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郵“龍”出世

郵“龍”出世

時間:2024-10-28 02:38:23

1840年5月6日,世界上的第一枚郵票“黑便士”在英國誕生。伴随着郵票的發明、現代郵政的創立,郵票作為舶來品也來到中國。那麼中國的第一枚郵票究竟是什麼時候發行的呢?中國第一枚郵票的背後又有哪些不為人知的故事呢?

海關郵政與“大龍郵票”

1840年6月,英國對中國發動鴉片戰争,中國戰敗。清政府被迫簽訂中英《南京條約》,割地賠款,開放口岸,由此翻開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一頁。

說到“大龍郵票”,就不得不提英國人赫德。1854年赫德來華,1863年起擔任中國海關總稅務司,按當今的稱謂就是海關總署署長。

赫德是個中國通,他對中國郵政大權觊觎已久。由于赫德與李鴻章關系密切,他便想方設法讓清政府同意由海關來試辦郵政。1878年赫德慫恿李鴻章仿照西洋方式,開辦新式郵政。仗着李鴻章在洋務方面的威望向恭親王進言,得到首肯。赫德便指派天津海關的德璀琳籌辦中國海關郵政,即以天津海關為中心,在北京、天津、上海、煙台和遼甯牛莊等五個海關試辦海關郵政。這就是所謂“海關郵政”的開始。

1878年3月,天津海關稅務司德璀琳籌備的天津海關書信館正式對社會開放,它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家效仿西方模式的郵局書信館。

新式郵政開辦後,馬上碰到的一個問題就是,沒有郵票作為預付郵資的憑證怎麼辦?發行郵票由此提上了日程。

據史書記載,德璀琳原本早在書信館開張前一年便向英國寄去定制郵票的訂單,但終因印制周期過長而作罷。無奈之下,他隻好請上海海關造冊處先行印制一批郵票應急。

雖說是應急之策,但現在看這些郵票,印刷質量應該還是上乘的,基本是按照德璀琳當時的設想來完成的,并沒有太多将就的痕迹。那個時代,一枚小小郵票的出世竟也是如此的不易。

1878年7月,中國第一套郵票——“大龍郵票”誕生。集郵界習慣稱其為“海關大龍”,亦稱“大龍郵票”。

“大龍郵票”圖案正中繪一條五爪蟠龍,兩目圓睜,襯以雲彩水浪,“大龍”騰雲駕霧。郵票上“大清郵政局”五個字十分醒目,上方标有英文“CHINA”(中國)字樣,下方标有“CANDARIN(S)”(海關關平銀分銀)字樣。全套郵票共3枚,顔色和面值各不相同:一分銀為綠色,寄印刷品郵資;三分銀為紅色,寄普通信函郵資;五分銀為黃色,寄挂号郵資。從“大龍郵票”發行以後的實踐來看,這三種面值的搭配可以适應不同的郵資價目,基本上滿足了當時使用的需要。

清朝發行的郵票在當時的中國境内境外都不能暢通地使用。貼“大龍郵票”的郵件寄往内地,須由海關郵局轉交民信局投送。由于中國不是國際郵聯成員,寄往國外的郵件,須由海關郵局轉交外國在華的郵局辦理。在中國,貼“大龍郵票”的實寄郵件竟遭到如此冷遇,實在可悲可歎。

德璀琳及其所寄貼有“大龍郵票”的實寄封。郵票為何選定“龍圖”

那麼,中國第一套郵票為什麼要以“龍”為圖案呢?

為了更好地認識這個問題,讓我們先翻開世界郵票發展史,看看世界各國第一套郵票的圖案都選擇什麼内容?

世界上第一枚郵票——“黑便士”,1840年5月6日在英國正式開始使用。這枚郵票以黑色為基調,下方印有“一便士”字樣,故稱為“黑便士”。

“黑便士”郵票以維多利亞女王頭像為圖案,是基于這樣的考慮:既要代表國家的權威性,又要表現出國家發行的有價票券的嚴肅性。“黑便士”郵票的誕生,對世界現代郵政的創立、郵票的印制使用産生了深遠的影響,世界上許多國家早期郵票也紛紛以君主頭像作為圖案。

但這一國際慣例在大清國行得通嗎?如果把光緒帝或慈禧太後的頭像印到郵票上,再用郵戳蓋上,這豈不是對光緒皇帝和老佛爺的大不敬?挑戰皇權的威嚴,不僅是被長期壓制的國人,就是當時耀武揚威的洋人,恐怕也要畏懼三分。誰都知道它的後果,那可是殺身之禍!因此,郵票設計者在彷徨與揣摩間,小心翼翼地避諱了清王朝最高統治者的頭像,而改用了三種象征性的吉祥圖案作為設計方案。

三個郵票備選方案分别是寶塔圖、雲龍圖和萬年有象圖。寶塔圖所繪的是一座六層寶塔。寶塔在佛教中有驅除妖邪、護佑百姓的意思,也有解釋為天下六合、江山一統之意。雲龍圖的正中是一條張牙舞爪的大龍,周圍裝飾祥雲、海浪和江崖。萬年有象圖的正中是一頭大白象,背馱一盆萬年青,其上左右各有一隻蝙蝠。因此,萬年有象圖被賦予了很多吉祥的寓意。最終,雲龍圖被選中。

