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随着脫貧攻堅工作進入“啃硬骨頭”的階段,也要警惕一些地方和部門的形式主義苗頭。有資料顯示,有些地方将脫貧時間點設在2016年年底。而事實上,在農村,發展産業和培育貧困戶收入來源都需要一定時間,扶貧從來都是一項長期的任務。
我們要防範脫貧時間節點層層提前可能帶來的短期效應風險,更要警惕當前扶貧出現的“搶跑”、“浮誇虛報”甚至“數字式脫貧”等現象。
3月7日上午,習近平總書記參加遼甯代表團審議,當聽到全國人大代表、遼甯省委書記李希介紹遼甯脫貧攻堅奔小康的工作時,習近平總書記問:遼甯現在還有多少貧困人口?李希答:還有50萬。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脫貧攻堅一定要紮紮實實,我們的時間表就是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還有幾年時間,不要脫離實際随意提前,這樣的提前就容易摻水。
毋庸置疑,當前貧困地區的各級幹部都很重視扶貧工作,這也是部分地區從省裡到市裡,将全面脫貧時間層層提前的原因。時間提前了,意味着地方扶貧任務加重了,基層幹部的扶貧脫困壓力更大了。如果單純将脫貧時間提前,而扶貧配套的資金、政策又沒有同步跟進,那麼落下的功課則始終是要補回來的。
“雄關漫道真如鐵。”扶貧攻堅是一項系統性、長期性的工程,容不得半點馬虎的作風和浮躁的心态。扶貧最重要的是對人的發展能力的培育。脫貧攻堅就是要為大部分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群培育穩健的創收能力和穩定的創收渠道,在大力實施産業扶貧、搬遷移民扶貧等扶貧措施的同時,也要不斷健全和完善社會救助、保障機制,逐步消化貧困人口規模。
要委托具備專業性的第三方機構對扶貧工作進行考核,除了要評估當地的實際情況,确定是否完成了中央要求的脫貧任務;還要評估當地的扶貧模式是否科學有效、具有可持續性,核心是要評估貧困人口自我發展能力是否得到提高。可以設立多個量化的指标,關鍵在于投入多少錢、解決了多少貧困戶的脫貧問題,并根據考核結果評估扶貧績效,重新調配扶貧資源。
扶貧攻堅,既要在扶貧方法上,從“大水漫灌”轉向“精準滴灌”,腳踏實地從實際出發;又要在監督問責上一絲不苟,讓形式主義受到嚴厲懲戒。隻有以實策、實幹、實效作為檢驗的标準,真查、真看、真問責,真正消除數字扶貧、紙面扶貧的爛根,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才能讓老百姓看得到、摸得到,切切實實感受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