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機械科學研究院早在1983年12月就研制出我國第一台微機控制工業機器人,1984年,由廣州機械科學研究院研發的國産機器人就在一汽與二汽的焊裝線上運用。廣研是我國最早開展工業機器人技術研究的科研院所之一。目前,在全國工業機器人市場占有率位居全國第二。
黃興說,在未來的幾年内,國機智能将緻力于給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提供解決方案,除工業機器人、自動化設備等硬件外,整體系統裡面還有智能工廠的設計,包括像MES系統等相關的軟件系統。
如今逐步走向輝煌的國機智能,背靠的是一家曆經60年發展的老牌科研院所,它走過了怎樣的發展曆程呢?
國機智能的前世今生
1950年中蘇簽訂《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蘇聯開始對中國提供大量技術援助。1959年,作為中蘇合作框架協議的一部分,廣州熱帶機床研究所(廣州機械科學研究院前身)誕生。然而,研究所剛剛建立起來,卻遭遇中蘇關系交惡,蘇聯專家全部撤走。
之後,第一任所長米林率領從東北、上海調來的科技人員和一些留蘇專家等350多名員工進入廣州市茅崗工地,拉開了廣研人自營基建的帷幕,靠自己建起人工氣候室等環境技術試驗研究基地,摸清了熱帶地區機床使用存在的問題,取得了第一批成果。蘇聯在機床研究方面很有前瞻性,将氣候對材料、元器件的影響也考慮進去,包括機電、液壓系統、密封涉及到的變化和影響。從此以後,百折不撓的廣研人書寫了20世紀60年代“白手起家”、70年代“勤儉建所”、80年代“科技改革”、90年代“二次創業”和21世紀“全面振興”的曆史。
1999年是廣州機械科學研究院發生變革的一年。廣研院成為國務院首批242家轉制的重點研究院所之一,轉制為國有科技型企業進入國機集團。2011年,為全面解決之前轉制帶來的一系列問題,改制改名為廣州機械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徹底企業化。
企業化需要解決的最大問題,就是觀念問題。以前是事業單位,國家撥款、不用賺錢,轉制後隻能自謀生路,打開企業的全新局面,從此告别嚴格的體制管理,正式走進市場。“以前科研院所的研究成果常常束之高閣,轉制後研究成果必須貼近市場,實現産業化并盈利。這也造成了如果改制,研究行為會比較短視,會注重研究短平快的項目,尤其在轉制初期,基礎研究等一些長遠的、不能立即實現利潤的研究肯定會放棄。這樣整個國家的理論研究和基礎研究就會擱淺。但是當科研院所改制後經濟實力增強了,仍會投入一部分資金做基礎研究。”
研究院從體制内走向體制外,既是一種機遇,更是一種挑戰。改制已成現實。員工被宣布下崗,首先面對的就是生存問題。廣研院以前國家提供的各種資源一下全沒了,好幾年都在生死線上苦苦掙紮。
黃興自1983年大學畢業後就來到廣研院工作,至今已有35年,對于改制後的廣研院經曆的每一重大事件,都曆曆在目。“剛改制後,廣研院的發展确實很艱難,以前根本不用考慮資金和市場問題,一改制成為企業後,首先面對的就是錢的問題。”
“以前沒有錢,國家和政府撥款,可是現在要自謀出路,我們去銀行貸款,銀行都不給貸,因為我們的土地都是紅線土地,不能抵押。”黃興說,這樣艱難的日子持續了好幾年。
但是,轉制後的廣研院也并非一無是處,最大的優勢就是人才優勢。2015年,在廣研院的基礎上,注冊成立國機智能科技有限公司,陸續并入國機集團科學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目前在廣州有三個基地,蘇州有一個基地。轉制讓所有的員工和管理層思維方式得到轉變,以前是按照國家計劃開展工作,現在由市場來做指導;其次是利用了原院所積累的科技成果和人才,擴大了高端市場,積累了一定的利潤,為新一輪技術研發、基礎研究儲備了資本。此外科研院所還有幾十年積累下來的研發基礎,可以通過這些基礎慢慢建立起一些産業。黃興坦言:“廣研院轉制,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同時也為我國的應用技術追趕國際一流水平提供了很好的人才隊伍平台。”
智能成為核心競争力
在密封、密封膠、液壓、潤滑等基礎功能零部件的科技領域,廣研院在國内具有領先地位。
對于液壓技術研究,廣研院一直是國内機床液壓技術的行業歸口單位,在高檔大型數控機床節能環保液壓傳動關鍵技術方面有突出貢獻,同時在輪胎硫化機、遊樂設備、汽車振動試驗台等行業的液壓伺服控制技術上保持領先地位,已成為國内液壓控制集成服務的領先者。
在密封技術研究方面,國機智能目前主要開展密封機理、密封結構設計、密封材料研發、密封産品加工工藝級裝備、密封産品的檢測及裝備等五個方面的橡塑密封關鍵、共性技術的研究,并面向關鍵裝備、重大裝備的密封技術需求,實現橡塑密封工程技術轉化,為橡塑密封技術的應用和發展提供技術服務和支持。現已建立國家橡塑密封工程研究中心,共申請國内專利26項,其中發明專利18項;共授權國内專利19項,其中發明專利10項,專利内容覆蓋橡塑密封材料、密封制品、加工工藝和檢測裝備等衆多密封技術領域。
