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長征之後的“長征”

長征之後的“長征”

時間:2024-10-28 07:35:36

始于80年前的長征并未結束,其實也從未遠去,曆史昭示未來,在長征之後的“長征”路上,我們紀念長征,為的是去獲得一股綿延不絕的精神力量,不忘初心、繼續前進

文|《小康》記者鄂璠

1934年10月的贛南,一支瀕臨絕境的隊伍,在茫茫的夜色掩護下,離開了生活、戰鬥的中央革命根據地。他們從于都河邊出發,告别親人,誰也沒有想到,這竟是二萬五千裡長征的開始。此後的兩年時間裡,步步是險境、處處關生死,他們卻在難以想象的艱險中斬關奪隘、絕處求生,在重兵追堵中走到陝北,走向民族救亡前線,打通了中國革命轉危為安、走向勝利的道路。

這就是中國工農紅軍的二萬五千裡長征,堪稱人類曆史上的偉大奇迹。在曆史的教科書上,1936年10月,紅二、四方面軍到達甘肅會甯地區,同紅一方面軍會師,以紅軍三大主力的會師為标志,長征勝利結束。鬥轉星移,滄海桑田,如今,80年過去了,回望曆史,可以清晰地看到,從江西瑞金到陝西延安,從革命鬥争到發展建設,從改革開放到偉大複興,長征其實一直在路上,從未停歇。

“長征永遠在路上。”7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甯夏回族自治區考察時說。

當日,習近平總書記從北京直飛固原,驅車70多公裡到将台堡,向紅軍長征會師紀念碑敬獻花籃并參觀三軍會師紀念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這次專程來這裡,就是緬懷先烈、不忘初心,走新的長征路。今天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标的新長征。我們這一代人要走好我們這一代人的長征路。

80年前的長征:是宣言書、是宣傳隊、是播種機

“長征是曆史紀錄上的第一次,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毛澤東主席在談到紅一方面軍長征的意義時曾形象地說,“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曆史上曾經有過我們這樣的長征嗎?十二個月光陰中間,天上每日幾十架飛機偵察轟炸,地下幾十萬大軍圍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說不盡的艱難險阻,我們卻開動了每人的兩隻腳,長驅二萬餘裡,縱橫十一個省。請問曆史上曾有過我們這樣的長征嗎?沒有,從來沒有的。長征又是宣言書。它向全世界宣告,紅軍是英雄好漢,帝國主義者和他們的走狗蔣介石等輩則是完全無用的。長征宣告了帝國主義和蔣介石圍追堵截的破産。長征又是宣傳隊。它向十一個省内大約兩萬萬人民宣布,隻有紅軍的道路,才是解放他們的道路。不因此一舉,那麼廣大的民衆怎會如此迅速地知道世界上還有紅軍這樣一篇大道理呢?長征又是播種機。它散布了許多種子在十一個省内,發芽、長葉、開花、結果,将來是會有收獲的。總而言之,長征是以我們勝利、敵人失敗的結果而告結束。”

由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編著的《紅軍長征史》一書,則從三個方面總結了紅軍長征勝利的偉大意義和深遠影響。首先,它宣告了國民黨圍追堵截紅軍的破産,宣傳了中國共産黨和紅軍的主張,并在沿途播下了革命的種子,鼓舞了廣大的革命人民。其次,紅軍長征的勝利,保留了紅軍的骨幹,鍛煉和造就了大批的人才,集中了各路紅軍的經驗和特長,使紅軍成為一支更加堅強的部隊。再次,紅軍長征的勝利,鞏固和發展了陝甘革命根據地,使全國革命的重心移到了靠近抗日前線的西北,為革命新高潮的掀起、抗日戰争時期的大發展和全國革命的勝利,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1996年為紀念紅軍長征勝利60周年而編寫、2006年再版、今年修訂重印的《紅軍長征史》一書指出:“紅軍長征的勝利,意義是多方面的,而且随着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充分地顯示出來。”

堪稱人類曆史偉大奇迹的長征,一直是世人關注的話題。“今年是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無論從中國革命史、中共黨史,還是從整個中華民族發展曆史特别是近代以來的曆史來看,長征都具有特别重大的意義。長征是中國共産黨成長發展中的裡程碑。”在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部主任金民卿看來,中國共産黨成立之初,就具有遠大的理想和堅定的立場,“要在中國推翻舊的統治,建立新的制度,實現共産主義,這是中國共産黨的遠大理想,也是中國共産黨成立的‘初心’所在;同時,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堅定的人民立場也是中國共産黨人‘初心’的重要組成部分。”

