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分享經濟催生的P2P現象和業态是豐富多彩的,而國人看.."/>
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漫話 P2P

漫話 P2P

時間:2024-10-28 08:19:53


    由分享經濟催生的P2P現象和業态是豐富多彩的,而國人看到的P2P報道和文字卻大半在講金融投資,這種先入為主的印象掩蓋了P2P的豐富多彩。

分享經濟從業者的個人風險需要一種風險共擔的理念。

文︱老馬

分享和産業

在中國提到P2P人們就自然聯想到“個人投資”,然而P2P的英文全稱PeertoPeer(個人對個人,2是to的英文諧音)所包含的内容卻非止金融這麼單一。P2P的由來要追溯到所謂“分享經濟”。

目前被稱為“分享經濟”的P2P平台種類繁多,喜歡買手工制作香皂和手工工藝品的客戶和有這些傳統手藝的家庭主婦或者社區成員,則可以通過P2P平台Etsy網站成為買家賣家;想雇請小時工或者短期雇員的業主及找臨時性工作的實習生或短工,可以在P2P平台TaskRabbit達成交易;酒類藏家和有餘酒出讓的則可以到P2P平台Drizly浏覽供需信息,找到交易對手;懶得去傳統洗衣店的人可以到P2P平台Washio尋找可以提供洗衣服務的陌生人,用約定的價格和方式把衣物洗幹淨。

有學者認為,P2P的用處一是發掘市場,把一些正規商業甚至電商沒有體現出來的消費者、經營者和生産者聯系起來,例如上述傳統手工藝産品,産量小而消費群體也少,通過Etsy這樣的平台把全球各處陌生的手藝人和買家關聯起來進行交易,形成一個專門的P2P手工藝品市場。用處之二是把非職業人士引入專業服務市場,例如上述全球訂房平台Airbnb,一些業主也許并非開賓館酒店的職業業主,隻是用住宅的一部分或者多餘的住宅提供服務賺取外快。更能說明問題的是優步Uber的簽約司機,自用的私家車通過P2P平台招徕乘客,有時候甚至是上班途中把順路的搭車人捎帶上分攤一些油錢。

P2P還引申出另外一種讨論,如何監管和誰來監管這些P2P的商品及服務?例如有些簽約Uber優步的司機是營運出租車駕駛員,利用營運車輛提供服務,可以由交通管理部門和出租車工會管理,兼職的優步司機就無準确定位,這種模糊地帶在中國大陸也帶來麻煩,引發熱烈讨論。有學者建議改變原有管理系統,把優步Uber的兼職司機和TaskRabbit上找工作的零工們納入正規監管,但帶來的變動遠不止行業内那麼簡單,在發達國家至少牽涉失業保險、帶薪休假、養老金繳交這幾大福利系統制度的變化,一時間不會有結果。

傳統行業已經感受到P2P的沖擊力開始強大起來。美國一家民間互助組織FreelancersUnion(自由職業者聯盟)發布過他們的估算數據,在美國1.5億勞動人口中,有大約三分之一屬于自由職業性質,如2100萬建築業承包商及工人和汽車司機。還有1400萬勞動者有所謂“自由兼職”行為,而這些人中有三分之一準備成為完全的自由職業者。

有專家認為,類似P2P這樣的分享經濟平台應該為參與者提供更多的保障,除非是完全自我雇傭的行當,比如兼職者、手工藝品制作售賣者等等。而類似優步Uber這樣的大型服務提供商則有可能提供更多的保障而非簡單的訂單結算關系。換言之,分享經濟從業者的個人風險需要一種風險共擔的理念。

由分享經濟催生的P2P現象和業态是豐富多彩的,而國人看到的P2P報道和文字卻大半在講金融投資,這種先入為主的印象掩蓋了P2P的豐富多彩。

P2P涉入金融(準确說是借貸)領域的時間遠遠晚于P2P在其他領域的拓展,例如網絡交友社區個人物品交換集市誕生于上世紀90年代,最早的P2P貸款平台英國倫敦的Zopa是2004年誕生的。

傳統與創新

低通脹在西方發達國家一直不難想象,美國、歐洲、日本等國和地區的通脹水平一直都不高,全球發達經濟體2015年的平均通脹率僅為0.3%,各國政府對此不無犯愁。根據2016年1月第一周全球主要國家指标利率數據:

