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快遞業的“消化不良”該治了

快遞業的“消化不良”該治了

時間:2024-10-28 07:44:38

快遞行業服務差,主因在于“消化不良”,在消費市場升級趨勢明顯的當下,隻顧量,不重質,不僅很難形成品牌優勢,更會加速被市場淘汰的命運,這樣的“病”該治了

文|張砥

日前,南京市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了新的郵政條例,規定兩次免費投遞後尚未投交的快件,收件人仍需投遞的,快遞公司事先告知收件人收費标準後,可以收取額外費用。這個地方性規定,反映出當前快遞業普遍存在的問題:送快遞找不到人,收快遞等不到人。

筆者一位朋友是網購達人,每次上網買東西,總要為選哪家快遞而糾結:有的公司價格适中,卻常常無法保障配送時間,本來3天就能送到卻總能拖你一個星期;有的公司速度很快,卻貴得要命,同一件物品能比其他家貴出一倍多;有的公司服務不錯,卻總出現錯寄漏寄,事後解決各方扯皮不勝其煩。掂來量去,難以選出一個中意的。

當這樣的消費體驗遭遇這樣的法律規定,難怪很多消費者不幹了。配送時間、服務态度、快遞安全,都是消費者對快遞服務的基本要求。具體能否準時、準點投遞,則涉及到一個收件人與快遞員互相溝通的問題。發生延誤狀況隻“懲罰”消費者,顯然不太公平,也難以解決問題。表面上看,“收費”是在設計一種倒逼機制,以解決“最後一公裡”對接不暢的問題,但根本上則是忽視了快遞業本身暗含的服務屬性。

消費者購買商品,一方面是買商品本身,一方面是買附加服務。在網購愈發普遍的今天,物流的擴張省掉了很多中間環節,但大家也漸漸感覺到,電商在省略流通的中間環節的同時,也部分省略掉了商品和服務的文化内涵。中消協公布的數據顯示,2015年,全國消協組織接到郵政快遞類投訴13240件,比去年同期增長62.37%,增幅在服務大類中排名第一。沒有服務的商品被稱為“半商品”,就是沒有完成的商品。向消費者售賣沒有完成的商品,不僅剝奪了消費者超額享受的權利,也剝奪了生産者、流通者自身的價值。

這正是快遞“最後一公裡”矛盾糾紛多發的根源所在。說白了,快遞員作為網購流程的末端,是實現商品價值增值的關鍵環節。這種增值決不是冷冰冰的簡單遞送簽字了事,而是要有一種服務的精神,讓消費者既拿到商品,又收獲溫暖。但現實的“糾結”恰恰也在這裡:受制于訂單送達量的考核,快遞小哥們每天馬不停蹄都怕完不成任務,哪還有工夫去跟消費者堆笑臉、送溫暖。“兩難”真實存在,而破題所在,顯然要從快遞業自身來找。

快遞行業服務差,主因在于“消化不良”。在經濟增長、網購興旺、消費升級等因素的帶動下,快遞業這幾年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從2013年的1441億元到2014年的2045億元再到2015年的2760億元,全國快遞行業收入近3年平均增速超過30%,成為經濟領域一大亮點。面對這麼好的發展機遇,很多快遞企業的經營方式依然傳統粗放,隻顧着跑馬圈地搶占市場,卻忽略了在品質和服務上多下功夫。在消費市場升級趨勢明顯的當下,隻顧量,不重質,不僅很難形成品牌優勢,更會加速被市場淘汰的命運。

化解“最後一公裡”難題,隻堵不疏、不顧需求是下策,尊重市場、科學管理才是上策。對快遞企業而言,做好快遞安全、送貨時間、服務态度等基礎功課,就像是長跑選手做好熱身運動,絕對不會吃虧。而對監管部門來說,則要避免一“禁”了之、一“限”了之、一收費了之等絕對化思路,把功夫更多地用在營造規範有序市場環境上,讓市場發揮“好服務有好回報”的配置功能,激發快遞企業改善服務、争創品牌。

快遞業的糾結,某種程度上也是當前中國經濟如何謀求更高質量、更高水平發展的具象表現。當收割完“快”的紅利後,“穩”的需求便日益凸顯出來。對快遞業而言,跟上新需求的步伐,練好服務品質的基本功,讓消費者在收發快遞時少一些無謂的糾結,多一些由衷的點贊,才能在行穩緻遠中找到更多支撐,赢得更大發展。

(作者系資深媒體評論員)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