無疑,從長征所展現出來的中國共産黨人的理想和信仰中,我們定能獲得具有當代意義的啟迪。

link長征“檔案”

偉大奇迹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中央主力紅軍為了擺脫國民黨軍隊的包圍追擊,被迫實行戰略大轉移,退出中央根據地進行長征。長征是人類曆史上的偉大奇迹,中央紅軍共進行了380餘次戰鬥,攻占七百多座縣城,紅軍犧牲了營以上幹部多達430餘人,平均年齡不到30歲,共擊潰國民黨軍數百個團,其間共經過11個省,翻越18座大山,跨過24條大河,走過荒草地,翻過雪山,行程約二萬五千裡,于1935年10月到達陝北,與陝北紅軍勝利會師。1936年10月,紅二、四方面軍到達甘肅會甯地區,同紅一方面軍會師。紅軍三大主力會師,标志着長征的勝利結束。

二萬五千裡征程

各路紅軍長征總裡程約為二萬五千裡。其中:紅一方面軍從1934年10月17日至1935年10月19日,曆時12個月零2天,途經江西、福建、廣東、湖南、廣西、貴州、雲南、四川、西康、甘肅、陝西11省,行程二萬五千裡。紅二方面軍從1935年11月19日至1936年10月22日,曆時11個月零3天,途經湖南、貴州、雲南、西康、四川、青海、甘肅、陝西8省,行程一萬六千裡。紅四方面軍從1935年5月至1936年10月9日,曆時18個月,途經四川、西康、青海、甘肅4省,行程八千餘裡。紅二十五軍從1934年11月16日至1935年9月15日,曆時10個月,途經河南、湖北、甘肅、陝西4省,行程近萬裡。

六大階段

1934年7月7日至1934年10月10日,是長征的準備階段;1934年10月10日至1935年1月15日,是長征的失利階段;1935年1月15日至1935年6月14日,是長征的轉折階段;1935年6月14日至1935年10月19日,是堅持北上和南下分裂階段;1935年10月19日至1936年7月1日,是發展鞏固和南下受挫階段;1936年7月1日至1936年年底,長征迎來了大會師階段。

轉變背後的“初心”

“明鏡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今天,我們回顧曆史,不是為了從成功中尋求慰藉,更不是為了躺在功勞簿上、為回避今天面臨的困難和問題尋找借口,而是為了總結曆史經驗、把握曆史規律,增強開拓前進的勇氣和力量——在7月1日召開的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

在這次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不忘初心、繼續前進”。半個多月後,在甯夏回族自治區考察時,習近平總書記則再次指出,“不忘初心,走新的長征路”。參觀三軍會師紀念館時,習近平總書記說,紅軍長征創造了中外曆史的奇迹。革命理想高于天,不怕犧牲、排除萬難去争取勝利,面對形形色色的敵人決一死戰、克敵制勝,這些都是長征精神的内涵。我們要繼承和弘揚好偉大的長征精神。有了這樣的精神,沒有什麼克服不了的困難。我們完全有信心有決心有恒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

當下,中國已踏上了實現“兩個一百年”、實現中華民族複興夢奮鬥目标的新長征路途。到2020年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年時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本世紀中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00年時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标、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這亦是現階段,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主要任務。

曆史,總是在重要的時刻标注下鮮明的印記。四年前,黨的十八大向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發出号召:堅定不移沿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鬥。在十六大、十七大提出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标要求基礎上,十八大在報告主題中鮮明做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部署——從“建設”到“建成”,一字之改,卻有着極其深刻的内涵。十八大代表、時任中央黨校副校長陳寶生認為,“建設”是過程,“建成”是結果,确保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标,這是對人民的鄭重承諾,對世界的明确昭告。

與80年前的長征,開始的時候相比,新長征之路上,不忘初心的中國人有了更主動的選擇與更自信的表達。

“80年前的長征,開始的時候并不是一次主動選擇,是被迫無奈的行為。”金民卿告訴《小康》記者。《紅軍長征史》中記載道:到1931年年底,全國紅軍發展到約15萬人,後來發展到近30萬人。但是,中共中央在這個時期犯的幾次“左”傾錯誤,特别是以王明為代表的第三次“左”傾冒險主義錯誤,給各個革命根據地和紅軍造成了很大的損失。為了撲滅革命的烈火,蔣介石向各個革命根據地發動了一次次大規模的軍事“圍剿”。在毛澤東、朱德、周恩來及其他根據地領導人的正确指揮下,大部分根據地勝利地粉碎了國民黨軍隊的第一至四次“圍剿”。但在第三次“左”傾冒險主義的錯誤指導下,廣大紅軍指戰員雖然英勇奮戰,國民黨軍隊的第五次“圍剿”卻未能打破,中央紅軍不得不被迫長征。随後,其他幾個革命根據地的紅軍,也先後出發長征。

