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建芳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文|諸建芳
從今年大的經濟态勢看,主要是經濟下行走勢和穩增長政策兩種力量的一個平衡。在這輪危機中,實際上積累了很多問題,最核心的問題在于去産能、去庫存、去杠杆,隻有這樣,中國經濟才能進入新的周期。
判斷今年的經濟走勢,一定要考慮經濟政策的影響。增長目标确定在什麼區間,目前的情況下政策的配套措施或者力度需要掌握到什麼程度,二者之間存在一定的關聯性。如果我們的政策目标保持了相對的彈性,那麼我們的政策也會有更大的靈活性。
基于這樣一個判斷,從宏觀上看,從年初到現在,我們的經濟政策一直維持在相對寬松的狀态,貨币投放相對寬松,财政政策也在進行刺激。今年,我們的财政赤字有可能是有史以來最大的規模,也是比較有利的安排。
從政策的實際效果,我們也可以看到這種情況,流動性在進一步寬松,資金成本也在呈現一種回落的态勢。這對實體經濟融資成本的回落具有正面意義。
針對後續宏觀政策會不會開始收緊的問題,在我看來,這種寬松的狀态還會延續,但是進一步擴張或者更大力度的政策刺激,可能性不大。最近幾年,實體經濟的回報水平一直在回落,如果從局部或者微觀的角度看,甚至呈現一種與資金成本倒挂的現象。在實體經濟仍然比較低迷的情況下,如果我們收緊政策,前面所采取的一系列管理經濟下行壓力的努力将化為零。因此我的判斷是,宏觀政策短期内繼續寬松。
結合這種經濟走勢和政策走向分析,我們可以看到今年穩增長的重心主要依靠内需,外需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計。内需裡面,投資與消費,主要靠投資,而投資裡面比較靠得住的還是基建。
首先,出口今年明顯改善的可能性不大,這是全球經濟疲軟的結果,并且現在大家對全球經濟的判斷也是越來越謹慎,預測數據也在不斷下調。而且,全球經濟複蘇緩慢,各種貿易糾紛就會比正常情況下更尖銳。再加上全球經濟在危機後進行大調整,通過這種調整,中國和發達國家之間的互補性實際上已經削弱,這意味着發達經濟體相對複蘇得好一點,對我們的正面影響實際上不如以前了。綜合考慮這些因素,短期來看,我們的經濟增長還是主要依靠内需。
從内需的角度看,目前消費的增長情況是呈現趨勢性回落的,經濟持續放緩,收入增長随之放緩,因此從總量的角度看,靠消費帶動經濟增長短期内也很困難。
内需的投資部分,主要由制造業、房地産和技術三大部分組成,這三部分加起來約占整個投資的80%左右。也就是說,整個投資的變化基本上是由這三部分的走勢決定的。
通過相關數據,我們可以很明顯地看到制造業和房地産的投資市場化程度相對比較高,基礎設施的投資,政府政策調控的影響比較大。形勢較好的時候,市場行為部分的投資增長比較靈敏,而經濟相對低迷的時候,政府投資的部分則比較靈敏。
今年投資比去年有回升,兩個最大因素是房地産和基建,制造業投資還在回落,原因是産能過剩和出口低迷。未來,房地産投資快速回升不會持續,真正支持投資增長的很大部分要靠基建。
今年是“十三五”開局之年,對基建進行提前布局,我認為是比較合理也比較現實的選擇。
當然,同樣都是基建,我們也要慎重選擇項目或者領域,盡量減少可能出現的負面影響。
(注:本文由本刊記者劉彥華在對作者采訪基礎上整理而成,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