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VR拉開互聯網商業下半場大幕

VR拉開互聯網商業下半場大幕

時間:2024-10-29 05:44:57

文/穆勝

當虛拟的互聯網世界居然可以通過傳感器連通我們的真實世界,真實究竟是什麼?當我們的真實世界徹底被互聯網重塑,商業又将走向哪裡?

自從互聯網開始用水銀瀉地的方式侵入人們的生活,人類就一直在暢想未來生活方式的可能性。

已有多部作品試圖揭示正在走近的未來。一部是在著名影星布魯斯·威利主演的《TheSurrogates》(譯為《代理機器人》)中,人類隻需将大腦接入網絡,即可通過思維來控制“代理機器”代替自己做一切想做的事情。如此一來,幾乎所有人都選擇宅在家中,而脫離了現實生活,現實生活變成了虛拟。

另一部更早的作品是基努·裡維斯主演的《TheMatrix》(譯為《黑客帝國》)。它講述了一名年輕的網絡黑客尼奧發現看似正常的現實世界并非真實,實際上是由一個名為“矩陣”的計算機人工智能系統控制的。在這個世界裡,所有人實際上都在一個機械襁褓裡,脫離了現實生活,現實生活就是虛拟。

相比之下,《三體》可能描述了更加溫和的“虛拟現實”,主角為發現了神秘的三體文明在虛拟世界裡對于人類世界的滲透。這個虛拟世界就架設在互聯網之上,所有的場景都是虛拟出來的,所有的感覺都是通過一套遊戲裝備中的傳感器(觸覺、味覺、嗅覺等)傳遞到主角身上。

科幻作品可能是最好的預言家。回憶起來,有多少科幻作品中的預言已經變成了現實?《黑客帝國》和《三體》中描述的,就是大名鼎鼎的虛拟現實技術(VirtualReality,簡稱VR)。這個概念最初是由美國VPL公司創建人拉尼爾(JaronLanier)在1980年代初提出的。但直到2015年,它才随着互聯網商業模式的襲來,真正成為了互聯網商業下半場的“風口”。從國外的谷歌、蘋果、臉書,到國内的BAT,都開始投資VR,無數的VR創業公司也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更不要談相關且更前衛的AR(增強現實)技術、MR(混合現實)技術。VR全面崛起已經成為不争的事實。

當我們突然發現,虛拟的互聯網世界居然可以通過傳感器連通我們的真實世界,真實究竟是什麼?當我們的真實世界徹底被互聯網重塑,商業又将走向哪裡?

VR改變終端入口

各大互聯網公司和創業公司對于VR的關注,最大的動機應該是功利的——獲得流量。互聯網商業模式首先需要的是流量,而當前對于流量的争奪已經進入了場景時代。原來,依靠功能剛需(如滴滴打車)和依靠價值觀吸引(如羅輯思維)是兩種典型的思路,前者被我稱為“完美終端”,後者被我稱為“價值群落”。事實上,在互聯網的上半場,大多成功的商業模式都是走了這兩條路線。

但是,這兩條路線的最大問題都是走不到“底”。就完美終端來說,互聯網無法解決“最後一公裡”的問題。舉個例子:電子商務最被诟病的一點就是無法提供現場的體驗感,所以,才會有線下商家曾經的高傲“有人願意在網上看着衣服的圖片和産品描述下單,也始終會有人願意走入門店,實實在在地體驗穿上的效果”。更有一些商家會說:“互聯網沒有辦法解決體驗場景問題,所以,Mall始終會有人願意光臨”。電商們的替代方案,要麼是呈現場景,要麼是給出更多的試錯空間。前者例如:有的電商采用現場視頻直播的模式增強體驗感。後者例如:有的電商是采用“先試穿,後購買;貨到付款”,有的電商是提倡“免費退換貨”。借由物流的規模生産攤薄了單位成本,這種試錯空間是可以承受的,電商因此快速發展。

就價值群落來說,盡管與偶像(網紅)可以通過互聯網零距離對話,但這種“對話”始終不是“接觸”。羅振宇的粉絲可以每天聽着羅輯思維自媒體的60秒語音,但能和羅振宇面對面還是會讓他們激動不已。所以,才會産生一種說法,價值群落一定要“線下化”,能夠“線下化”的社群才是真實的社群。

一句話,屏幕上畢竟是二維世界,隻要不是三維,沒有傳遞視覺以外的其他感覺,就沒有辦法替代現實,線下商業就始終會存在一層壁壘可以堅守。

但是,VR的出現可能改變了這樣一個現實,當我們能夠虛拟出一個體驗空間,這個壁壘還存在嗎?

