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敏在2016年全國兩會上,“新經.."/>
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新經濟”戰略下的雙創路徑

“新經濟”戰略下的雙創路徑

時間:2024-10-28 01:12:32


    文/朱敏

在2016年全國兩會上,“新經濟”成為總理工作報告的新詞,也成為代表、委員們讨論的熱點。最近在接受團中央旗下《中華兒女》人物專訪時,記者問我:“新經濟”意味着需要創新驅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将給中國經濟增長帶來哪些新增長點?創新将在未來中國發展中占有怎樣的地位?對此,我們試着從“新經濟”的本質出發做以下回答:

的确,發展“新經濟”已經成為經濟層面的國家新戰略。其實“新經濟”就是創新型經濟。“十三五”規劃中,創新位居五大發展理念之首。如何把創新搞對,無疑成為中國未來最大的命題,成為實現衆多目标或者說打開層層枷鎖的那把鑰匙。創新的可測度方式和指針有很多,其中,全要素生産率(TFP)在智庫學者長期呼籲下終于獲得正視。鑒于全要素生産率的來源主要包括技術進步、組織創新、專業化和生産創新等,應視為創新最重要的指針。

如何讓創新真正成為經濟社會運轉的新動能?從“創新的魔咒”或“創新力迷局”的視角出發,需要回答中國為何創新力不足等類似問題,可基于投入産出比的經濟計算來考量。有關中國創新投入的效率問題,經合組織的看法是,雖然中國在創新上投入了大量資金,但大部分都浪費了;官方選擇的扶持對象和市場脫節,很多成果沒有價值,僅僅依靠撥款存在;官僚作風脫離實際指導創新的方向,并帶來大量的資助,注定結果不會好到哪去。其結論是,應該放寬對企業的管制。換言之,來自結構性、體制性的因素制約着社會創造力積累和發揮,阻礙着經濟社會質的進步。要想避免創新流于口号,不能寄望于加大經費投入,而應找到推動創新的動力源。

從這個認知邏輯出發,創新驅動的重要前提、同時也是其應有之義,正是體制、機制、法治等制度層面的有序創新。關鍵在于,能否落實執行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頂層設計部署的改革戰略,也就是着重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如今對創新邏輯的理解正在進一步清晰,創新已經擺在了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也就是要讓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同時優化勞動力、資本、土地、技術、管理等要素配置,激發創新創業活力,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從微觀經濟學着眼,不遺餘力地倡導大衆創業、萬衆創新的“雙創”戰略,對于有創新、創業想法的人來說,這種持續不斷對創新的推崇和支持即便有口惠而實難至之憂,也不可忽視其營造有利市場氛圍和創新環境的努力。

身邊可以看到,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勇于創業,應該祝福。前段時間很多中國創業者走進以色列,去學習他們先進的思想和創業經驗,以回國創造。随着在國家戰略推動下形成的熱潮,當相應的思潮、教育成形之後,相信會結出許多真正的創新果實。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