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伊始,時任新疆軍區政治部副主任的李衛平少将走進新疆生産建設兵團,探訪紮根在新疆的老兵及其後人。之後,他把農十四師四十七團的感人事迹寫成了題為《壯哉,沙海老兵村》的報告文學,并發表在《解放軍報》上,讓全國人民對于紮根在西北邊疆的新疆生産建設兵團農十四師四十七團的光榮事迹有了全面的了解。此文一經刊發,引起了全社會的高度贊譽和強烈反響。2018年,由導演高希希執導、李衛平将軍參與編劇的電視劇《沙海老兵》在中央電視台播出。該劇在《壯哉,沙海老兵村》報告文學的基礎上,運用現實主義的創作手法,進行劇本的改編和再創作,真實地再現了新疆生産建設兵團的感人事迹。
一、主題宏闊壯大,畫面力求真實
電視劇《沙海老兵》以暮年的英雄團團長栗峰的叙述視角展開,他讀到了刊發在《解放軍報》上的《壯哉,沙海老兵村》,回憶便如潮水般湧來。導演高希希在引入英雄團的故事時,特意選用了黑白鏡像。黑白鏡頭下戰士們沖鋒前線的畫面,讓觀衆仿佛看到了上世紀五十年代的黑白膠片電影。随後畫面又切換成彩色,英雄團的故事徐徐展現在觀衆的面前。
新中國成立前夕,黨中央适時做出了解放新疆的戰略舉措,從隴西到阿克蘇,一路上解放軍戰士受到了當地民衆的熱情歡迎。在阿克蘇駐紮時,師部接到上級命令,在和田有一股國民黨殘餘勢力負隅抵抗,迫害當地的少數民族同胞,王震将軍帶領的師部必須選出一支精銳隊伍跨過有“死亡之海”之稱的塔克拉瑪幹大沙漠,去殲滅敵軍。面對這一重任,幾個團長都摩拳擦掌、毛遂自薦,想讓自己的團去消滅敵軍,最後重擔落在了栗峰帶領的能攻善守的英雄團身上。在維吾爾族同胞艾爾肯的幫助下,英雄團克服艱難險阻,創造了軍隊徒步穿越塔克拉瑪幹大沙漠的行軍記錄,成功抵達和田,對國民黨殘餘勢力進行了收編。解放和田的戰役,是全劇最為慘烈的一部分。面對敵軍的炮火,解放軍戰士無畏犧牲、沖鋒在前,從側面反映出新中國成立的來之不易。解放和田後,上級對師部進行嘉獎并頒布軍令,十萬大軍就地駐紮新疆,從事生産建設。由此,栗峰所帶領的英雄團便一心紮根大西北,無怨無悔地奉獻出他們的青春和汗水。
“獻了青春獻終身,獻完終身獻子孫”是紮根新疆的兵團人永遠的精神信仰。英雄團的故事是當時真實事件的再現,故事基調昂揚向上,處處體現了革命英雄主義和愛國情懷。導演将戰士們的革命英雄主義在細節處加以放大和藝術渲染,正所謂“細節之處見功力”。在表現革命主題和愛國情懷時,該劇巧妙地運用了新中國成立的背景加以渲染。遠在新疆的戰士們得知新中國成立的消息後,守在收音機和大喇叭的周圍,自覺站成一排,激動人心的國歌和英姿飒爽的戰士們形成了邊疆一道美麗的風景線。除此之外,整部劇的故事脈絡是完全圍繞新疆生産建設兵團而展開,其時間從建國之初解放新疆到這批進疆老兵大都辭别人世,橫跨近半個世紀,這些老兵和他們的後人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書寫了解放新疆、建設新疆、繁榮新疆的宏偉篇章。
二、人物多元豐滿,注重塑造典型
作為一部優秀的軍事題材電視劇,《沙海老兵》塑造了一批敢于犧牲又性格多樣的解放軍形象。從整體上看,英雄團裡的每一個戰士都無畏犧牲、勇敢樂觀、作風正派,他們參加過數十場大小戰鬥,有的甚至還經曆過抗日戰争、解放戰争等多場戰役,是我軍曆史上赫赫有名的英雄團。從個體上看,英雄團裡的每個戰士又是獨一無二的,是那個時代軍人的縮影。
