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當科學遇上神話

當科學遇上神話

時間:2024-10-28 05:16:33

對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來說,夢想是前進的方向,更是推動前進的動力。嫦娥奔月、誇父追日、牛郎織女鵲橋相會……自古以來,中國人就用口耳相傳的神話傳說,訴說着對神秘太空的向往。

中科院院士歐陽自遠

中國探月科普營負責人張悅

演員楊穎Angelababy8月17日是中國傳統七夕佳節,這一天,中國探月工程在西安舉辦“論月”中國探月科普論壇。在陝西科技館,中國月球探測工程首任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與著名演員楊穎、“中國探月科普營”負責人張悅,接受《小康》雜志專訪,共同分享科學與神話、科學與科幻、科學與科普的故事。

楊穎在現場提交了“嫦娥四号”月球車的征名:玄兔号,接受了中國探月工程的榮譽證書。她表示:“作為中國人,為中國探月工程取得的成就感到無比驕傲,非常榮幸能為中國航天事業助力。”

在月球上開“窯洞”

《小康》:今天是七夕,請問楊穎小姐,一般怎麼過這個節日?

楊穎:七夕節是牛郎織女相會的日子,也就是咱們中國的情人節,所以七夕節如果沒有工作,那一定是和情人一起度過的。七夕節也叫乞巧節,古時的女孩子們會在這一天乞求上天讓自己能像織女那樣心靈手巧,祈禱自己能有如意稱心的美滿婚姻,所以我曾經也為自己許過這樣的願望。

《小康》:那您的願望果然實現了。也想請問歐陽院士,現實當中的牛郎星與織女星可不可能像神話傳說中一樣産生聯系?

歐陽自遠:七夕節是我們國家的傳統節日,牛郎織女鵲橋相會很感人。現實中,織女星屬于天琴座,牛郎星屬于天鷹座,它們隔銀河相望。整個銀河周圍能看到很多星星,但是唯有牛郎和織女兩顆星是最亮的。現在科學精确的測算,牛郎星與織女星相距16個光年,也就是以光速行駛,也要16年才能相會。織女以光速發個微信或打個電話給牛郎,問“孩子們怎麼樣了”,往返也要32年,她的問題才能得以回答。如果以現代的航天技術,織女乘坐飛船飛到牛郎身旁至少要飛行25萬年。我們的神話傳說想象力太豐富了,希望未來我們的科技進步可以讓牛郎織女一夜就能相會。

楊穎:我也想請問歐陽院士,我特别想知道,現實中嫦娥真要奔月,得奔多遠,奔多久才能到廣寒宮?

歐陽自遠:首先,嫦娥得學會飛。2007年,我們的“嫦娥一号”飛到月球上去,用了13天14小時19分鐘,一共飛行了206萬公裡。坦白講,我們當時沒什麼經驗,很擔心。因為之前美國和前蘇聯很多次發射探月衛星,都是快要到月球時飛走了,或者撞到月球上,所以探月衛星的速度要恰到好處,剛好被月球抓住,讓它繞着月亮飛。所以我們讓嫦娥一号繞着地球轉了三大圈,到一定速度才飛向月球。到“嫦娥二号”,我們有經驗了,膽子也大了,所以直奔月球,大概花了4天半的時間到達月球,速度很快,一秒鐘十幾公裡。地球距離月球平均距離38萬公裡,所以嫦娥要是以嫦娥二号的速度飛天,也得飛5天。

神話更具有想象力,比科學更富有魅力。不過科學和神話也有相互交彙的時候。比如“廣寒宮”如今是月亮上真實存在的了。我們的“嫦娥三号”着陸的虹灣地區,已經得到國際批準将它命名為“廣寒宮”,所以月亮上有一個真正的“廣寒宮”了,中國的民間傳說真的實現了。而且“廣寒宮”周邊有很多大撞擊坑,我們用古代二十八星宿的名字命名它們,這些星都是古代預言着國家命運的恒星,現在它們都圍繞在“廣寒宮”周圍。

《小康》:楊穎女士曾出演電影《獨立日2》,在裡面扮演了一名太空飛行員,與外星人作戰,您如何看待科幻作品對于科學的诠釋?

楊穎:我對科幻很感興趣,在我演的那部科幻電影裡,人類對于月球的建設已經非常完善,有一個很龐大的月球基地,在基地中生活沒有失重,人們沒有任何不适的反應。我相信随着我們科學的發展,這種美好的願望和想象是可以實現的。

《小康》:請問歐陽院士,我們今後有沒有可能在月球上生活,就像電影裡那樣?

歐陽自遠:現在有很多計劃在月球建立月球村,移民。但是月球有極大缺陷,拿它沒辦法,它也不能被改造,因為個頭太小,它沒有能力抓住氣體形成大氣層。所以在月球上生存,第一它是超高真空,沒有空氣。第二,比如站在月球上,對着太陽一面零上120攝氏度以上,背着太陽的一面零下150多攝氏度。而且,月球不像地球,有磁場、大氣層、電離層和磁層等很多層保護。所以月球沒法生存。

在月球上建造基地,最好的辦法,就是學咱們陝北的窯洞,在山裡開洞,人們躲在裡面制造空氣、改變溫度,靠山體抵擋輻射和小行星的碰撞,這應該是最可行的辦法。但是太艱難了,成效不會太大,去不了幾個人,不能大量移民。

現在大量移民的辦法就是改造火星,把火星改造成第二個地球,這是更可行的辦法。

播下科學的種子

《小康》:其實我們傳統的神話故事都反映的是人類的航天夢想,張悅女士作為一名老師、一名科普教育者,對于孩子們的科學夢想體會會很深吧?

