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投資增強、貿易複蘇和有利的金融條件的推動下,全球經濟增長勢頭強勁。經濟複蘇也廣泛存在,2017年120個國家實現了更快的增長,這些國家的GDP占全世界的3/4。
IMF在2018年4月的全球經濟展望中預測,2018-2019年全球經濟增速将達到3.9%,比2017年10月的預測上調0.2個百分點。而且發達國家和新興發展中國家共同推動了經濟增長。
預計2018-2019年發達國家的經濟增長将超過中長期潛在增速。美國已經實現了充分就業,預計在擴張性财政政策的刺激下,2018年和2019年美國經濟增速将分别達到2.9%和2.7%。
日本經濟也在增長,盡管2018年年初曾出現過一些疲軟迹象。而以中國和印度為首的亞洲新興經濟體将繼續保持快速增長,預計2018-2019年的增速均在6.5%左右。
IMF在2018年4月的區域經濟展望中預測,歐洲發達國家2018年經濟增速将為2.3%。但是這些國家的實際表現稍弱于預期,一些風險的暴露可能導緻預期增速下調。盡管如此,歐洲發達國家增長仍然穩健且高于潛在增速。
歐洲新興經濟體也将在2018-2019年保持增長态勢,盡管增速會略低于2017年的水平。值得注意的是,整個歐洲地區都表現出較強的增長動力,這是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首次實現所有歐洲國家的同步增長。
然而,在其他新興發展中國家(包括撒哈拉以南非洲和中東地區),盡管其作為大宗商品出口國也實現了一定程度的增長,但挑戰依然存在。
總體而言,目前全球經濟增長态勢良好,但也存在一定的風險和不确定性。
不斷上升的風險和不确定性
首先,2018-2019年的增長态勢可能是暫時的。随着美國和中國等國家财政刺激政策的收緊,全球經濟增長可能會放緩。主要國家央行貨币政策正常化也會導緻利率上升和融資收緊,給經濟帶來負面影響。
其次,其他方面的脆弱性也可能給經濟增長帶來風險。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個風險是高負債風險。根據IMF的監測,全球債務規模(包括政府債務和私人債務)已達到164萬億美元的曆史最高點,較2007年上升了40%。債務占全球GDP的比重達225%。私人債務占到債務總額的2/3,是債務增長的主要原因。但政府債務同樣令人擔憂,尤其是發達國家政府債務已占GDP的105%,達到二戰以來的最高水平。在新興和中等收入經濟體,政府債務也達到了20世紀80年代債務危機時期的水平。對于許多低收入國家來說,近40%的國家面臨較高的債務風險,如果債務繼續累積,政府或将無法承擔。這将導緻基礎設施、健康、教育等公共事業投資放緩,這些國家可能難以實現其經濟發展目标。
第二個風險是金融脆弱性上升。高債務水平是金融脆弱性上升的根源,因為政府、企業和家庭更容易受到金融環境收緊的影響。這種潛在的轉變可能引發市場調整、對債務可持續性的擔憂情緒蔓延以及新興市場經濟體的資本流動逆轉。IMF預計,在流動性收緊的情況下,流向新興市場經濟體的資本可能會減少600億美元,這大約是2010-2017年年均流量的1/4。信用較差的國家預計将面臨更嚴重的資本外流。事實上,最近在新興市場國家,可以明顯看到基本面相對較差的國家的資本流動逆轉程度更大。
第三個風險是保護主義和内向型政策的興起。貿易限制和反限制的前景可能會破壞市場信心,并給全球經濟增長帶來永久性的破壞。在歐洲,英國脫歐的政治不确定性以及高福利高負債國家的政策自滿情緒,可能會導緻人們不再關注完善統一貨币體系所需要采取的措施。如果再加上人口老齡化和生産率下降所帶來的挑戰,全球(特别是發達國家)經濟可能在中長期無法重新達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前的增速。不平等、債務高企、政治兩極化等問題可能會更為嚴重。
因此,雖然全球經濟有增長的動力,但風險和不确定性正在上升,機會窗口逐漸縮小。政策制定者需要采取果斷行動,增強全球經濟的韌性和複蘇動力。
持續增長的政策選項
為了維持全球經濟增長的動力,各國可以在以下三個方面采取行動:建立政策緩沖帶、推動結構改革、避免保護主義。
首先,各國應建立政策緩沖帶,為應對經濟衰退創造更多政策空間。這意味着政府需要減少赤字、完善财政框架、降低債務水平。這些政策應通過更有效的财政支出和累進稅制,以一種“增長友好”的方式推進。創造政策空間需要強大的金融政策工具。增強企業和銀行部門的韌性有助于金融系統的穩定。應縮減企業債務,定向釋放流動性。
其次,各國需推進結構性改革,特别是在勞動力市場和服務業部門。交通運輸、通信和商業服務等行業的生産率水平可與制造業相媲美。這些服務業的特點是具有較高的可貿易性。這意味着開放服務業可以幫助許多國家提高生産率和實現長期增長。但是,要想釋放服務業開放的全部紅利,必須在全球層面采取行動。在關稅等貿易壁壘仍然極高的情況下,需要增加服務貿易。
這就需要各國采取第三個政策選項——避免保護主義。主要發達國家和新興經濟體之間貿易緊張局勢的加劇,給過去幾十年來形成的國際框架帶來了挑戰。其實,每個國家都可以采取更多的措施來促進可持續貿易的發展以及減少全球失衡。例如,美國可以逐步減少政府支出并增加收入,降低财政赤字,從而避免過度的貿易失衡。德國可以利用其大量儲蓄,增加對實體和數字基礎設施的投資,從而促進經濟長期增長。值得注意的是,對不公平貿易行為(如侵犯知識産權)的擔憂是合理的,但這些問題應該在一個強大而可靠的基于規則的多邊框架内予以解決,而不是冒着雙邊貿易關系破裂的風險。當然,目前的多邊貿易體系還有一定的改進空間,每個國家都有責任通過解決不公平貿易行為和承諾營造公平競争環境來改善多邊貿易體系。這就需要加強對知識産權的保護以及減少偏向國企的政策扭曲。除了維護多邊貿易體系外,各國還應制定政策幫助那些因貿易或技術進步而受損的群體,如加大對教育、培訓和求職援助等方面的投資。
2017年以來,在投資增強、貿易複蘇和有利的金融條件的推動下,全球經濟增長勢頭強勁。(作者為國際貨币基金組織副總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