美國:聯邦基金利率0.25%~0.5%,基本貼現率1.00%(美聯儲2015年12月16日升息);

加拿大:隔夜拆款利率0.5%;日本:隔夜拆款利率目标0~0.10%,貼現率0.30%;

歐元區:主要再融資利率0.05%;瑞士:利率目标區間-1.25%~-0.25%盡管美聯儲已經升息,發達國家的利率水平仍然相當低,雖然發達經濟體業界和相關機構官員在美國加息後警告低利率不可能長期維持,但有分析認為這種狀況可能還需維持五到十五年。

傳統銀行業還有自己的煩惱,體現在金融風暴後遺症觸發的監管症候群,越來越多的監管新規在約束銀行業的行為。例如有學者認為,全球金融中心倫敦所在的英國對零售銀行(提供普通信貸)采取所謂“圈養政策”,試圖把零售銀行與風險大、收益高的業務隔離,一位跨國投行高管抱怨,歐洲對投資銀行的約束已經造成“基礎性破壞”。

銀行的經營業績大幅度下滑。2015年華爾街銀行巨頭摩根大通JPMorganChase的股權回報率約等于12%,遠低于其輝煌時期的25%~30%;高盛的股權回報率則更為黯淡,僅有7%,業績比前一年下滑了40%。

也有銀行業界人士和專家認為,銀行業目前的狀态是一種回歸,回到“舊常态”,也即上世紀90年代以前的銀行業态,就是把90年代中期之後銀行業熱衷的所謂me-toostrategy(跟随)戰略扭轉到正常的零售業務,跟随戰略的思維是試圖為所有的需求者提供近乎“萬能”的服務,并在其中賺取高收益。

傳統銀行的業務範圍(特别是投資領域)在縮水或者受到更嚴厲的監管,其經營行為也更加趨向保守穩健,對申請者數量龐大、數額偏小的個人、家庭消費信貸和小企業信貸,傳統銀行嚴格的審核流程,對急需流轉資金救急者而言顯然緩慢的貸款辦理進度不免感覺步履艱難,而且極有可能被拒絕放貸。

盡管發達經濟體(個别異常國家除外)普遍實行低利率政策,但相對基準利率的低水平其貸款利率并不很低。根據世界銀行發布的WorldDevelopmentIndicators(世界發展指數WDI)統計,2000~2013年間,發達經濟體國家平均貸款利率為4.05%(同期中國為5.86%)。

美歐是典型的借貸消費市場,社會消費模式未有大的改變,中小企業、初創企業求貸願望依然熾烈,傳統銀行放款條件苛刻,過程緩慢,利率也不低(相比基準利率),手中有錢的人苦于銀行存款利率收益太少,這些矛盾催生了一個想象空間:把社會個人資金與大量個人、小企業借貸的需求用某種方式勾連起來。

如果小公司需要短期流動性救急債務負擔,或者初創公司急需一筆啟動資金的情況下,他們還有另外一些救濟方式。以美國為例,Creditunions(美國信貸協會)、SmallBusinessAdministration(美國小企業管理局)、根據奧巴馬政府執政期間通過的AmericanRecoveryandReinvestmentAct(美國再投資與複蘇法案)資助的銀行小額貸款等等。

2006年,當負債消費人和創業者、小企業主在傳統銀行求貸遇阻,他們尋求資金來源又多了一條新路,在P2P借貸方式找到出口,資金需求者與個體資金持有人在這條路走向互補。

互聯網是P2P發芽的土壤。2006~2007年期間,社交網絡屬于互聯網科技創新的一種,此後聲名大噪且IPO後令創始人紮克伯格獲益巨大的Facebook就是其中的佼佼者,這些互聯網新生牛犢很快介入分享經濟,包括互聯網借貸,已經在社交和另類商品和服務交易方面成功發端而且熱鬧起來的P2P共享經濟衍生出借貸分支,可以說應時而至。有趣的是,一些最初的P2P借貸是利用社交平台如Facebook完成的。