“最後,長征結束的時候,我們的黨和紅軍卻已經非常主動了。”金民卿指出,“中國共産黨從被動的、不自主的狀态上升到主動的、自主、創造、智慧的狀态,這種轉折是非常有意義的,這背後有着一種怎樣的力量呢?那就是堅定的信念。要推翻舊制度、建立新制度,這種共産主義的信念支撐着這批共産黨人,讓他們即便在失敗的時候,也相信我們會勝利,相信中國革命必然會勝利,相信社會主義肯定會在中國建立,相信将來肯定會實現共産主義。”

在金民卿看來,就是因為沒有放棄遠大的理想,沒有放棄人民的立場,“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沒有放棄初心,沒有忘記初心。有這樣一種理想信念支撐,就使得共産黨敢于向自己開刀,自己犯了錯誤,那就承認錯誤,找到錯誤的病根,然後糾正這個錯誤,實現根本的轉變,最後走向正确的道路。這就是長征留給中國人、留給當代人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經驗啟示。”

沖刺——帶着井岡山留下的傳統

80年前,風雷激蕩,壯志淩雲,“在兩年的時間中,各路紅軍以百折不撓的革命精神和所向無敵的英雄氣概,翻越了陡峭險峻甚至終年積雪的座座高山,跨過了激流洶湧、難以渡過的條條江河,穿過了沼澤遍布、神秘莫測的茫茫草地,沖出了國民黨數十萬軍隊一層又一層、一次又一次的圍追堵截;他們頂寒風,冒雨雪,忍饑挨餓,遭冷受凍,甚至吃草根、咽樹皮,經受了難以想象的千辛萬苦,終于赢得了長征的勝利。”

在長征的過程中,江西、福建、廣東、河南、湖北、湖南、廣西、貴州、雲南、四川、西康(中國舊省名,1939年設置,1955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決議撤銷)、青海、甘肅、陝西等14個省份在中國革命史上深深镌刻下了紅色的印記。

當年,紅軍長征所經過的地區,大部分是偏遠的西南、西北地區,不僅自然條件惡劣,而且生活條件極其艱苦。這從長征時擔任紅四團政委的無産階級革命家、軍事家楊成武所著的《憶長征》一書中可以看出。例如,在“四渡赤水”一章裡,他記載道:“雲貴高原地瘠人貧,群衆俗稱窮人為‘幹人’。”在“神兵天降”一章裡,他寫道:“山區貧瘠,打土豪所得寥寥無幾,沿途又杳無人煙。打下化林坪,十室九空,敵人把存糧也早已弄到山上。這兩天,部隊沒有很好地吃過一頓飽飯了。”在“越過夾金山,意外會親人”一章裡,他這樣記錄:“眼下村裡的居民既少又窮,烈酒、辣椒都無法買到。”“大坪周圍有幾家店鋪,供應的東西少得可憐,除了鹽巴、蠶豆和茶磚之外,其它什麼也見不到。”在“從卓克基到毛兒蓋”一章裡,他寫道:“為了克服糧食的困難,大家十分注意節約,甯肯上山挖野菜,也不肯多吃一點青稞麥。因為這在當地來說,畢竟是最好的糧食了。”……

而在如此艱苦的環境下,長征沿線地區人民卻同中國共産黨及其領導的中國工農紅軍血肉相連、唇齒相依、并肩作戰、生死與共,他們冒着極大的風險,熱情迎送紅軍過境,精心救護紅軍傷員,協助紅軍籌款籌物,還有很多人支援配合紅軍作戰并積極加入工農紅軍隊伍,為紅軍長征勝利做出了巨大貢獻。在《憶長征》一書“進逼道州”一章中,楊成武回憶了這樣一個場景,在向咽喉要地道州前進的路上,紅軍遇到一群從山下走來的人,見到紅軍,他們似乎有點害怕,四團團長耿飙請他們坐下,遞上紙煙,問他們“從哪裡來”,其中一個穿長衫的人連忙站起來,彎彎腰說:“回長官話,從道州來。”見他們畢恭畢敬的模樣,楊成武覺得有些好笑,便說:“别這樣,我們紅軍是老百姓的軍隊,你就坐下來講。”很快,這群人就消失了懼怕心理,争先恐後地向紅軍介紹起情況來,他們還提供了十分重要的情報。“試想,倘若不是兩個挑擔的老鄉告訴我們關于浮橋的情報,又假如沒有群衆奮勇支援,為我們搭浮橋,我們就是三頭六臂也不能這樣快速地占領咽喉要地道州城啊!”在這一章的結尾處,楊成武寫道:“在老蘇區,群衆放哨、報信、擡擔架、救護傷員已是我們司空見慣了的事。如今在新區道州,又出現了同樣的情景,緻使人民子弟兵所向無敵,可見井岡山留下來的傳統,是多麼珍貴!”

