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實體零售年年過冬,閉店潮似乎還沒有“退潮”迹象:從百貨到品牌專賣、再到綜合超市,一個個曾經輝煌的商業實體接連凋零。
關店似乎也已是衆多企業老闆們不得不面臨的糾結抉擇,這或意味着悲情退出,或意味着斷臂自救,或意味着重心轉移,或意味着斡旋調整。
創新,改變,轉型,升級,颠覆等一系列的口号一聲高過一聲,然突圍者甚少。究竟哪一條才是通往春暖花開的正道?不得不說,整個零售界開始變得茫然大于堅定。
“關店潮”其實是在“補課”
太平洋百貨在全國曾有9家門店,多數位于各地繁華商圈,如今隻剩下上海徐彙店及不夜城店。核心商圈身影消失,門店縮水,太平洋百貨成為内地零售轉型大潮中最先隕落的一批。近期全國範圍内實體零售店又陷入了新的一輪“關店潮”,9月19日,北京亞運村飄亮購物中心宣布被收購,9月1日大連久光百貨關閉,8月27日青島陽光百貨關閉,達芙妮上半年關店450家。
就在沃爾瑪、家樂福、蔔蜂蓮花等零售業巨頭都在關店收縮時,進入中國大陸市場19年的大潤發之前一直保持着在大陸零店面關閉的“神話”。然而,這一19年的記錄因為濰坊濰一廣場店的關閉而被打破。
根據有關數據顯示,2016年上半年,在單體百貨、購物中心以及2000平方米以上的大型超市業态中,22家公司共關閉了41家店鋪。其中,百貨與購物中心15家、大型超市26家,歇業店鋪的營業總面積超過60萬平方米。被關店鋪持續經營時間平均為6.84年,一二線城市占比超過八成。
相比之下,一些中小型企業呈現較好的發展态勢。這似乎說明零售的規模效應不再奏效,小而美成為主流。但在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秘書長裴亮看來,零售業的基本規律——規模經營優勢不會因為市場的階段性變化而改變。
裴亮認為,中國零售業的發展水平遠未滿足消費者需求,這意味一個具有增長空間的機會點尚未被充分挖掘,而“關店潮”說明零售業正在“補課”。由于中國零售商由傳統零售業進入現代零售業是高速發展的二十年,他們将發展重心放在了追求速度和規模上。這就導緻此前的規模優勢到了增速放緩、市場飽和階段,零售商要保持高速發展變得更加困難。
就在大企業頻頻關店的同時,一些區域連鎖零售企業卻呈現出良性發展。以内蒙古包頭同利家電為例,國美2015年一年僅在包頭就關店4家,蘇甯關店3家,而同利則在零關店的前提下,創新性的開展異業合作,入駐紅星美凱龍新開了1家高端商品體驗店。作為當地區域連鎖,同利家電占據了包頭55%的市場份額。業内也一度有觀點認為,中小型企業在未來10年會成為“突圍黑馬”。
“大企業頻遇關店潮是因為店鋪運營沒有在快速擴張中同比提升,而傳統的中小型零售商多數走區域性戰略,規模相對較小。因此在同一區域中,區域零售商的競争優勢反而強于連鎖零售巨頭。”裴亮如是說道,“但規模經營的優勢——這個零售業的基本規律不會因為市場的階段性變化或者互聯網的影響而發生根本性變化。所以規模化經營依然是零售格局的主要推動因素,即‘集約化發展’”。
困境中,重構零售新版圖
造成目前傳統零售業的困境不是偶然的,主要原因大緻可歸納為資本對零售業的興趣下降、電子商務的沖擊、傳統零售業模式弊端漸顯、成本增加四個方面。
電商對傳統零售業沖擊大,但不是唯一的沖擊。百貨行業的毛利率一般能達到25%-30%,但是淨利率隻能維持在5%以下。傳統零售業出現營業收入和利潤下滑是源于其經營模式和内部結構性的影響。所以重構零售新版圖勢在必行。
11月3日,由中國連鎖協會主辦的第十八屆中國零售業博覽會即将在蘇州舉行。以“消費升級跨界融合重構零售新版圖”作為會議主題。“最大膽的推測是,未來10年主流零售業态也許是2.0的升級版大賣場與社區商業相融合的複合業态。”裴亮提到。
重構零售新版圖,首先是指“業态重構”,比較典型的例子就是大型綜合超市。大賣場在過去十幾年都是市場老大。但已然不适應目前消費者要求品質、便利等消費偏好和市場競争新格局。因此傳統意義上的大賣場必然會退出曆史舞台,它或許會以全新颠覆的2.0版本歸來,也許會出現全新的零售業業态組合,這就是業态重構。其次是跨界融合将成為趨勢,跨界融合從外延意義上講是指各個傳統業态聚集在一起如何合作,從内涵上來講就是一個零售商如何從自身實現全渠道。
在裴亮看來,此前大賣場的重要優勢是一站式購齊,但在電商的沖擊下早已不複存在。因為大賣場的SKU數最多為幾萬個,可電商甚至會達到幾百萬之多。所以從這一角度來講,電商已經完全替代了大賣場。
“因此大賣場業态必須重構,業态特征應該會有根本性變化。比如在商品配置,調整經營品類與服務方式等方面,要知道以前的傳統大賣場服務不足的。”
現在由于移動互聯技術的發展,尤其是大數據技術的應用,讓零售商有了精準定位客群需求的能力。所以未來的2.0升級版大賣場必然需要在标準化的管理方式中嵌入更多的個性化設計。