P2P首先被定位為高科技型應用創新,在P2P的發源地英國、美國,成功上市的P2P公司被劃入科技闆塊。P2P在被媒體推廣報道時往往會提到一個很有科技色彩的單詞——算法,算法在計算機信息技術領域是一個基礎概念,每一種信息的處理過程或者環節都可以視為一種算法,P2P借貸平台也不例外,最重要的算法涉及兩個方面,一是盡可能多地收集借貸人的信用信息,例如個人信用卡還款記錄、個人資産等,把這些信息數據存貯、分類、展示給放貸人;二是給借貸人打分,把借貸人的各類信息加上預設的權重,根據這些權重和數據算出借款人的信用得分,再根據評分決定借貸人是否有借貸資格和有多少借貸額度等。

其次,P2P還被定位為金融中介機構,中介的定義理論上限定P2P不可以直接加入借貸雙方的交易,或者說中介的手不能伸進放貸人的口袋掏錢或者點數錢款交給借貸方,中介的收益來自預先約定的交易手續費,與借貸款項無直接關聯。

實踐與走向

全球公認的五大P2P平台都在歐美,分别是矽谷所在的美國舊金山的lendingclub(貸款俱樂部)、Prosper(興隆網)、SoFi(社會金融),位于全球金融中心之一倫敦的Zopa(佐帕)和RateSetter(瑞特斯特爾)。其中成立最早的是佐帕,緊跟其後的是興隆網及貸款俱樂部,迄今為止做得最大的是貸款俱樂部,已經在紐交所成功上市。

到2015年年中,五大平台(不包括其它衆多的中小平台)完成的交易共計約100萬筆,獲取的利潤估計超過100億美元(約合670億元人民币)。其中,業務規模最大的平台在美國及英國,歐洲其他國家和中國的P2P平台業務規模要小得多。

站在金融業整體的角度看,P2P的業務量在銀行業業務體量的比較下又顯得微不足道,例如,貸款俱樂部2014年上市前總業務量累計達60億美元(約合390億元人民币),而美國一年的消費債務餘額總計高達3萬億美元(約合19.7萬億元人民币),并且有分析認為,美國信貸資金差不多9個月翻一倍,P2P顯然無法滿足這樣巨大的需求,絕大多數的消費信貸還是走的銀行主渠道。

P2P信貸業務最初從消費信貸特别是信用卡債務重組起步,其後加入助學貸款和抵押貸款業務,還有商業信貸(如小企業和初創企業流動資金等)。

用途例一:信用卡債務重組,美國信用卡債務在免息期之外利息為17%~30%,如果信用卡債務人能夠從P2P獲得通常利率在7%~23%的貸款(取決于借貸人的信用和雙方商定),從而歸還信用卡債務,可以大幅降低利息負擔。

用途例二:助學信貸,美國Pennsylvania(賓西法利亞大學)碩士研究生佳思敏·諾維斯JasmineKnowles,在畢業前已經求職成功的她準備去中美洲旅遊,向P2P機構Earnest借款3000美元作為旅費,借款利率5.5%,期限一年,一周以後拿到錢。這個利息負擔比信用卡的兩位數水平低得多。

用途例三:創業資金補充,大衛·莫瑞斯DavidMorris決定與弟弟在家鄉紐約州貝爾默市開一家熱狗店,此前兄弟倆都在華爾街從事金融業工作,開店需要啟動資金11萬美元,兄弟倆手中有積蓄9萬美元,準備向銀行貸款2萬美元,他們遞交申請的所有25家銀行拒絕了貸款請求,他們轉向LendingClub(貸款俱樂部)得以如願。

在借貸人獲得水平低于銀行的利率的同時,放貸人的收益也有相對應的平衡。英國最早和最大的P2P佐帕Zopa公布的放貸人平均收益率4.9%,如果把這筆錢放在銀行,利率為零。LendingClub(貸款俱樂部)2014年上市時公開的資料表明,在貸款俱樂部放貸的資金持有人在扣除違約風險之後獲得的利息收益5%~13%,而另外一個P2P巨頭Prosper(興隆網)2012年宣稱,其平台上的放貸人平均收益率為10%,而美國2015年中期一年期存款利率基本在0.5%附近。

比較驚人的記錄來自一家歐元區P2P網站IsePankur,它有來自歐元區國家的60000名注冊客戶,其放貸人平均收益率在扣除3%的違約率後高達21.45%。分析認為,比起社會高利貸28%的利息,IsePankur的放貸收益還是有競争力的。

