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釋潛力 擴内需 穩增長

釋潛力 擴内需 穩增長

時間:2024-10-27 07:49:06

中國巨大的内需潛力是中國最大的優勢。内需潛力的釋放不僅可以為2018年下半年的短期經濟增長注入重要動力,而且可以為經濟轉型提供長期動力。但内需的釋放取決于政策調整與制度創新的重大突破

判斷中國經濟增長的前景,需要抓住經濟生活中最關鍵的因素。随着中國居民收入水平不斷提高,城鄉居民的物質型消費需求基本得到滿足,服務型消費需求正在快速增長,這表明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發生了重要變化,并由此蘊藏着巨大的内需潛力。抓住中國巨大的内需潛力,尤其是消費潛力,不僅可以實現經濟的平穩增長,而且可以更好地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綜合各方面情況來看,2018年下半年,中國經濟有望實現6.7%左右的增速。

消費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

1.從消費規模來看,這些年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快速增長。2012年為21.44萬億元,到2015年超過30萬億元,達到30.09萬億元,到2017年達到36.62萬億元。2017年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達到10.2%。雖然2018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下降,但絕對增量仍然保持在高位。預計到2020年,中國消費總規模有可能達到50萬億元左右。

需要客觀看到,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隻衡量物質型消費,其增長很難反映全社會消費全貌。如果把服務型消費加上,消費總規模有可能要明顯增加。一個例證是,2018年1月至5月,北京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僅為3.8%,這個數據與實際感觀相差甚大。因此,北京市提出了“市場總消費”的新指标來衡量包括物質型消費和服務型消費的總體情況。2018年1月至5月,北京的市場總消費增速為8.4%,其中服務型消費支出增速為12.1%。

消費規模保持較快的增長速度,還可以從某些具體消費項目中進一步看到。以國内旅遊為例,這些年中國旅遊産業快速發展,10年前的2007年,國内旅遊人數為16.10億人次,2017年達到50億人次,同期旅遊總花費從7770億元增長到4.57萬億元。

圖12012-2017年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單位:萬億元)

數據來源:2017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2.從消費貢獻率來看,消費貢獻率不斷提升。2017年中國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是58.8%;2018年上半年全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18萬億元人民币,同比增長9.4%,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78.5%,比上年同期提高了14.2個百分點。估計到2020年,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将保持在65%左右。消費貢獻率穩定在一定水平,可以初步表明中國經濟增長方式正處于穩步轉型中。

3.從消費率來看,過去幾年,中國消費率和居民消費率都實現了企底回升。2010年,這兩個指标分别為48.5%和35.6%,到2017年,則分别上升到53.6%和39.1%。這表明,中國正呈現出從投資主導向消費主導轉型的基本趨勢,消費将越來越成為決定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

消費結構升級帶來巨大内需潛力

從過去幾年的情況看,中國消費不僅在規模上快速增長,而且在結構上呈現快速升級的态勢。其中,服務型消費全面快速增長成為中國消費結構升級的一個突出特點。

1.中國進入消費新時代。19782017年,全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元增加到36396元,農民人均收入由133.6(農民人均純收入)元增加到13432元(人均可支配收入),二者均增加近100倍。根據聯合國的劃分标準,城鄉居民購買食物比重的恩格爾系數低于30%,标志着一個國家進入了富足階段。改革開放初期,中國城鄉居民每賺100元錢,其中60-70元用于購買食品;2017年,中國城鄉居民恩格爾系數為29.3%,首次低于30%。無論從消費總量還是結構指标,以及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指标看,中國确實進入了消費結構改善升級的新時代。

圖22012-2017年中國消費貢獻率(單位:%)

數據來源:中國統計摘要2018

從過去幾年的情況看,中國消費不僅在規模上快速增長,而且在結構上呈現快速升級的态勢。2.服務型消費需求升級态勢明顯。中國發展進入新時代,老百姓在健康、醫療、文化、旅遊、教育、信息等方面的服務型消費需求全面快速增長,已經成為人民對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内容。初步估算,目前中國城鎮居民的服務型消費支出大概占總消費支出的40%左右,農村居民服務型消費支出大概占總消費支出的30%左右。

3.未來幾年中國城鄉居民消費結構仍将保持快速增長态勢。在城鎮,按照城鎮居民服務型消費每年新增1.5-2個百分點估算,預計到2020年中國城鎮居民的服務型消費支出将達到50%左右;在農村,如果城鄉一體化速度加快,基本公共服務總體實現,到2020年中國農村居民的服務型消費支出有可能接近40%。綜合判斷,到2020年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時,服務型消費将占中國居民消費的半壁江山。這些不斷增長的服務型消費需求,不僅是城鄉居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一個具體表現,也是中國經濟領域中重要的潛在新增長點。

内需潛力釋放将支持中國經濟中速增長

服務型消費需求的不斷增長和有效釋放,将形成諸多新的經濟增長點,形成中速增長的态勢,而且也是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增長。

