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通道:一座深山小城的守望與擔當

通道:一座深山小城的守望與擔當

時間:2024-10-28 07:36:06

繼承了長征精神的通道人,正在立足生态文化優勢,以旅遊二次創業、三年行動計劃為發展推手,全力打造生态之城、山水之城、民俗之城、養老之城、好運之城,推動“全域旅遊”破冰前行、揚帆出海文|《小康》記者劉彥華馬承濱通訊員胡益龍湖南通道報道

通道轉兵中國轉運通道是一片革命的紅色土地。紅軍長征史上著名的“通道轉兵”會議就發生在這裡。1934年12月,中央紅軍攻占通道老縣城後,在此召開了中共中央臨時緊急會議,實現了西進貴州的偉大戰略轉兵。黨運、國運由此拉開整個轉折的序幕。攝|劉彥華

渠水河畔,侗歌悠揚;萬佛山下,紅歌嘹亮。82年前,3萬長征紅軍在這裡用生命譜寫中國革命的壯麗史詩;82年後,24萬侗鄉兒女在這裡用汗水和智慧續寫“旅遊帶發展,全面奔小康”的新篇章。這裡,就是通道。通道,全稱通道侗族自治縣,位居湖南省西南邊陲,懷化市最南端,湘、桂、黔三省(區)交界處,素有“南楚極地、北越襟喉”之稱。它是湖南省成立最早的少數民族自治縣,民俗風情濃厚。以前因交通不便,一直“養在深閨人未識”。直到1934年12月,随着長征紅軍攻占此地,并決定由此轉兵貴州,通道與偉大的長征聯系在一起而彪炳青史,才漸漸為世人熟知。抹不去的紅色記憶羅蒙山下,縣溪古鎮,一座書院靜靜地躺着,四周青磚護牆,牆外有桂花樹兩株,飛檐翹首的門樓雄偉壯觀,布滿青苔的石階散發着古樸的氣息,拾階而上,即可進入書院。這裡是記者此次的目的地之一——恭城書院,它是中國現存最完整的侗族古書院,也是少數民族地區獨具特色,最大而且保存完整的書院。當然,記者此次之行,是因為它是中國革命史上一座不朽的豐碑。1934年10月,中央紅軍被迫實行戰略大轉移,開始兩萬五千裡長征。經過兩個多月的艱苦行軍,尤其是在湘江血戰後,中央紅軍由出發前的86000人銳減到30000餘人。而此時,蔣介石已調集20萬兵力,布置在湘西城步、靖縣、會同一帶,以“口袋”之勢企圖一舉消滅紅軍。在黨和部隊面臨生死存亡的關頭,1934年12月10日,紅軍翻越長征中第一座大山——老山界,來到通道縣。據通道轉兵會議紀念館負責人鄭湘介紹,“紅軍血戰湘江後輕裝前進,丢棄了很多辎重和物資,吃的基本上是個人随身帶的糧食。由于敵軍的反動宣傳和威脅,紅軍在路途中征糧遇到很多困難。但群衆私下給進村入戶駐紮的紅軍隊伍提供飲食的還是很多。”在通道至今還流傳着這樣一首歌:喜迎紅軍過侗鄉,侗家姑娘舂米忙,送給紅軍做糧饷,紅軍吃了有力量。然而,傷病纏身、缺衣少糧、彈藥不足……一系列問題困擾着剛剛突破湘江的紅軍官兵,一股悲觀不滿的情緒在紅軍将士中蔓延。3萬紅軍官兵此時到底何去何從?在這裡,紅軍必須面對一次生死攸關的選擇。當時,身處逆境、已經被剝奪軍事指揮權的毛澤東深感,紅軍若不改變戰略方向,繼續向北,與紅二、紅六軍團會合,勢必鑽進敵人的天羅地網,招來全軍覆滅之災。1934年12月12日,在毛澤東、張聞天、王稼祥等人的争取下,中央領導人在通道臨時召開緊急會議。會議由周恩來主持,參加會議有毛澤東、朱德、張聞天、王稼祥、博古、李德等人。在恭城書院會議舊址中,通道轉兵會議紀念館解說員指着會場擺設說:“毛澤東就坐在這個位置,當時他并不是紅軍的領導核心,隻是列席會議。”