與國外大學合作,希望引領中國密封工業發展方向的同時,在潤滑技術研究方面,國機智能深入開展工業潤滑技術原理,工業潤滑材料的開發和應用,摩擦、磨損和潤滑機理,設備磨損失效機理和故障診斷方法,設備可靠性檢測與視情維護策略,行業标準、規範或指引等方面的研究,面向廣東省乃至國家重點工程和重大裝備制造,建設國内一流的工業潤滑行業的科研平台、服務平台及産業化基地。近年來,完成了“鋼闆軋制油液關鍵技術研究”、“零排放多功能合成切削液及系統維護研究”、“無氯、無硼、無甲醛電子鋁微乳化切削液關鍵技術研究”、“設備潤滑磨損狀态在線監測系統關鍵技術研究”等項目的研究。這些成果的取得,有利于推動潤滑行業的科技進步,将突破共性、關鍵的潤滑技術瓶頸跨步發展,促進潤滑行業重點制造企業産業結構的升級。
盡管這些傳統領域在國内具有領先地位,但在2009年,黃興赴美國考察汽車行業時,他有了新想法。
黃興在通用的一家汽車車門生産廠家看到的情景令他深感不安:整個生産車間,僅有幾個工人,基本實現了全部機械化,智能機器人代替了人工操作。
“我當時就想,當我們還在靠低廉的勞動力獲取利潤時,人家已經在用智能獲利。現在回想起來,我們工業的智能化落後已遠遠不止20年。”黃興說。黃興回國後做了調研,發現需求雖然不大,但已呈上升态勢,加上中國工人的用工成本拐點已出現,人力成本将不斷攀升,必然需要從人工轉型到自動化生産,機器人的市場快速增長期就在不遠的将來。
理清思路之後,黃興當機立斷,于2009年組建智能制造團隊,再一次從零起步。不出所料,從2013年開始,機器人在中國的需求量越來越大,機器人工業發展迅速。“無論是制造企業自身發展的需要,還是機器人在産業領域的應用,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機器人應用最大的市場,而且我國機器人制造産業近幾年發展速度也是全球最快的。”黃興對中國機器人市場的清晰判斷和預估,給企業帶來了新的發展動力。
2016年11月,國機智能與西門子簽訂合作諒解備忘錄,雙方将在工業機器人和智能制造領域開展深入合作。根據備忘錄内容,雙方計劃建立的聯合研發中心将重點關注三大領域的技術研發,包括涵蓋運動控制、伺服驅動、傳動關節及機械臂設計的工業機器人關鍵技術研究;針對制造業需求在數據處理與分析、信息安全、機器視覺、通信、傳感器等技術領域開展前瞻性的自動化、數字化聯合研究;并就智能制造工廠評估、設計、優化過程中的方法進行研究。
這也意味着,國機智能的工業機器人業務将踏上新的台階。黃興表示:“國機智能與西門子攜手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憑借雙方在科研、資本和人才等方面的優勢,将大力促進廣東省智能裝備和智能制造産業發展,引領華南地區乃至全國制造業轉型升級。”
“公司發展最關鍵的就是充分把握國家和省市在智能制造方面的改革和要求,大膽布局,管理創新,在智能制造領域取得一系列成績,為國機集團智能制造闆塊的快速成長打下紮實的基礎。”這就是黃興對公司智能闆塊的期待。在這份厚望之下,公司智能闆塊的發展很快,現已有200多人的研發團隊從事智能産品的開發,機器人産量現位居全國前三。
良性發展黃興向記者介紹說,國機智能經過轉制艱難期後,已經進入良性發展,目前已實現14億年産值(其中智能機器人占比最大),預計每年增速保持在30%—40%,目标是2020年實現50億年産值。
政策戰略助力國智飛躍發展
黃興坦言,國機智能能夠發展迅速,得益于廣東的經濟政策大環境。“在發展最高速時期的十年,經曆了‘騰籠換鳥’經濟戰略、‘驅動創新’經濟戰略,再到建設科技創新強省等戰略。”
廣東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制定的經濟戰略給廣研院(國機智能)提供了市場策略引導。黃興說,在2014年,他認定企業一定要以“智能”為發展目标。
黃興向記者介紹說,國機智能經過轉制艱難期後,已經進入良性發展,目前已實現14億年産值(其中智能機器人占比最大),預計每年增速保持在30%—40%,目标是2020年實現50億年産值。國機智能正在籌劃海外并購,下一步還将進行内部結構調整,強化公司總部的研發創新平台,推進産業重組,業務單元全部改制成獨立法人控股,為上市做準備,打造資本運營平台。
國機智能在行業的影響力逐漸顯現,先後加入了全國金屬切削機床标準化技術委員會、全國液壓氣動标準化技術委員會、全國汽車标準化技術委員會、中國機械工業标準化技術協會和廣東省标準化協會,亦是國家機器人标準化總體組和國家智能制造總體組成員單位。截至2016年上半年,公司共制定修訂行業标準28項,其中主持20項,參與8項;制定修訂國家标準13項,其中主持7項。特别榮幸的是,2016年受全國金屬切削機床标準化技術委員會委托,作為牽頭單位組建了“全國金屬切削機床标準化技術委員會基礎與配套技術工作組”,成為本領域國家标準、機械行業标準的計劃申報、編制審核、組織實施、維護、宣貫等技術歸口單位。公司重視企業聯系及溝通,根據國家新興産業發展需求,采集及推動新産品标準的建立及推廣。
黃興說,中國正處于“裝備制造大國”邁向“裝備智造強國”的轉折中,中國流體動力行業也正處于重大變化和關鍵轉折點。對于行業發展,黃興有許多中肯的建議,“主機企業與現有國内優勢液壓件生産企業通過兼并、資産重組及其他合作方式,結成戰略聯盟。這樣企業既不用從零開始,又發揮了各自的優勢,是符合國情的新路子;小企業進軍液壓密封領域需慎重,這些企業對高端液壓件生産難度和風險分析不足,建議及早刹車規避風險;中小企業走特色化道路,做中國及世界的隐形冠軍或單項冠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