中國首次發行的郵票選用龍作為圖案無疑是一種非常聰明的選擇,因為龍在中國的地位和影響非同尋常,而且具有多重性象征,既令人畏懼,又令人喜愛。龍是中國人的圖騰,是中國的象征,是中華文化的經典符号,代表着中華民族的性格。龍既可以顯示神聖、威嚴,又是皇權的象征。因此,郵票選用龍作為圖案自然是上下滿意,皆大歡喜。

“大龍郵票”為銅質版模,用手工逐枚雕刻制成,由上海海關造冊處印制。“大龍郵票”先後共印制過3次。首次于1878年7月發行,紙質為硬性半透明薄紙,兩枚郵票之間的距離為2.5毫米,全張25枚,通稱為“薄紙大龍”。第二次于1882年2月發行,使用的紙質較為複雜。因排版時郵票的圖框間稍大,郵票間距達到4.5~5.0毫米,故稱為“闊邊大龍”。第三次于1883年6月發行,所用紙質較前稍厚,郵票間距又恢複為2.5毫米,稱為“厚紙大龍”。“厚紙大龍”又分為光齒和毛齒兩種。主要原因是由于紙張較厚,先期打孔時打孔器尖銳,打出的齒孔光滑,後期則因打孔器磨損,打出的齒孔毛糙,因而形成了“厚紙光齒大龍”與“厚紙毛齒大龍”之分。

“大龍郵票”發行量約為100萬枚,先後發行三次,但仍不夠使用,要繼續印制,但版模因大量印刷已損壞不能再用,于是照其圖案,又重新繪圖、設計、雕刻出新的印版,但印出的郵票票幅比“大龍郵票”稍小些,顔色與“大龍郵票”也不同,分别是綠色一分銀、紫色三分銀、黃色五分銀,後被稱為“小龍郵票”。

“大龍郵票”蜚聲海内外

長期以來,中國官方通信是通過郵驿方式進行。在全國各地廣設驿站,負責傳遞皇帝和各級政府部門的命令、文書。公函信件上加貼專用票單,其中有各種排單、火票等。

大清郵政成立後,直到1900年左右,全國各城鎮才陸續成立二等郵局,僅幾大城市設立了一等郵局。絕大多數中國人,都沒有接觸過郵票,更不可能會想到去收集郵票。

郵票是伴随近代工業文明誕生的有價票證,并迅速演變成風靡世界的現代收藏品。可惜,清末中國人對這種來自西方的洋玩意兒太陌生,毫無興趣,緻使在華外國人捷足先登,不費多少資金和精力,就把大量的清代郵票和實寄封搜羅而去,因此“大龍郵票”的珍品幾乎全都出自外國人之手。

在各期的“大龍郵票”中,1882年印制的闊邊五分銀郵票印刷數量最少,紙張很薄而極易破損,品相完好的舊票已頗難得。五分銀新票,俗稱黃五分,全張新票原由美國集郵家吉姆司·施塔收藏,曾被中國著名集郵家周今覺譽為“西半球最罕貴之中國郵票”。

上世紀20年代,周今覺從一位美國郵商樸爾的信中得知,其三四年前曾賣出去一件大龍闊邊五分銀全張新票。周今覺當時驚呼:“雙連四連我都從沒見過,至于整張的,我就做夢也想不到世界上還有存在。這真是寶中之寶、王中之王了。”周今覺立即給樸爾發電報、寫信,讓他設法追回。結果得知此票已轉了三四道手,落在了美國著名集郵家施塔手中。周今覺又托樸爾去商談,願出重價去贖。但施塔既是富翁,又是華郵收藏家,不肯出讓。此事令周今覺抱憾終生。

1948年施塔病逝後,所遺郵集一直深藏于銀行保險櫃。1991年施塔外孫決定将包括這件孤品在内的施塔遺集拍賣。當年9月11日,英國蘇富比公司拍賣施塔遺集,其中大龍闊邊五分銀全張新票被香港實業家林文琰購得,成交價37.4萬英鎊。至此,這件流落海外的中國第一珍郵終于榮歸故裡,引起國内外集郵界矚目,林文琰也被譽為“新郵王”。目前,這件珍郵國寶,被上海集郵家丁勁松所藏。

“大龍郵票”的發行距今已整整140年了,但“大龍郵票”的發行日期、設計者、雕刻者等話題,仍然為海内外集郵界所津津樂道。原因嗎,隻有一個,清代海關檔案裡查不到!比如,“大龍郵票”的設計者究竟是中國人,還是外國人?是一個人設計,還是幾個人設計?“大龍郵票”發行後,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它的設計者被認為是在海關任過職、一生著述頗豐的馬士(H.B.Morse),但1929年7月25日馬士本人否認了這種說法。這又讓衆多集郵家陷入五裡霧中。從此,分析、佐證、探讨設計者是何人的文章至今一直不斷。

大清郵政津局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