當年會議的主要議題就是中央紅軍的戰略行動路線問題,就是往哪裡走的問題。在會上,博古、李德堅持北上湘西和紅二、紅六軍團會合。毛澤東力主放棄北上,改向西走,進貴州,不能陷入蔣介石的圈套。經過激烈的争辯,張聞天、王稼祥首先表态支持毛澤東的主張,周恩來、朱德也贊同毛澤東的意見。會議決定:通道轉兵,西進貴州。1934年12月12日19點30分,軍委發出“萬萬火急”的轉兵電報。随即,中央紅軍分兩路轉兵向西,進軍貴州,從而避免了紅軍北上湘西可能遭受的毀滅命運,為紅軍長征開辟了一條新的生路。通道轉兵,中國轉運。鄭湘這樣評價:“通道轉兵之後,不僅紅軍步入了一條通天的大道,更重要的是,結束了毛澤東自1931年以來屢遭排擠的境遇,人們開始重新認識以毛澤東為代表的正确軍事路線,為确立其在黨中央和紅軍中的領導地位打下了基礎。”割不斷的革命情結通道是一片紅色沃土。1934年中央紅軍經過通道,雖然不過7天7夜的時間,但卻在全縣21個鄉鎮中的19個鄉鎮留下了大量珍貴的“紅色印記”。恭城書院、紅軍街、紅軍橋、小水戰役遺址、梨子界戰役烈士墓……通道的紅色革命遺迹舉不勝舉。不過,讓通道縣委宣傳部幹部小吳最津津樂道的卻是距離縣城20公裡老王腳村的民族團結橋。在小吳看來,這座橋看似簡單,卻隐藏着一段令侗民回味無窮的曆史,見證着紅軍與侗民的魚水深情。1934年9月15日,紅軍長征先遣隊紅六軍團一路西征,艱難跋涉,從湖南省綏甯縣進入通道縣杉木橋地區,經溪口、臨口、下鄉、菁蕪洲,到達老王腳村時已人困馬乏。飽受兵匪之害的當地侗民不明真相,咋聽紅軍入寨,集體跑到山上躲了起來。不過,很快他們就被紀律嚴明的紅軍吸引和折服,開始争着為紅軍站崗放哨,主動為紅軍當向導。其中還發生了一個有趣的小插曲。一位住在侗民陸朝松家的紅軍戰士,不小心打碎了神龛上的一盞油燈,引起了火災。時任紅六軍團政治委員的王震迅速來到寨子中央,親自指揮紅軍戰士救火。在紅軍戰士和寨上群衆的奮勇搶救下,大火很快撲滅了,大片民房被救了下來。事後,看着一片狼藉的村寨,王震跟侗民說,等到全國解放後,人民政府一定會幫侗民建個好的家園,為老王腳村修建一座橋。這不是故事的結尾。時光荏苒,一晃來到了新中國的1989年春。改革開放的春風吹拂中華大地,侗民的生活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有着集資架橋修路優良傳統的侗鄉村民計劃在老王腳村口修建一座橫亘渠水河通達209國道的石拱橋。大橋雖然很快修通了,但是為橋取名卻讓侗民們犯了難,念紅橋、民族團結橋、紅軍長征紀念橋、先遣橋……人們争論不休。最後經過通道縣政府、懷化市政府、湖南省政府審批,三位侗鄉村民代表奔赴北京,輾轉找到了時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的王震同志。得知來意後,王震副主席審閱呈報上來的橋名題詞指示後,随即回憶道,都過了50多年了,當時有個叫老王腳的村幫助紅軍隊伍渡過河,就用“民族團結橋”為橋名吧,更貼切點,紅軍也是各族同胞嘛,民族就要團結。如今,随着歲月的流逝,紅軍官兵留下的痕迹越來越模糊,但長征精神和紅軍與侗民的魚水深情卻在通道人民中間口口相傳,成為了一種寶貴的精神财富。“堅定信念、實事求是、敢于擔當、務求必勝,這既是長征通道轉兵精神的精髓和核心,也是通道多年發展一貫堅持的原則和态度。”一個城市的曆史和文化構成了它迷人的氣質,在通道侗族自治縣委書記印宇鷹看來,長征給通道的城市精神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和符号,“沒有那一代人的實事求是,勇于擔當,就不會有通道轉兵;沒有近幾代人強烈的自力更生意識,也就不會有通道的今天。”