1.形成有效的投資需求。比如,随着人們對健康的日益關注,赴海外就醫、體檢、打疫苗的人數快速增長,醫療遊成為重要的項目。數據顯示,海外醫療中介服務市場規模從2012年的2.1億元增長到2016年的23.5億元。這表明,隻要有相應的消費需求,就有可能引緻相應的投資需求。

2.内需釋放形成中速增長的動力。初步估算表明,如果2020年中國消費規模達到50萬億元,根據過去幾年的消費貢獻率,可以帶動經濟增長6.5%左右。具體看,在服務業領域行政壟斷和市場壟斷逐步打破的條件下,服務業年均增長速度将保持在8%-9%之間,每年将帶動經濟增長3.8-4.3個百分點;加上人口城鎮化、消費結構升級帶來的增長疊加效應,有望使經濟增長速度在未來5年保持在6.5%左右,未來10年保持在6%左右。

初步估算表明,如果2020年中國消費規模達到50萬億元,根據過去幾年的消費貢獻率,可以帶動經濟增長6.5%左右

3.經濟生活中面臨着服務型消費“有需求、缺供給”的突出矛盾。随着城鄉居民消費結構的持續升級,公共服務、市場化服務等供給的短缺成為突出矛盾。以健康産業為例,中國老年健康管理服務、老年康複護理、老年家政服務等産業,每年大約有1萬億元的産值,而實際為老年人提供的産品與服務不足1000億元。“有需求、缺供給;有産品、缺品牌;有服務,缺标準”等,已經成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要解決的一個突出問題。

以服務業開放為重點,實現市場化改革的重大突破

在擁有巨大增長潛力的基礎上,經濟的實際增長,取決于能否有效解決增長中的“短闆”。改革開放之初,增長的短闆更多的是煤電油運等方面。而當前中國經濟增長的短闆集中在服務供給的短缺上。要打破這個掣肘,重在推進以服務業市場開放為重點的市場化改革。

1.短期内重在推進服務業市場的全面開放。從現實情況看,供給不适應消費需求,主要掣肘在于服務業市場開放滞後。中共十九大報告提出,“放寬服務業準入限制”,“擴大服務業對外開放”。面對社會主要矛盾發生曆史性的變化,服務業市場開放成為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需要的重大舉措,是中國擴大開放的一個重大舉措,是中國應對貿易保護主義、推動全球自由貿易進程的重大舉措,成為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要盡快啃下的“硬骨頭。2018年以來,中國已經陸續推出了服務業市場開放的一系列重大舉措。

2.以服務業開放為重點加快服務貿易發展。服務貿易已成為全球自由貿易進程的重點與焦點,也成為中國新時代對外開放的重點所在。新階段對外開放的關鍵是擴大服務業市場開放,以此促進服務貿易大發展。要以破除行政壟斷和市場壟斷為重點實現服務業市場準入的重大突破。其中包括:以建立内外資統一的負面清單為重點,全面實行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進一步縮小負面清單範圍,降低準入門檻,在服務業領域實行高水平的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政策。

3.以更大的決心和魄力降低實體經濟的稅負。從釋放企業活力出發,需要實質性降低企業稅負。從企業調研中了解到,企業希望以前幾年的真實稅負水平為基礎來減稅,而不僅是名義稅率的降低。否則,企業也難以享受到減稅的實惠。這就需要,以減輕企業稅負為重點謀劃稅制改革。短期要控制企業稅收增長速度;同時加快修改相關稅法和條例,真正降低企業稅負。中期要考慮重構整個稅制結構,加快構建以直接稅為主體的稅制,真正降低企業的稅負。加快稅收結構調整。在以間接稅為主的稅制結構中,企業無論有無利潤,都要承擔間接稅支出;相比之下,在以直接稅為主的稅制結構中,企業更多承擔淨利潤的所得稅。因此,稅制結構的轉型實質也是一種大規模的減稅,有助于降低企業稅負。适應實體經濟發展需要,應加快稅收結構調整,以“簡稅制、低稅率、法治化”為目标改革當前稅制。

4.強化政府監管,防範金融風險與市場風險。比如,在推進市場開放的同時,需要明顯強化政府的監管責任、優化監管效率,“隻會放不會管”很有可能帶來多方面的隐患。再比如,進一步完善金融監管制度,防範系統性金融風險。以組建央行國際金融風險跟蹤組為起點,形成防範人民币彙率風險的常态化監管機制。

總的來看,中國有着巨大的内需潛力,這是中國最大的優勢。内需潛力的釋放不僅可以為2018年下半年的短期經濟增長注入重要動力,而且可以為經濟轉型提供重要動力。但内需的釋放取決于政策調整與制度創新的重大突破。也就是說,增長與轉型,都取決改革的突破。

當前中國經濟增長的短闆集中在服務供給的短缺上。要打破這個掣肘,重在推進以服務業市場開放為重點的市場化改革

(作者系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經濟所所長)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