曾經在井岡山留下來的傳統,不僅在不久後出現在了道州,更是傳承到了80年後的今天。在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要永遠保持建黨時中國共産黨人的奮鬥精神,永遠保持對人民的赤子之心。”而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向着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标沖刺的關鍵時期,各個地區的人民也都積極地行動起來了。新長征之路,同樣需要豪情滿懷的各族人民一道腳踏實地、埋頭苦幹、真抓實幹,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發揮作用、貢獻力量。當國家理念與人民期盼同聲相應,個人夢想與民族夢想一脈相承,當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标、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現代化國家的藍圖與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好的教育等群衆期盼取得了無縫對接之時,新長征之路也必将會所向披靡。

從未停歇過的長征

在長征的“源頭”于都河,曾經隻能靠浮橋或擺渡通過的河上,近些年陸續建起了幾十座橋;令人膽寒的大渡河,在新中國成立後,随着國家的不斷建設發展,也已經告别天塹、成為通途;在這個8月的烈陽下,每天都有超過萬名遊客前往紅軍會甯會師舊址參觀,紅軍留下的寶貴精神财富與物質遺存,使得這裡有了發展紅色旅遊的資本。

實際上,長征從未停歇。“沿着社會主義這條道路,朝着共産主義的理想往前走,敢于糾正自己的錯誤,敢于創造新的成績,實際上這就是‘長征’之後的‘長征’。”金民卿認為,“新長征”是一個比喻的說法,意味着現在的“長征”并不比80年前的長征容易,新的長征既要發揚過去的成績,同時也要克服當下面臨的困難與問題,例如改革已經進入到深水區,就要有趟深水、過險灘的勇氣;再比如說要脫貧攻堅,就需要有共産黨人當年打敵人時想盡一切辦法的決心,同時還要動員群衆一起來争取最後的勝利。

正如金民卿所觀察到的一樣,“脫貧攻堅”是新長征路上必打的一場硬仗。實際上,自新中國成立後,長征沿線地區建設和人民群衆的生産生活問題,就始終是黨和國家高度重視和關心的重大問題,始終是黨和國家關注的焦點、工作的重點,黨和國家始終把解決長征沿線人民的溫飽問題作為重要任務,雖然取得了巨大的成績,但紅軍長征所經過的地區大多為老、少、邊、山、窮地區,受多種因素制約,一些地區經濟發展仍然緩慢、連片貧困突出、公共服務薄弱、區域發展水平相對滞後。

全面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少。習近平總書記明确指出,“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關鍵在貧困的老鄉能不能脫貧”。習近平總書記常常頂着烈日、冒着風雪翻山越嶺體察民情,與貧困地區老百姓促膝長談。

今年4月24日上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安徽省六安市金寨縣的紅軍廣場。金寨,地處大别山腹地,被譽為“紅軍的搖籃、将軍的故鄉”。這裡是紅四方面軍、紅25軍的主要發源地,先後組建過11支主力紅軍隊伍,革命戰争年代,10萬金寨兒女為國捐軀。霏霏細雨中,習近平總書記向烈士紀念塔敬獻花籃。随後,瞻仰了紅軍紀念堂,參觀了金寨縣革命博物館。在此之前的3月,全國兩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把脫貧攻堅作為“十三五”時期的頭等大事來抓。這是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的第29次國内考察,其中一半以上聚焦扶貧開發。脫貧攻堅,是他心底最深的牽挂。