擺脫單一的人物塑造模式,人物性格多元。《沙海老兵》雖然記叙了整個英雄團的戰士,卻通過幾個重要的人物來展現老兵的形象。智勇雙全的熱血團長栗峰、諄諄善誘的政委林善海、心思細膩的連長張遠發、“逃兵”飼養員劉德壽,還有以文清和馬雲芳為代表的女兵們,這些性格各異的解放軍戰士構成了整部電視劇的基礎和核心。從故事的構思和創作來看,雖然整部劇的核心是歌頌紮根新疆的兵團戰士,但導演和編劇并沒有将解放軍戰士塑造成“高大全”的人物形象,每個英雄人物的身上都有“弱點和瑕疵”,在這一點上最富有戲劇沖突和雙重人格的人物就是“逃兵”飼養員劉德壽。劉德壽是跟随部隊從抗日戰争一路走過來的,他一直負責飼養團裡的騾馬和牲口,勤勤懇懇、老實厚道。當部隊駐紮在新疆時,未婚妻棗花來部隊找他,希望他能和自己回家,給父母盡孝。後來,棗花向他訴說了家裡父母早已不在人世,哥哥也被活活餓死的慘狀之後,劉德壽良久未言。随後,他帶着棗花偷偷跑回了隴西老家,在父母的墳前痛哭不已。劉德壽前期的形象是高大的,他跟随部隊,參加若幹場戰鬥,在軍隊裡踏實勤懇,但卻在得知父母和哥哥死訊後當了一回“逃兵”。團長栗峰采取了中立的态度,并沒有直接給劉德壽貼上“逃兵”的标簽,反而信任他,認為他一定會再回來,但是部隊的老兵知道劉德壽抛下部隊跑回隴西老家時,都對他不理解,甚至要團長槍斃了他。得知他回家的原因後,戰友們又都表示了同情,并和團長一樣希望劉德壽能夠回來。在這一片段中,觀衆既看到了一個任勞任怨的劉德壽,又看到了他作為一個普通的兒子對雙親去世的愧疚。解放軍也是普通人,也有自己的親人,他們為了“大家”舍棄“小家”。中國傳統家庭中“若忠孝不能兩全,盡忠便是盡孝”的觀念,通過劉德壽這一人物形象得到了深刻诠釋。
塑造典型人物,體現“兵團精神”。《沙海老兵》中塑造了性格各異的人物形象,劇情的發展都是圍繞人物的性格而展開的。作為整部劇的核心人物,團長栗峰一直是導演着力塑造的典型。栗峰能文能武、志勇多謀,積極響應黨和國家的号召,帶領英雄團投身建設新疆的偉大事業。當劉德壽犧牲時,他将其遺孤當成自己的孩子撫養;在調去北京工作後,他心心念念邊疆老兵,希望能早日完成任務重新調回新疆。栗峰是建設新疆的“兵團人”的縮影,是駐疆部隊中優秀的幹部,更是留守在邊疆老兵中的代表。除此之外,劇中出現的盛成福、張遠發和郭學成三名戰士,在紮根新疆的戰士中确有其人。李衛平将軍在參與編劇的時候就曾提到,在劇中直接用了三名戰士的真實姓名,以此來向三名老兵緻敬。
三、曆史氛圍濃厚,傳承老兵精神
作為一部軍事題材的電視劇,《沙海老兵》與其他表現現階段軍人風采的影視作品的不同之處在于其曆史氛圍的濃厚。選擇揭開新中國成立之初解放新疆的往事,本身就是向老兵緻敬,向時代緻敬。由于故事所處的特定年代,導演在細節處力求将時代特征原汁原味地加以呈現。在軍隊的服裝和化妝上,攝制組參考了以前的照片和博物館的原件後,才将軍隊的服裝樣式固定下來;劇中用“熔吉普車做農具”這一細節,從側面反映出當時物資緊缺的狀況,也為後來的大躍進埋下了伏筆;文革期間,兵團人仍然奮戰在一線,将不毛之地變成了萬畝良田……這些場景和細節照顧到了不同年齡段的觀衆,在老年觀衆看來,無比的親切和懷念,對于年輕觀衆而言,獲得了精神上的熏陶。
《沙海老兵》講述了解放軍戰士解放新疆、建設新疆的幾十年故事,橫跨近半個世紀,在這片土地上湧現出了一大批敢于犧牲、勇于奉獻的革命英雄。該劇讓我們看到了堅守在新疆塔克拉瑪幹大沙漠邊緣的老兵村落是如何從中國最能守善攻的戰鬥兵團,成長為帶領新疆各族人民建設新疆、發展新疆、繁榮新疆的建設兵團。他們将自己的青春和汗水播撒在這片廣袤美麗的土地上,書寫了最令人崇敬和感動的老兵精神和兵團精神。
總之,《沙海老兵》用影視語言和電視藝術将報告文學中涉及到的時代思想、政治局勢、民族風情、革命道路等做出了史詩性的改編,不僅向觀衆叙說了革命戰士的感人事迹,更以獨特的視角展現了時代的宏闊篇章。邵兵、于濱、霍青等實力演員的加盟,更加精準地演繹了劇中性格各異的人物,給觀衆以精神上的鼓舞和激勵。從當下中國電視劇行業的發展狀況來看,《沙海老兵》無疑稱得上是一部優秀的軍事題材作品。
課題項目:2015年商丘師範學院校級教改項目“‘互聯網+’背景下的美術教師教育課程整合研究”,編号:2015jsjy-29;2016年河南省高等學校重點科研項目“3D打印技術在雕塑産業領域的應用研究”,編号:16A520065
(作者單位:商丘師範學院美術學院/責編:胡斌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