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不會取代人類,它隻會幫助人類過上更.."/>
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被誤讀的智能機器人

被誤讀的智能機器人

時間:2024-10-28 08:23:54


    人工智能不會取代人類,它隻會幫助人類過上更好的生活,所以,沒有必要擔憂,就像機械化代替人工一樣,這本身就是一種社會的進步。

文|《小康·财智》記者胡柯

1986年上映的由約翰·班德漢姆執導,史蒂夫·加頓伯格、AllySheedy主演科幻類電影《機器人五号》裡,一個機器人因被雷電擊中而有了人類的感情,從而和女主角發生了一段浪漫的愛情。

2015年,科幻大片《機器姬》裡,聰明美麗的Ava将人工智能的美妙與危險展現的淋漓盡緻。她運用自己的智慧渡過難關,玩弄并且戰勝了操縱她的人類。

從上世紀80年代到如今,關于智能機器人的話題就從來沒有停止過,随着科技的不斷進步,現在人們的生活裡幾乎每個地方都能看到智能機器人的身影。伴随着智能機器人的發展,關于智能機器人究竟是什麼也引發了很多的探讨,但是,注入機器人将統治人類之類的的言論也開始蔓延。

那麼,對智能機器人的誤讀究竟有哪些,讓我們來梳理一下。

誤讀一:機器人會像人類一樣思考

阿蘭•圖靈在其1948年的著名論文《智能機器》中對機器人是否具有人類思維進行了詳細闡釋,他認為在20世紀末就将出現可工作的思考機器,對此沒有人提出異議。

發展至今,人們發現,複制人類思維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人的大腦是非常複雜的,每時每刻都在進行着“計算”,這種計算會根據情感的波動出現新的跳躍和新的計算,依照現在人類對機器人的設定,基本都是通過硬件和軟件的融合,以及大數據的應用完成的。

所以,要出現和人類一樣具有自發思考模式的機器人,至少還需要很長的時間。

意識是一個有趣的事情,在人類的發展史上,意識是和人工智能最接近的詞語,但是,人工智能想要具有意識,需要的不僅僅是計算這一種應用。沙納漢說,将智慧和意識同時融合在一台機器裡也是有可能的,但是,我們不應該忽視這樣一個事實,即智慧和意識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沙納漢的解釋很好的區分了人工智能和人類思維。也就是說,很多人認為的機器人會像人類一樣思考,現階段是不可能實現的。

誤讀二:智能機器人不會犯錯誤

牛津大學人類未來研究所的PeterMcintyre和StuartArmstrong認為人工智能将很大程度上依賴其程序鎖定。他們不相信人工智能不會犯錯誤,或者反過來他們沒有聰明到可以理解我們希望他們能做什麼。

McIntyre說:“從定義上講,人工智能就是一個在方方面面都比最聰明的人腦要更為聰明的智慧載體”。“它将會完全知道我們設計他們來做什麼”。McIntyre和Armstrong相信人工智能将隻會做其程序編寫的任務,但如果它足夠聰明的話,它會最終理解法律的精髓和人文的意義。

McIntyre将人類将來可能面臨的困境和老鼠所面臨的困境做了比較。老鼠将會不停尋求食物和住所,但它們的目标跟人類不想與老鼠共栖一室的目标始終是相互沖突的。他說“正如我們完全能理解老鼠為什麼要鑽進我們的屋子裡、但仍然不能忍受與老鼠一起生活一樣,即使人工智能系統理解我們的目标和我們想要什麼,他們仍然會覺得我們的目标無關緊要。”

誤讀三:機器人不安全

2015年7月,德國大衆工廠層發生一件遺憾的機器人“殺人”事件。

根據德國大衆汽車發言人的說法,一名男性技術人員在安裝機器人時受到機器人撞擊,再被壓在鐵闆上傷重而亡。這台機器人并未出現技術故障,初步結論顯示“人為錯誤是事故的罪魁禍首”。

之後,專家對機器人的行為進行了解釋,專家表示,外界混淆了傳統機器人與人工智能機器人的概念,在看得見的未來,人工智能的整體水平難以超越人類智能。

其實,細數整個機器人行業的發展,類似的事故并不是個案,機器人在使用的過程中必定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但是真的因為機器人導緻命案的事故卻很少。數據顯示,有一半以上的機器人事故都是因為人為操作的原因引發的故障。

人工智能經過60年的發展已取得巨大進步,如今呈現出爆發增長趨勢。機器人熱必然引發安全性擔憂。物理學家霍金、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特斯拉電動汽車CEO馬斯克等均在不同場合表達關切,資助研究“懂得倫理道德的機器人”。

也有專家指出,安全事故與操作人員安全意識淡薄和違反正确操作不無關系,未來,随着規範的建立,智能機器人将越來越安全。

誤讀四:機器人将成為主要勞動力

今年圍棋“人機大戰”受到全世界廣泛關注,最終李世石的敗北引發了很多人的擔憂,擔心未來機器人會不會反過來代替人類,成為舞台的主角。

并且随着輿論的廣泛傳播,似乎無人工廠正在将工人從工廠擠出,本來需要100個人工的事情,一台機器人就可以全部做好,真的是這樣嗎?

有最新消息稱,曾經引發社會各界廣泛關注的餐飲機器人,目前已經紛紛下崗,風光不再,因為餐飲機器人并不适合餐飲這個需要人性的場合,這似乎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人工智能還沒有強大到需要人類擔憂的程度。

但從長遠來看,人工智能在人類社會中所扮演的角色,所承擔的功能将越來越大,卻是一個不争的事實。随着人工智能的發展,機器人勢必會在更多的領域和崗位上取代人類,對此,我們必須有清醒的認識和充分的準備。

這種取代是一種進步,智能機器人就是為人類服務的,但是,無論任何時候,人類都是這個世界的主角,這個是永遠也不會改變的一個事實。

誤讀五:人工智能無處不在

關于人工智能大爆炸式突破的誤解給該領域帶來了很多難題,人們一度認為,人工智能會出現在人們生活的所有領域,其實,事實并不是如此。

人工智能的發展和進步是依靠緩慢的、人為有意的方式推進的。隻是現在,人工智能在經曆了大約60年的默默發展之後,才開始向更高級的應用領域(如:醫療、教育、金融等)大舉擴張。但即便如此,這些仍然是較為狹窄的應用領域,你現在可找不到一個既能幫你理财,又能給你診斷疾病的人工智能顧問。

許多需要高情商的領域,例如心理咨詢、繪畫等需要情感交流或是需要情感展現的領域,智能機器人都望塵莫及。

後記:理性對待

“人工智能的應用無處不在,它帶來的影響力是巨大的。因為這意味着一切物體均可拟人化,意味着我們可以加速新事物發展,雲端人工智能技術意味着,兩雙智能鞋的數據可以彼此分享,這就是綜合人工智能的表現。這的确大大加快了發明新事物的進程。”《連線》雜志創始主編、《失控》作者凱文·凱利曾如此說,對于人工智能的發展,他一直保持着積極樂觀的心态。

雖然人工智能的發展确實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例如安全性、替代性、環保型等各種考驗,但是,保持一定的敬畏感,被認為才是我們應有的正确态度。

人工智能不會取代人類,它隻會幫助人類過上更好的生活,所以,沒有必要擔憂,就像機械化代替人工一樣,這本身就是一種社會的進步。

責編:劉彥華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