蘆笙慶豐收蘆笙是通道侗族地區具有民族特色的民間樂器,侗族同胞每逢各種集會或文娛活動都必不可少。每年農曆八月中秋至十月,通道侗族村寨之間都會進行賽蘆笙,慶賀豐收的喜悅。攝|吳志勇

玩轉“旅遊+”一張藍圖繪到底神奇侗鄉,令人心馳神往。8月,正值通道的雨季,濛濛細雨為通道縣城增添了另一番韻味,記者打着傘漫步在雙江河畔。風雨橋上有不少老人在擺賣他們的蘆笙、侗錦、臘肉、山貨……見到記者他們隻是笑問客從何處來,卻從來沒有拽着兜售過任何物品。雨中的街道較往日甯靜了許多,不過侗族阿婆們卻不喜歡,“遊客多才好嘛,這樣才有錢掙。”人人都想要過上好日子,怎麼能不發展?持續發展不是空話,守住鄉愁也不能隻靠情懷。在通道,在侗鄉,發家緻富奔小康,人們已經探路多年。“正如習總書記所說,長征永遠在路上。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标和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是我們這一代人的新長征。”在印宇鷹看來,這是無上的光榮,更是如山的重任。“今天,繼承了長征精神的通道人,正在立足生态文化優勢,緊緊圍繞‘全省特色縣域經濟(文化旅遊)重點縣’建設和‘國家全域旅遊示範縣’創建,以旅遊二次創業、三年行動計劃為發展推手,全力打造生态之城、山水之城、民俗之城、養老之城、好運之城,推動‘全域旅遊’破冰前行、揚帆出海。”深處茫茫群山之中的通道,風光旖旎,既有雄偉險峻的層山疊嶺,也有靜谧清澈的蜿蜒川流;既有風情萬種的侗歌侗戲風雨橋,也有莊嚴肅穆的革命舊址、星羅棋布的紅色遺迹……“通道,旅遊資源禀賦得天獨厚,早在1996年我們就已确定了發展生态旅遊的戰略構想。”據印宇鷹透露,這麼多年來,通道的發展可謂一張藍圖繪到底,得益于幾屆政府的傳承接續,20年來基本上都是沿着這樣一條思路在前行。不過,前面十多年,通道縣的旅遊開發基本上屬于草根力量的野蠻生長,至少在2013年剛剛就任通道侗族自治縣委書記的印宇鷹看來,當時的通道旅遊對于像他這樣消費水平的遊客而言并沒有太大的吸引力。“近幾年,大衆旅遊消費不斷升級,已經從觀光旅遊轉向了休閑度假,通道侗族自治縣的旅遊業要想有大發展,至少應該适銷對路,能夠留得住中上消費水平的遊客才行。”2014年,随着交通突圍、政策趨利、侗寨申遺推進、全省文化旅遊重點縣成功申報,通道縣迎來了千載難逢的曆史發展機遇,在印宇鷹的帶領下,縣委縣政府審時度勢,進一步完善了“農業為旅遊興、工業為旅遊活、商貿為旅遊旺、服務為旅遊強”的發展思路,正式提出了旅遊的“二次創業”,立足“全域旅遊”發展理念,緻力打造“中國侗族文化體驗第一城”。“它是一個質變的儲備,也是通道旅遊發展與博弈新招集結的開始。”據主管旅遊的通道侗族自治縣副縣長蔡迪文介紹,圍繞旅遊“二次創業”,通道制定實施了一系列有效舉措,破解旅遊發展難題。首先,旅遊景點提質提檔,全域景區逐步成型。通道将全縣作為一個大景區,實施了旅遊重大項目30餘個,加快萬佛山、龍底、百裡侗文化長廊、恭城書院等景區标準化建設。