金寨縣是國家級首批重點貧困縣,2011年被确定為大别山片區扶貧攻堅重點縣。花石鄉大灣村處在山區,全村921戶3521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74戶415人。當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大灣村走訪村民,同當地幹部群衆共商脫貧攻堅大計。習近平總書記對大灣村的鄉親們說,“在地方工作時,我一直抓老區建設,同老區很有感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不能少,特别是不能忘了老區。無論是革命戰争年代還是改革開放新時期,老區人民為黨和國家作出了巨大貢獻。老區人民對黨無限忠誠、無比熱愛。老區精神積澱着紅色基因。在今天奔小康的路上,老區人民同樣展現出了強烈的奉獻奮鬥精神。經過數十年發展,老區建設取得了很大成績。但是,放在全國範圍内橫向比較還有不小差距。黨中央高度重視老少邊窮地區尤其是集中連片貧困地區的扶貧工作,要通過實施精準扶貧,确保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标是過硬的。”

7月18日下午,在甯夏回族自治區考察期間,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固原市泾源縣大灣鄉楊嶺村,實地考察精準扶貧情況。習近平總書記說,全國還有5000萬貧困人口,到2020年一定要實現全部脫貧目标,這是我當前最關心的事情。

如今,全國脫貧攻堅戰的沖鋒号已經吹響,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湘西考察時首次提出的“精準扶貧”,已成為指導扶貧工作的重要方針。不少地方還結合本地實際,探索出了金融扶貧、旅遊扶貧、産業扶貧的路子,凸顯出了精準脫貧的無窮力量。

長征永遠在路上,我們這一代人,正在走好我們這代人的長征之路,放眼于更大的發展視角,始于80年前的長征并未結束,其實也從未遠去,曆史昭示未來,在長征之後的“長征”路上,我們紀念長征,并不是僅僅為了回顧那段曆史,而是為了在砥砺前行中,去獲得一股綿延不絕的精神力量。

link外國人眼中的長征

作為人類戰争史上的奇迹,長征以特有的精神魅力,不僅在中國人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且成為突破時代和國界的偉大事件,在世界上廣為傳揚,産生了巨大的國際影響。

1936年8月,當紅二、紅六軍團還在長征途中的時候,與他們一起生活了18個月的瑞士傳教士勃沙特就在英國出版了《抑制的手》,記錄了他在紅軍及長征中的奇異經曆。

世界上第一個進入陝北采訪紅軍的外國記者是美國的著名新聞記者斯諾。1936年6月他沖破種種封鎖,到達陝北根據地,對紅軍進行了深入采訪。1937年10月,斯諾在英國出版了根據自己在中國陝北采訪紅軍的手記彙集而成的《紅星照耀中國》,即《西行漫記》,第一次向全世界全面報道了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的經過,書中系統地介紹了紅一方面軍的長征,生動地描寫了紅軍搶渡大渡河、爬雪山、過草地的動人情景。斯諾把紅軍長征譽為“當今時代無與倫比的一次史詩般的遠征”。此書一經出版,立即在國際上産生了廣泛而轟動的影響。

1937年3月至7月間,美國記者史沫特萊和紅軍的軍事指揮者朱德進行了幾十次談話,成為她後來寫《偉大的道路——朱德的生平和時代》的基本素材。她說:“事實、數字和一路上千山萬水的名稱,都不足以說明紅軍長征的曆史意義,更不能描繪出參加長征的紅軍的不屈不撓的奮鬥精神,以及他們所受的苦難。”“長征是革命戰争史上偉大的史詩,而且不僅于此。”她滿懷信心地預言,“長征已經完成,紅軍正在繼續創造曆史。”

此外,《毛澤東的長征:人類大無畏精神的史詩》《長征——前所未聞的故事》《中國的長征:艱險的6000英裡》《向自由的長征》《毛澤東領導的長征》《中國紅軍——困難與險峻的二萬五千裡》等著作,都出自外國人的筆下。

長征在國際上形成的巨大影響,讓很多外國政治家歎為觀止。他們不吝贊美之詞,盛譽長征在世界史上的震古爍今。二戰期間戰功赫赫的英國元帥蒙哥馬利稱長征“是本世紀最偉大的軍事史詩,是一次體現出堅韌不拔精神的驚人業績”。國際知名戰略學家、曾擔任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的布熱津斯基,于1981年7月攜全家一起赴貴州、四川,重走了一段長征路。

紅軍長征的偉大精神,早已融入世界,成為全世界人民為了理想和信仰克服困難、不斷前進的巨大精神動力,就像英國學者迪克•威爾遜在《1935年的長征:中國共産黨為生存而鬥争的史詩》一書中所說:“長征已經在各大洲成為一種象征:人類隻要有決心和毅力,就能達到自己的目的。”

(内容參考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編著的《紅軍長征史》;新華社8月7日電,《外國人看長征:無可匹敵的英雄主義史詩》;《解放軍報》2014年刊發文章《感動世界的“紅飄帶”:長征在國際上的影響力》)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