盡管P2P被媒體和專業人士視為“挑戰傳統銀行”的事物,美國P2P平台受到的監管來自證券交易委員會SEC,與銀行業有些區别,但是也有觀點認為,P2P不過是從銀行業的飯碗中舀出“中介”這個飯團,用方便和價廉的優勢吸引到客戶參與,即是說銀行業的傳統職能被互聯網科技取代。

然而,金融業借貸業務中的一個基本概念是不可替代的,就是借貸人信用,決定了借貸人是否可以獲得貸款和利率水平(信用越高利率約優惠),傳統銀行業評估借貸人信用的方法被指繁瑣和成本很高,P2P平台的信用評估很大程度來自互聯網信息的搜集,快捷且自動化程度高,很關鍵的還有一點:P2P可以把借貸人的信息和借款項目信息提供給放貸人,打破傳統銀行模式中儲戶與借貸信息隔絕的狀态。

P2P平台推廣借貸項目一般采取兩種模式,一種是允許放貸人挑選借款人,放貸人根據借款人的信用評分和對借貸項目以及利息的水平決定是否放貸。一種是P2P平台對借貸人的信用進行認證,然後把審核通過的借款人(項目)分割重新打包,放貸人選擇分包投資,據信這種方法可以盡可能減少風險。

P2P收集和計算借貸人信用信息與傳統銀行相比較更多地利用了已知的社會信息資源。例如,美國P2P公司會訪問信用咨詢公司如Experian(埃克斯百利)和FICO(菲克),這些咨詢公司收集和提供個人消費者是否規避銀行罰單、拖欠汽車信貸還款、在哪些機構就業、與雇主之間的财務往來等等。

在P2P注冊的借貸客戶還需提供其銀行賬戶信息下載權限,P2P平台将下載借貸人全部的銀行記錄數據。P2P公司可能分析借貸人信用卡套現的水平和次數,能否按時歸還信用卡最低還款等等。一般P2P公司會給單個借款人設置分析用數據點,至少需要8萬~10萬個數據點供分析。在P2P公司的信息收集名單中,還包括借款人的學曆、就讀的大學排名、獲得的學位等等,用P2P業界的話說:任何有用的數據都用。信用得分在P2P貸款人身上至關重要,例如在貸款俱樂部和興隆網獲得貸款的人,評分普遍在710以上。

越來越多的迹象表明,發達國家發端于“平民”化的P2P已經開始轉向,傳統金融業的觸角正在不斷伸進這個領域。

首先是金融業精英的加盟,其中比較精彩的有美國哈佛大學名譽校長、著名經濟學家勞倫斯·薩莫斯加入貸款俱樂部董事會;有摩根斯丹利前CEO約翰·馬克JohnMack加入貸款俱樂部董事會(馬克同時還是美國最大的并購性私募基金KKR公司董事)等,而貸款俱樂部在紐交所成功IPO也為這些業界精英帶來不菲的股權收益。在美國,貸款俱樂部和興隆網兩家的交易額占到美國P2P行業總交易額的98%,而前者的交易額是後者的兩倍以上。換言之,在P2P發源地之一的美國,P2P也呈現巨頭壟斷現象。

有分析認為,P2P正在逐步被強大的金融勢力蠶食。例如,美國規模最大的P2P公司貸款俱樂部,投資人的結構已經有顯著變化,三分之一是個人小投資人,三分之一是富豪和為富豪投資設立的基金,三分之一是各種各樣的機構如養老基金、慈善基金等。

媒體還注意到,發達國家越來越多的對沖基金、投行、零售銀行攜資金和專業優勢也在大舉進軍P2P,金融業介入P2P的方式是買入P2P上列出的貸款。在英國,蘇格蘭皇家銀行RBS和Santander(桑坦德爾)銀行是英國P2P公司的合作夥伴。美國貸款俱樂部Lending和花旗銀行Citigroup之間簽署了1.2億美元的融資合作協議,而美國MoFi公司(學生貸款專業P2P)上的2億美元貸款則被美國國民銀行CitizensBank買下,并承諾繼續購買。

有分析者奇怪,最初被視為銀行業業務替代甚至颠覆者的P2P緣何開始與銀行業牽手呢?可以列舉的理由有:P2P的息差高、銀行業需要引入新科技等等。但還有人擔憂,銀行業是“醉翁之意不在酒”,P2P的目前是多頭分級監管,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領頭,但各州也有監管權,導緻一些灰色地帶有可能帶來“監管套利”隐患。

責編:吳潔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