其次,不斷完善基礎配套,全面升級旅遊服務。一方面,包茂高速懷通段建成通車,武靖高速開工建設,6條縣道升級為省道。通道全縣目前已有2條高速、1條鐵路、6條國省道、159條農村公路參與旅遊交通服務,旅遊可入性得到極大增強。另一方面,圍繞旅遊要素,通道集中力量推進星級酒店、旅遊運輸、購物娛樂等配套服務,目前8座星級賓館已有4座投入運營,旅遊大巴車隊預計10月左右籌建好,皇都侗族文化演藝、縣城旅遊購物街、薩歲廣場文化休閑開發、城市森林公園、縣城夜景燈光亮化、社會公共停車場、旅遊公廁等項目投入使用,縣城旅遊接待能力大幅提升。同時,發展旅遊,通道也在極力豐富自己的産品體系和經營業态,據蔡迪文介紹,不僅圓滿完成與中惠旅的托管經營機制嘗試,新引進了中信集團投資經營全縣旅遊産業,簽訂了10億元的合作開發協議。而且對接休閑養生旅遊的消費新需求,開發了通道轉兵紀念地紅色旅遊、侗寨民俗風情體驗、科技園農耕體驗、萬佛山自駕營地、龍底生态休閑及科考探險等深度互動項目。酒好也怕巷子深。在與記者暢談旅遊工作開展情況時,通道縣民族宗教文體旅遊廣電局黨組書記、局長陳前君多次強調,“發展旅遊,精準的營銷宣傳同樣重要。”2016年是通道旅遊宣傳年,縣委縣政府不僅充分利用報紙雜志、網絡媒體、戶外廣告、節慶活動等多種形式,狠抓精準旅遊宣傳,還在目标市場桂林、長沙等地專門設立辦事處,培育旅遊批發商,開通旅遊直通車。據陳前君介紹,為了打響“最美侗鄉,好運通道”這一旅遊品牌,通道還出台了實實在在的獎勵政策,“對組織來通道旅遊的旅行社、導遊,按人頭計算,每人最高可以獎勵30元,旅遊專列一次獎勵3萬元。”陳前君補充道,“接下來,我們在珠三角地區還會舉辦一系列的旅遊推介會,進一步加大旅遊宣傳力度,擴大通道旅遊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期盼化作現實,耕耘獲得豐收。數據顯示,通道旅遊勢頭發展強勁,2013年全縣接待遊客101萬人次,2014年167萬人次,2015年268萬人次,年均增速超30%。先富民後強縣全面脫貧奔小康“如果沒有萬佛山旅遊景區開發,我還不知道什麼時候能改變生活狀況。現在好了,家門口就是景區,每年靠農家樂店增收有二三十萬元!”未到飯點,通道縣臨口鎮太平岩村“老粟農家土菜館”已是賓客滿座,老闆老粟喜不自勝。“通道最大的縣情是貧困,最大的優勢是生态,最終的出路在發展文化旅遊。”通道縣扶貧開發辦公室黨組書記、主任吳永雄這樣告訴記者,通道縣是國家貧困縣、武陵山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重點縣,“精準脫貧”一直都是全縣頭等大事和“一号民生工程”。如何脫貧?通道給出的答案是,将精準脫貧與旅遊工作同規劃、同部署、同推進,圍繞“扶貧攻堅重點縣”建設和旅遊“二次創業”,以旅遊環線和業态布局為串聯,強力整合資金和項目,加快景區基礎提質、業态豐富,推動實現了景區提質與基礎改善、業态提升與群衆增收,走一條以景區、園區、合作社、休閑農業、龍頭企業“五帶動”為主的旅遊扶貧發展之路。萬佛山、錦繡獨岩、龍底河漂流、百裡侗文化長廊……這些原本不為人知的地方,現已成為通道著名的民俗風情、自然風光旅遊目的地。成倍數增長的遊客湧進,打開了當地貧困農民的緻富路。皇都侗族文化村位于通道西南部,由頭寨、尾寨、盤寨、新寨四村組成,距縣城約11公裡。