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伊始,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互聯網+”戰略,自此“互聯網+”在全國加速落地生根。
受各種客觀和主觀條件限制,各地在“互聯網+”落地方面表現不盡相同。
如何客觀反映一時一地的“互聯網+”發展水平?如何跟蹤衡量某時某地的“互聯網+”發展動态?如何理解多時多地“互聯網+”發展差異背後的動因?本研究構建了“互聯網+”指數,供政策制定者、相關從業人員、創業者和投資者參考。
“互聯網+”指數共由“互聯網+基礎”、“互聯網+産業”、“互聯網+創新創業”、“互聯網+智慧城市”四個分指數構成。分指數下設總共14個一級指标、135個二級指标,内容涵蓋社交、新聞、視頻、雲計算、三次産業的19個主要子行業、基于移動互聯的創新創業、智慧城市等,直觀反映過去一年“互聯網+”戰略在全國351個城市的落地情況。
騰訊研究院聯合京東大數據研究部、滴滴研究院、攜程研究團隊、新美大數據研究院,統計了涵蓋騰訊的微信、QQ、支付、新聞、視頻、雲、城市服務、衆創空間等十餘個核心平台的全樣本數據,京東的電商數據,滴滴的出行數據,新美大的生活服務及餐飲住宿數據,和攜程的旅遊數據,共計135個維度,覆蓋351個城市(包含了中國100%的地級區以及部分直轄縣),構建了中國“互聯網+”指數,對2015年國人線上生産生活進行了一次大盤點。
“互聯網+”指數構建使用的數據均為不可追溯的總量數據,不涉及用戶個人信息安全。在此基礎上對各類數據進行彙總和标準化,以便對齊研究方法和統計口徑,對351個城市的标準化總量數據進行分析。
本次“互聯網+”指數使用的是真正意義上的大數據。騰訊研究院彙總了微信、手Q和公衆号超過20萬億次的閱讀點擊量、數百億筆支付數據、約1300億次視頻點擊量;70億次新聞點擊量、微信城市服務超1.2億人次應用數據、遍布全國的一萬餘個有效創業項目、四十餘萬款上線App數據等。掃描的數據總
量超過73,500,000GB,相當于800個世界最大圖書館--美國國會圖書館藏書的容量,最終得到121個指标數據集。
京東大數據研究院掃描超過20億行、總量25TB的數據後得到3個指标數據集,滴滴研究院彙總2015年全年訂單得到2個指标數據集,攜程彙總數億用戶的訂單數據得到4個指标數據集,新美大彙集數億活躍買家、數千萬商戶得到5個指标數據集。
“互聯網+”指數可理解為實體經濟投射到數字中國的生産生活總值,簡稱數字GDP,直觀反映了2015年從農業工業到餐飲旅遊、交通運輸、零售電商、金融服務、生活O2O等幾乎所有主要行業在移動端的數據産出和表現。“互聯網+”指數的物理意義,就是各省份、各地市在中國數字GDP總量中所占百分比。
“互聯網+”指數的計算方式貼近支出法計算國内生産總值(GrossDomesticProduct)。除了淨出口之外,支出法計算國内生産總值當中的消費、投資、政府支出都可以在“互聯網+”指數的分項指标當中找到适當的對應。
消費的對應指标如“互聯網+基礎”分指數包含的社交、新聞、視頻和文化娛樂消費,以及“互聯網+産業”分指數中包含的電商銷售、餐飲旅遊等;投資對應指标如“互聯網+産業”當中的第一、二産業以及IT開發等分項,
以及“互聯網+雙創”指标;政府支出則與“互聯網+智慧城市”當中的衆多公共服務闆塊相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