完美終端開始進化。無數的商業模式中,都出現了VR改造入口的趨勢。就電子商務來說,已經出現了若幹模拟現實的場景,如電子商務領域的虛拟呈現(猶如逛真實商店)、家裝領域的虛拟呈現、地産領域的虛拟呈現……原來非要在現實中才能進行的購買決策,完全可以憑借VR給出的體驗來确定。

價值群落開始進化。2016年6月3日,明星柳岩入駐花椒線上直播平台,借助VR技術,與花椒員工大玩“男神”遊戲,引來2000萬觀衆圍觀(PC端+移動端)。在直播中,柳岩為了遇見神秘男神,身穿白大褂,上演制服誘惑。她變身為按摩師為辛苦的程序員按摩,直播現場看點十足。

我認為,“場景=完美終端+價值群落”,是基于功能穿越和族群細分的,能夠形成沉浸引緻用戶的“非理性消費”。試想,當你(假設是高端商務人士)在機場候機時正好有1個小時,你戴上了VR眼鏡,在裡面看到了一款全新的豪車,身臨其境地感受到了這輛車的每個細節,并且還能感受到接近真實的駕駛感……突然,副駕駛上出現了一位美女,她一身性感裝扮,朝你努努嘴,微笑道:“這輛車不錯喲,買下來約我吧!”肯定會有人毫不猶豫地按下支付鍵。

當終端和雲端都被VR占領,互聯網就将締造一個完全的虛拟世界。圖東方ICVR改變雲端

如果僅僅将VR作為入口,未免太小看了這個“殺器”。當VR制造的場景将用戶卷入後,用戶有可能選擇現實體驗,更有可能幹脆選擇虛拟體驗,猶如《黑客帝國》裡一樣,并不走出虛拟的世界。

終端帶來需求(用戶),而雲端帶來供給(各類資源),俗稱各種“流”。當雲端帶來的是商品流,商業模式就是電子商務;當雲端帶來的是信息流,就是互聯網新媒體;當雲端帶來的是技術或服務流,就是互聯網O2O(如河狸家上門送手藝);當雲端帶來的是資金流,就是互聯網金融。

如果說VR通過改變終端提升了電商效率,那麼,通過改變雲端,後面幾種商業模式都是可以改變的。

就信息流來說,VR是内容創業的最好“風口”,當呈現在二維世界裡的内容被拉入三維世界,還能與用戶互動,那應該是多麼讓人興奮的用戶體驗。上面提到柳岩在花椒平台的直播,其實既是打造了一個入口場景,又是雲端内容供給。

對VR的嘗試早就已經開始:2014年底,英國國寶級搖滾樂隊Coldplay和VR技術公司NextVR合作,在演唱會時進行了VR直播;2015年10月,騰訊對澳門Bigbang演唱會進行了VR直播,而且提供了後台視角、主視角、360度全景視角;不僅是在娛樂行業,在2015年10月,體育界的NBA也嘗試了VR直播;而成人影業更是一馬當先……

就技術或服務流來說,VR也許是“非接觸類服務”很好的解決方案。以前線上教育之所以無法普及,是因為,即使是現場視頻也并沒有産生那種身臨其境的“交互感”。所以,即使Mooc(大型開放式網絡課程)再火,也始終會有人願意在線下花高價聽名師授課。但是,當VR技術普及以後,一個哈佛商學院的名師可以同時對世界各地的終端用戶授課,每個人都猶如置身哈佛的教室,甚至能夠聞到旁邊查爾斯河的潮濕氣息……即使是需要接觸實景的服務,VR也可能給出方案。例如:當下的旅遊行業可能受到極大沖擊,當世界美景都被虛拟,塞班島的陽光對于一個工薪階層的家庭再也不是遙不可及……你可以說這是“假”的,但前提是VR不能夠做得足夠“真”。但未來,誰知道呢?