境内群山起伏,溪澗縱橫,坪坦河貫穿東部,雙江至坪坦公路穿越南北,共有29個村民小組,總人口2373人,耕地面積1722畝,林地面積17684畝,是一個純侗族聚居的村寨,也是遠近有名的貧困村。近年來,在上級部門的關心幫助和本村群衆的同心協力下,皇都侗文化村依托文化生态優勢,緻力打造侗族風情世界旅遊目的地,将脫貧攻堅與旅遊開發同規劃、同部署、同推進,圍繞“建一處景點、引一批企業、活一方經濟、富一方群衆”的思路,堅持旅遊引領、項目帶動,邁出了旅遊與扶貧融合發展、創業富民與就業富民共生共赢的産業扶貧新路子。2015年,全村共有672名村民通過旅遊實現脫貧,人均收入達到8870元,較上年增加1825元。“在這裡,我們正在規劃一個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經過皇都侗族文化村寨門時,吳永雄指着一片空地告訴記者,“通道縣,九山半水半分田,一個山頂上,可能就住着那麼幾戶人家,别說脫貧緻富,僅僅是幫他們修條路上去都要幾百萬。”脫貧攻堅,一個都不能少。為了解決山民脫貧難題,2016年初,圍繞旅遊景區、申遺侗寨新村、特色小城鎮建設,通道縣正式開始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工程,引導村民積極參與、主動融入旅遊開發,在創新創業中實現脫貧緻富,确保貧困群衆“出得來、住得下、能緻富”。據吳永雄介紹,目前通道縣已經争取到了農發行易地扶貧搬遷項目貸款10.72億元,圍繞生态移民、庫區移民,推進分散插花式安置和小城鎮建設、新農村建設、旅遊景區集中安置等易地搬遷模式,解決了141戶貧困戶、35戶扶貧搬遷戶、106戶危改戶的住房問題,“今年易地扶貧搬遷任務進展非常順利。”更讓吳永雄感到欣慰的是,侗族群衆發家緻富的積極性、主動性有了很大改變。“日子半忙半閑,生活半豐半儉,喝酒半醉半醒,心境半佛半仙”,這是侗族人民生活的真實寫照。“侗族是個崇尚和諧的民族,對經商做生意并不是很積極,以前,即便在街口擺個小攤買幾個雞蛋,侗民都要站在離自己的籃子一兩米遠的地方,更别提與人讨價還價了。”不過,據吳永雄觀察,侗民的這種生活狀态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以前都是我們主動幫結對幫扶的貧困戶找問題想辦法,現在反過來了,他們已經開始主動向我們要政策了。”對此,吳永雄喜形于色,“2018年,全縣要實現貧困發生率降至2%以下,貧困人口控制在4200人以内,任務雖然艱巨,但我們有信心。力争到2020年,與全國、全省同步實現建成全面小康。”交通大提速小康夢的痛點與淚點現在,從未有過的曆史機遇就擺在眼前,從未有過的巨大挑戰也橫在面前——按計劃,包茂高速公路通道至桂林段将于2016年底建成通車,這段高速的建成将對通道縣的旅遊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通道至桂林段高速一旦開通,距離将大大縮短,現在我們到桂林的距離是175公裡,如果高速開通後,兩地距離隻有120公裡,隻要1個多小時就可以到達桂林。”據陳前君估計,高速開通後,每年到通道旅遊的遊客人數很可能突破500萬人。交通大提速,旅遊大發展。通道侗族自治縣交通局黨組書記、局長石政國對此是既喜又憂。