張悅:明代有一個“萬戶飛天”的故事,講述的是受封官職為萬戶、名為陶成道的中國明朝的一個官員,他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坐在綁了47支火箭的椅子上,手裡拿着風筝,想飛上天去,結果沒飛多遠火箭就爆炸了。對于孩子們而言,隻有科學的夢想是不夠的,夢想一定要建立在一定的知識基礎之上。

今年五月,在西昌衛星發射基地發射“鵲橋”中繼衛星,是我們第一屆“探月科普營”開營,第二屆是7月,北鬥衛星發射的時候。起初,來到科普營的孩子們和家長們都是抱着一個試一試的心态、一種旅遊的心态。結果參與進來以後,他們給我的反饋是震撼和滿足的。震撼的是近距離觀看火箭發射的壯觀場面,滿足的是孩子們對于知識的渴望。在科普營不僅有發射基地的技術人員言傳身教,我們還請到了歐陽自遠院士給孩子們講課。從孩子們驚訝、好奇的表情裡,我就能感覺到,我們的科普營活動在他們的心裡埋下了科學的種子。

歐陽自遠:的确,近距離觀看火箭發射,别說對這些孩子們,就是對我這個老頭子來說也是感到相當震撼的。

但是并非要求這些孩子們今後一定要從事與航天相關的工作。科學的範圍是極其廣泛的,在浩瀚的科學海洋中,未來孩子們能夠選擇一份與科學相關的職業,還要符合他們的興趣,這本身就不易。而且科學的道路也是無盡漫長的,在研究探索的過程中,一直保持初心,不倦怠,就更是不易。因此,我認為,“中國探月科普營”最大的意義就是,為孩子們埋下科學的種子,在我們國家這麼肥沃的土壤中,今後一定會開花結果的。

而且,“中國探月科普營”不隻是一個科普的教育,它也蘊含着愛國主義教育,孩子們通過參觀衛星發射基地,能夠切實感受到我們祖國的科技力量、國防力量,為祖國感到自豪和驕傲。

《小康》:近十年來,歐陽院士您一直緻力于科普工作,很多人不理解像您這樣的科學家做科普,認為是“高射炮打蚊子”,您怎麼看?

歐陽自遠:習總書記近些年來一直強調:科技創新與科學普及同等重要,如鳥之雙翼,如車之雙輪,缺一不可。所以,我們科技工作者不能一隻翅膀飛,我們做科研花了國家那麼多錢,就應該把科學技術還給公衆,讓公衆了解。

所以我做科普工作不是“高射炮打蚊子”,是“高射機槍打飛機”。我感覺,能夠做科普工作,更大地發揮了我的作用。做好研究是我的天職,做好科普是我的責任。因此像“中國探月科普營”這樣的活動,我都是全力支持。我們的路子走得很對,近些年來,我在各地做科普時感觸非常深刻,大家的科學素養都在提升。我還記得,在“中國探月科普營”上,一個4歲的孩子問我拉格朗日點的問題,令我吃驚,他四歲就懂得這麼多,我們國家未來的科學人才培養一定是枝繁葉茂的。

《小康》:對于“中國探月科普營”的未來,有着什麼樣的期待?

張悅:未來,我們想通過中國航天科技的發展,形成航天科普教育的一個矩陣,包括科普講座、課程和競賽;研學方面包括我國的衛星發射基地、航天城、飛控中心等參觀活動,我們也和歐洲太空局、俄羅斯航天局都達成了戰略合作協議,未來會組織參觀研學;還有就是和各地科技館的合作,以科技節、巡展的模式推廣科普教育。我們目前還隻是點狀的科普教育,普及的面還不夠大,未來由點到面,我希望我們會做得更加全面。

歐陽自遠:我們一直以來做科普的方法還比較原始,就是講座,聽衆一次500—600人,多的1000—2000人,我都講過,這還是太局限了。現在新媒體的發展給我們創造了良好的科普渠道,借助網絡、手機、電視,我們傳播得會更加廣泛。我希望“中國探月科普營”逐漸擴大傳播普及面,讓更多的孩子可以了解科學、熱愛科學,用科學知識武裝自己的頭腦,同時激勵我們這些科技工作者更好地履行科學普及的重任。

雙翼齊飛習近平總書記曾說科技創新與科學普及是創新發展的兩翼,缺一不可。圖為中國探月科普營揭牌儀式(後排由左至右為:嫦娥奔月航天科技公司總經理許興利、中科院院士歐陽自遠、演員楊穎Angelababy、中國探月科普營負責人張悅、陝西省科協副主席丁德科。前排由左至右為:中國探月科普營小營員代表劉伊拉、阿拉蕾)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