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2年開始,投資圈幾乎清一色地選擇TMT賽道,從京東商城到凡客誠品,從美團網再到拉手網,幾乎一夜間這些互聯網公司就成了PE眼中的“香饽饽”。但是,我一直喜歡逆向思考問題,這影響着我創業時對于賽道的選擇——希望能夠繞開突擊入股獲得短期暴利的做法,把落腳點放在一個長期存在的生意上,比如消費品行業。
但那時的消費品賽道,尚處于投資圈的邊緣,專注于此的行業人士鳳毛麟角,有些投資經理甚至不知道“供應鍊”是什麼,更不懂得如何去區分“品類”。因為大家習慣圍繞着“流量邏輯”做投資,盯着的都是動辄千億規模的龐大賽道,投機成分很大。
在這樣的背景下,我笃定地走上了消費品投資賽道。
把控行業周期性,是投資人賴以生存的能力
創建弘章資本前,我在中金公司直投部任職執行總經理,負責投資先進制造業新能源以及醫療機械領域,2009年末才開始逐漸接觸消費行業。
後來之所以笃定在消費品行業,主要是看到了太陽能行業在金融危機中表現出的周期波動性。自己創業時就想避開這些高周轉、高周期行業,畢竟高周期行業“一年好,接下來三四年都不景氣”。
事實上,這種對行業周期性的判斷和把控能力,是投資人賴以生存的一種能力。就像巴菲特說“别人恐懼我貪婪,别人貪婪我恐懼”——當你看過幾輪經濟周期後,既要在市場最糟時提醒自己保持樂觀,也要在市場最瘋狂時學着把事情倒過來考慮,逆向思維有時會幫你發現很多問題。很多難題就是在逆向思考的過程中發現并解決的。舉個買股票的例子,假如你發現一隻股票并想買入,在做過所有分析後也推斷出它是可以買入的。但此時仍需要做一個相反的逆向考慮,找出一些不能買入的原因。通過這樣的做法,你就會盡可能地保證自己的研究是全面的,是透徹考慮到這筆投資的每一方面的。
況且,很多賺大錢的機遇往往就發生在逆市之時,這在太陽能行業表現得很明顯。2007年,太陽能市場達到了資本市場周期的頂峰,特别是2007年末,可謂頂峰中的瘋狂。一時之間,太陽能股價被炒得很高。
2006年我曾代表一家美元基金投下了一個太陽能項目——江西賽維LDK,14個月後就實現了1000萬美元投資回報,收益率接近10倍。坦率地說,能夠取得如此高的回報,正是因為趕上了在太陽能行業黃金周期内抛售了LDK股票。有時投資的成功,與行業周期的大環境有很大關系,抓對了時機是起點,也要在合适的時機果斷退出。買的時候很好、賣的時候不行,不一定是因為一時的運氣,投什麼與何時退是同樣重要的。
而個别投資者沒有選擇在2007年年底前出售LDK股票,等到2009年行業黃金期過去,回報率基本為零。再到2012年年底,整個太陽能行業随政策的變化而迅速衰落,這些投資基本就失敗了。
反過來看,“泡沫化幻滅”對投資而言也未嘗就是一件壞事,因為這樣市場的整體估值會回歸理性,投資人會更加重視行業的成長性。
翁怡諾:對行業周期性的判斷與把握,是投資人賴以生存的一種能力供圖弘章資本消費品投資,需要“慢、極緻”的投資狀态
從2012年起,圈内大部分PE都放慢了腳步,從募資到投資再到管理,整個過程都變得謹慎。弘章資本也不例外,相比追求“快、極緻”的互聯網投資邏輯,我們崇尚一種“慢、極緻”的投資狀态,把關注點放在那些能夠穿越商業周期而依然變化不大的行業上,而不是依賴于燒錢建立壁壘的領域。
随後我們梳理A股近20年來漲幅最大的20隻股票,發現有一半以上的股票都來自消費和醫藥行業。比如,過去幾年漲幅最高的雲南白藥、伊利以及泸州老窖,都屬于消費品行業。