就資金流來說,VR也許提供了一個增加效率的契機。當下,盡管可以通過征信系統和其他線上數據來獲得貸款方的信用評級,但大多機構還是希望有面談環節,希望能夠用交叉驗證的方式确定貸款風險,甚至希望能夠到貸款方的工作場景中去看看。在以前,這是巨大的成本,幾乎不可能實現。所以,資金無法融通,“錢多”(借方)和“錢少”(貸方)的矛盾一直無法解決。而現在,VR使得借方更容易進入對貸款方的生活場景,獲得對于此人的真實評價。

當終端和雲端都被VR占領,互聯網就将締造一個完全的虛拟世界;當大多數人沉浸在這個世界中不願離開(而非像《黑客帝國》裡的人類一樣被動被困),這個世界就将成為商業的主戰場。

在VR江湖,大家都在尋找解決方案,從硬件介入VR隻是表象,背後其實是平台之争圖東方ICVR改變商業範式

當商業模式改變了,組織模式也會改變嗎?

2014年,我與到中國訪問的管理大師、現代知識管理之父野中郁次郎有過一次對話。我問他:“互聯網時代,組織會消失嗎?”我特指那種以正式形式存在的組織。他回答:“組織永遠不可能消失,因為不依靠線下的真實交流,不可能傳遞隐性知識。”隐性知識是波蘭尼提出的概念,是指那種“隻能意會,不能言傳”的知識,隻能通過面對面才能傳遞。野中郁次郎進一步解釋:“當人們面對面時,觀察對方的表情、話語裡的語氣、節奏、輕重……他們獲得了隐性知識。”

當時,我并沒有太多懷疑,但如果考慮VR的出現呢?野中郁次郎認為專業分工才能支撐創業,而分工之間的隐性知識轉移就需要現實中的組織,但如果VR能夠讓遠在千裡之外的人猶如面對面地實現協作呢?試想,如果家裝設計師能夠猶如親臨現場一樣指揮工人,中國蘇州園林設計大師有沒有可能與紐約的施工隊合作?如果醫生能夠猶如親臨現場一樣指揮手術,美國腫瘤專家有沒有可能與國内醫療手術團隊合作?當溝通真正無界,不僅僅是信息,更是場景融合,一切皆有可能。

再進一步看,不僅僅是供給側,需求側的用戶以後與供給側也應該是零距離的。我們苦于無法在英國的薩維爾街定制一套高定西服,因為,從胚衣到成品要經過多次試穿和調整,穿梭于兩個大洲成本實在太高。但如果,中國的用戶可以與英國的頂級裁縫零距離交互,全球化商業是不是又進了一步?

當VR實現之後,用戶如何連接資源、資源如何連接資源,都有了更多的選擇,商業會真正地進入“長尾時代”。也就是說,用戶會更容易找到自己需要的商品,而為了提供用戶需要的商品,資源方也會進行更加靈活的協作。BAT和其他二線互聯網企業形成的大流量入口有可能會被深度的用戶體驗需求打破。互聯網巨頭們一度希望通過充當流量的入口,而讓其他商家依附于他們的生态之上,成為交易或服務的出口,成為商業的基座和霸主。但是,當連接有了更多的選擇,體驗有了更高的要求,原來“分析流量+推送商品=成交”的模式會不會不再靈驗?

就VR對于當下互聯網的沖擊來說,有點像以前互聯網商業模式對于傳統商業模式的沖擊,即根本不是在一個維度上的競争。舉例來說,那時零售企業說成本售價,互聯網企業說用戶體驗(不在乎虧損);那時零售企業說銷售技巧,互聯網企業說大數據分析;那時零售企業說陳列管理,互聯網企業說UI設計……因為,那就是一個完全虛拟的世界,玩法大有不同。

VR江湖,巨頭當道?