按照通道侗族自治縣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十三五”期間,通道侗族自治縣的交通建設總體布局可以概括為“暢通大出口,提質微循環,優化全域旅遊交通路網”。其中,暢通大出口,即為石政國口中所說的“南延北擴”工程。“通道地處張家界國際旅遊圈與大桂林國際旅遊圈的黃金節點。如果我們的交通能夠做到南延至桂林,北擴至張家界,那麼就能将之串成一條旅遊黃金線路。”不過,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雖然主管交通不過半年多時間,但是石政國對一個城市,尤其是一個老少邊窮城市交通建設提速攻堅過程中的痛點和淚點已是深有體會。“最困難的就是資金問題。”據石政國介紹,以前修路是修一條路背一筆債。“十一五”到現在的“十三五”,盡管國家對公路建設補助資金有所提高,農村公路上級補助從原來的12萬元/公裡,到現在50萬元/公裡,地方負擔有所改善,但是資金壓力依然重如泰山。“通道是偏遠山區,山高路陡,建設成本非常高。目前我縣農村公路實際每公裡造價達90萬元至250萬元/公裡,地方财政需要配套一半或幾倍的建設資金,壓力非常大。”最近石政國剛剛收到兩個利好消息,一是國家開發銀行出台了國家扶持貧困縣銀行貸款支持政策,二是交通部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聯合發布了一個支持農村公路建設的文件。“我們現在能做的就是充分利用國家政策。”據石政國透露,目前通道侗族自治縣已經與國家開發銀行進行對接,積極争取貸款資金支持。不過,事情似乎并不如想象中的那麼順利。“銀行貸款需要一些前期配套費用,比如,銀行貸款1個億,縣财政需要先在這家銀行賬戶上打入2000萬。”石政國告訴記者,僅通道的農村公路建設一項工程,就需要至少十幾億資金,“我們一年财政收入也才幾個億,如果為了拿到貸款,我們一年需要先拿出2個億打到銀行去,其他工作就都不要開支了。”政策雖好,但無法真正落地,石政國也是倍感無奈,“這根本不現實。”另一個讓石政國撓頭的難題則是幹線公路前期工作環節太多,耗時太長。“國省道幹線審批方面特别複雜,耗時比較長,而且審批審核過于繁雜,修一條幹線公路,涉及林業、國土、環保等多個部門,光審批,沒有兩年時間你根本拿不下來。”接受記者采訪時,石政國剛剛從長沙出差回來,為的就是一條環城公路的審批問題。按照通道侗族自治縣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抓好武靖高速通道段建設協調工作;加速推進通坪公路建設,确保年底建成通車;積極争取雙江至靖黎高速連接線列入“十三五”規劃,全力争取張吉懷高鐵南延至桂林段提前實施;适應鄉鎮區劃調整,規劃建設杉木橋經小水至溪口、甘溪至坪陽等公路,建設農村公路30公裡,完成安保工程40公裡……諸多交通建設項目已經排上日程,“我們目前能做的就是量力而行,在通道侗族自治縣财力允許的情況下,能做多少做多少。”有機遇就有挑戰,對此通道人已經做好準備。“借勢而為,借力而行,努力建設地域文化極具特色、生态環境極為優越、縣域發展極富活力的美麗新通道。”伴随着婉轉和諧的侗族大歌,懷揣着對美好未來的憧憬,通道人正在綠色發展的道路上闊步前行。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