事實上,近年來“大消費”這個頻繁出現的詞彙貫穿了各行各業,生動诠釋了中國經濟的轉型和升級。大消費行業具有較好的抗風險和抗經濟周期能力,在經濟不确定階段,對投資者将是一個很好的防守選擇。人總是要消費的,衣食住行這些基礎性需求将會一直存在。
但大消費行業很傳統,短期内不會像TMT領域出現如此多的“獨角獸”,所以願意沉下心來搞研究的同行并不多,商業中的基本概念沒有人能夠講得透徹。于是,我就要求團隊把這些事兒撿起來,先去搞明白一些最基礎的商業要點,比如:品類管理、品牌管理,以及供應鍊。
在品類研究上,我的方法是從每一個品類和業态開始,把超市裡的品類分成150個,幾乎對每個品類都作過仔細的研究。比如:你想知道與醬油有關的情況,我們就能告訴你醬油的生産工藝是什麼,再逐一分析它的市場環境、産品競争,以及投資邏輯和未來的發展趨勢。需要注意的是,雖然消費品行業抗周期能力明顯,但投資風險也是存在的。每個消費品類和業态都有自己的周期性。如果投資者能在這個周期裡以很低的價格進去,又能在高位時跑出來并退出來,那就是成功了。圖東方IC把握住新零售與傳統零售的“分界線”
做好品類研究的基礎性工作後,我們又進一步劃出了“大消費”投資的四大關注點:一是零售渠道,零售的本質就是渠道,像大賣場、社區超市、便利店這一類都屬于線下零售業态。二是品類和品牌,像日化、食品、飲料都屬于品類。三是連鎖業态,如餐飲、化妝品專賣店以及大型的家居賣場。四是平台型電商及社交流量電商。
或許很多人會認為弘章做的還是“傳統零售”的那些事兒。但其實我們并沒有這樣定位。我一直把傳統電商叫做“老電商”,或傳統零售,弘章正在研究的零售業态叫做新零售,并開始研究并投資布局了新零售跑道上的多家網紅公司。
而區分新與舊的标準,就在于流量獲取方式、業态融合,以及科技驅動零售效率的提升。
一方面,相比傳統零售,新零售中流量變得更加重要了。當線上B2C流量枯竭的時候,你會發現線下獲得流量的成本往往更低。于是,就變成了通過線下獲客以獲取流量,再轉換到線上展開消費者維護這樣一種零售形式。有些品類是需要人到店裡去消費的,比如餐飲;有些則适合直接送到消費者家裡邊,比如:生鮮消費品等等。所以,新零售更像是一個升級版的O2O,其中也包含着物流的邏輯。盒馬鮮生就是一次很好的新零售嘗試。它實現了“倉店一體”,使門店端既是一個倉,也是一個門店的庫;同時把餐飲作為零售業态的一種創新,融入到零售業态裡,以餐飲相對低的流量成本,把線下成本轉到線上,并做到了一種極緻的物流體驗——3公裡内半小時送貨。我不敢說這種業态現在已經穩定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代表着一種零售業的發展方向。
另一方面,新零售業态表面看隻是一個店,卻使傳統零售插上了數據的翅膀,能夠模拟出“老電商”(傳統零售)80%以上的功能。這意味着,新零售不僅符合傳統零售内核的特征,也會因使用大量數據而讓零售效率顯著地提高。
未來,這種全新的零售業态還會朝着更加精确的方向發展,所以商家一定要把門店的數據化做到極緻。你來了,它有攝像頭,一看就知道你是誰;你出去了,自己感覺是拿了東西就走,但其實手機支付工具早已幫你付了錢。
與新零售有關的新技術或解決方案,是弘章資本于新零售時代開啟後非常看好的一個投資機遇。我們投資了中國最大的電子價簽公司——漢朔科技。因為在門店端的新技術應用中,除了盒馬鮮生的自動化分揀、智能物流之外,電子價簽是實現消費者跟商品一對一溝通的最好的方式。
責任編輯:李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