VR的市場有多大?

艾瑞咨詢預測:2016年将是VR産業爆發元年,市場規模将達到56.6億元,而在未來四年,市場規模将增長36倍至550億元。阿裡巴巴、騰訊、樂視等互聯網企業早已按捺不住激動,向VR領域進軍;暴風、愛奇藝等視頻網站類企業也吹響了号角;除此之外,中興、華為、聯想、錘子、小米等廠商也都紛紛跟進。

VR的江湖不小,大家都在尋找解決方案,從硬件介入VR隻是表象,背後是平台之争。

Oculus基于PC端的頭顯設備是一個流派。這家公司曾經開放過軟件和硬件方案,也使得國内誕生了一大批基于這一平台的VR創業者。後來,Oculus被臉書收購以後,技術逐漸成熟,已經不再開放了。這使得基于這一平台的VR創業者有點無所适從,有的也開始轉到移動平台。

在移動端也有兩個流派:其一是谷歌的Cardboard,其二是三星的GearVR。兩者都是基于手機,但又有不同:前者是基于手機App的功能,頭顯的核心原件是光學鏡片,即用軟件提供的基礎場景化内容加上了光學鏡片的場景化實現;後者也是基于手機App的功能,但頭顯設備更加複雜,加上了螺旋儀、算法、風扇和按鍵等。GearVR的硬件提供的已經不再是光學方案,而是更加深度的場景方案。

在移動端的激烈争奪似乎在暗示我們這裡是主戰場。在這一領域,三星的GearVR一直領跑,在底層軟件和硬件層面給出了很大的優化空間,一直被視為VR的标杆。由于GearVR隻能與三星的某些手機适配,不少VR創業者看到了“風口”,開始嘗試為其他安卓手機提供解決方案,打造新的平台。

但是,谷歌顯然不會放棄這個地盤。2016年5月,谷歌發布了基于安卓的VR平台Daydream,包括強化智能手機反應速度的VR模式、針對第三方廠商的VR頭盔參考設計和VR内容平台。基于安卓系統的普及,谷歌這步棋實在是高超。

此舉一出,諸多的創業公司都打消了在安卓之外再打造一個全新生态的野心(不知道Daydream這個名字是不是為了打擊這些有野心的人),轉而基于安卓的Daydream平台進行開發。

不甘寂寞的還有老對手蘋果。從2010年以2900萬美元收購瑞典面部識别技術公司PolarRose開始,蘋果就進行了若幹次對于相關技術公司的收購。根據來自Munster的一份最新報告顯示:從蘋果最近收購的進度來看,iOS設備最快在2018年就會開始帶來成熟的虛拟現實體驗。

哪個平台會勝出?一時還難以判斷。于是,一些技術領先的VR公司更是在觀望期内轉而将技術用于低端産品,以便獲得現實收益。這些低端産品相對Cardboard更加高端,但價格又不會像GearVR那樣高不可攀。據業内人士稱,這種滿足價格剛需Cardboard類産品在深圳已經撬動了每月200萬以上的市場,而購買者多半将其用于觀看成人視頻。

盡管VR商業前景巨大,但其商業格局依然還是讓人霧裡看花。不過,伺機而動的資本已經跑在了前面,一大批真僞難辨的VR創業者們當然樂于看到“風口”形成。但是,資本冒進的結果一定是導緻泡沫,并承擔泡沫刺破後的損失。相關數據顯示:過去的一年裡,200家VR企業裡的70%已經關門。當然,太龐大的市場前景也許會讓資本失去對于風險的判斷,或者甘于承擔這種風險,一如以前無數的智能硬件創業者與資本一起共舞。

互聯網的确已經進入了下半場,但上半場的格局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下半場的走勢,寡頭們依然把握着先機。走到這裡,你就不得不佩服安卓和iOS兩大系統在之前的布局,這種底層系統平台的搭建讓他們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無時無刻不成為聚光燈下的主角。而看不懂互聯網商業趨勢的傳統經濟從業者,又一輪颠覆即将襲來,真的要小心了!

(本文作者系本刊業務顧問、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工商管理博士後)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