也就是說,具體的經營方式會更趨于多元化,或者說未來的零售業态将不能夠簡單的根據“商品構成”或者“商圈屬性”來判定,比如無印良品的業态在标準的業态分類中雖然很難找到對标标準,但不能否認它的成功之處。
社區商業因為需求剛性,小體量,風險可控,溫情便利,可深入社區生活圈具備線上商品與服務植入的想象空間等優勢。目前已作為城市活力的毛細血管網,快速遍布在城市的各個角落。社區商業的投資模式、業态規劃模式和運營管理模式已打造成型,甚至成為住宅社區标配。該品類的競争也迅速從草莽競争格局升級至産品線競争的局面。甚至可以說,社區商業反潮流已經興起,所有社區住戶都跳不出“生活最後一公裡”的圈子,商家與顧客擁有無縫對接的近距離優勢,使社區商業更易衍生出符合主流趨向的一站式消費模式。
那麼,社區商業會不會成為未來零售業的主力業态?裴亮代表行業主流意見給出的說法似乎更加客觀冷靜。他認為,雖然社區商業被公認為零售業最大的全新機會點,但做的成功,做出規模的商家很少。社區商業與大賣場應該是一增一減、一個調整一個強化的關系,這也是未來零售業的重中之重。關于未來主力業态最大膽的推測,可能是2.0的升級版大賣場和社區超市會相互融合成一種“解決消費者食品和日用品的需求和便利需求”為主要核心價值的業态。因為互聯網時代下生活超市裡的食品,特别是生鮮食品,其實是電商不具備任何優勢的商品品類。
線上線下最宜合作而非“擴張”
不管是國際零售巨頭沃爾瑪還是國内A股零售上市公司,以實體店為主的傳統零售企業依然呈現出低迷狀态。面對實體零售市場普遍低迷的現狀,傳統零售企業紛紛出招轉型,通過涉足電商、跨界合作、抱團取暖等方式尋找新的出路和增長點。
國内零售商如大商股份、步步高、大潤發等實體零售商相繼開啟線上平台,天狗、雲猴、飛牛等;銀泰、蘇甯先後與阿裡巴巴展開戰略合作,永輝牽手京東,萬達則聯手騰訊、百度及蘇甯進行線上線下渠道探索;另外,與保稅區合作搶占海外購市場也是一個重要趨勢,銀泰西選、金鷹購等跨境電商體驗店的火爆便是很好的案例。
盡管如此,有業内人士表示,百貨、超市受經濟下行、成本上升以及互聯網沖擊的影響,整體表現低迷,轉型仍任重道遠,預計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内,電商仍會給線下零售造成嚴重分流、沖擊。
“實體店做線上是必然趨勢,但具體方式應該有所斟酌。如果零售商缺乏自有商品,那麼線上業務應該注重服務而不是做銷售,即形成為實體店打配合的模式。如果零售商擁有商品,那麼涉足線上就應該做到同價,同庫存,同服務,成為與實體店并駕齊驅的零售雙渠道。”裴亮提到。也就是說實體店做線上應該形成兩種方向,一是以服務為主導,二是以全渠道為主導。值得注意的是,平台化應該被摒棄。因為平台化格局早已形成,阿裡巴巴、京東和幾家垂直電商幾乎瓜分了平台化電商所有的市場份額。
線上品牌是否要進行線下擴張?也是很多互聯網品牌的管理層都會發生分歧的一個問題。有的人說暫時不會去開線下,有的人則堅定地去了線下。三隻松鼠創始人章燎原曾表示說,“我個人覺得零售全渠道肯定是未來是一個必然的趨勢。原因很清楚:消費者在哪裡,我們就要到哪裡。而且得益于移動支付帶來更好的服務,全渠道的展開也更為簡便。”
對此,裴亮談到,電商涉足線下,雖然有三隻松鼠開設實體店,當當網梅溪新天地體驗店等案例。但從投資規模來講,不能稱之為現象。“我認為線上平台開線下店容易被放大,将個案談成一個趨勢。并且此前已有多家電商開線下店,主要解決消費者體驗問題。所以這其實是一個常規做法。”
應該說線上下一步大規模涉足線下更多是投資行為,并不會對零售業格局産生影響。因為線下總體已經飽和,所以電商開線下店不應該被倡導。線上線下應該選擇合作,比如阿裡巴巴投資肯德基,銀泰等案例。
所以從業務協同到資本融合可能是未來線上融合線下的主要方式。電商沒有能力做線下,還是需要實體店從業者操作。
不過,裴亮認為“實體店反攻電商”是一個僞命題。因為一直是電商在破壞市場的遊戲規則,比如大額傾銷式補貼,避稅等破壞,所以隻能期望電商加強規範運轉。目前國家對于電商避稅、價格等問題,不斷研究出台相關政策,實際上就是讓電商和實體店在共同規則下公平競争。
裴亮同時也告訴媒體記者,雖然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持續增長,消費市場結構産生變化,但供應過剩卻是零售業發展的不利因素。中國連鎖經營協會與世邦魏理仕做的調查顯示,未來三年全國17個重點城市的商業地産供應量還要增長50%,這将會造成實體商業的過度競争和分流,并在短期内難以扭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