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紀念技工教育150周年:“校企一體”,技工教育辦學的基本經驗

紀念技工教育150周年:“校企一體”,技工教育辦學的基本經驗

時間:2024-10-27 12:50:53

校企合作是技工教育根本辦學制度,但合作的形式則多種多樣。為籌備技工教育150年紀念活動,翻檢了大量資料,考察了部分學校,發現我國早期技工教育的一條基本經驗,就是“校企一體“的辦學制度。

我國的技工教育最早可以追溯到1868年福建船政學堂中設置的“藝圃”。有三點基本特征,足以證明“藝圃”具備了技工教育的基本基因,成為現代技工教育的雛形。第一,明确的辦學定位,就是培養技術工人。後來“藝圃”又細分為“藝徒”和“匠首”培養,即熟練技術工人和技師,形成從初級到高級的培養體系。第二,重視實踐動手能力,工學一體,半工半讀的培養模式。而上述兩個特征,均依賴于第三點,就是校企一體的辦學制度。

何為“校企一體”?我的理解,就是校和企并非一般的合作關系,而是共存于一個組織體系,具有共同的利益和共同的管理體制。生産和教育共為一體,是一個組織的兩種功能。是“一元”而非“雙元”。在某種意義上講,比起德國的雙元制,具有更為深刻的校企共同體意義。當年的船政學堂,是先有船政,後有學堂。學堂是因船政興起,為船政培養人才。廠校不分。船政的“監督”既管學堂,又管工廠;船政的“教習”既是教師,又是工程師;學堂的學生既是學生,又是工人,注意這個身份是真實的身份,而不是模拟的“準員工”身份。在學習過程中,既學理論,又參加生産勞動,并承擔生産任務。學習過程就是生産過程。實行“半工半讀”,半日上課,半日進廠實習。還有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這“學堂”既出人才,又出産品。從1868到1907年“船政衙門”制造了30多艘艦船,均是一代一代學生親手打造。

創造出這種行之有效的人才培養模式,使我們不能不對150年前“師夷長技”的先輩們充滿敬意。由此可見,中國的技工教育從根兒上不是一般的“校企合作”而是“校企一體”;并非“雙元制”而是“一元制”。這一傳統,代代延續。新中國建立之後,企業辦技工學校大量興起,基本都堅持了企校一體的辦學體制。包括政府辦的學校,也大都采取了這種模式。例如,建于1955年的山東濟南工人技術學校(後為山東省高級技工學校、山東勞動技師學院)辦學之初,即與濟南機床六廠校企一體。企就是校、校就是企,企校不分家。從全省的大企業抽調了部分高級技工作為學校的骨幹教師。機床六廠後來成為“一機部”定點企業,其生産的“萬用工具磨床”在國内處于領先水平。改革開放之初,這個産品被評為“全國科學大會獎“。學生在校三年,有60%的時間在生産車間摸爬滾打。“一人一機(床),一人一位(工位),直接參與生産實踐。這樣的環境,這樣的産品,這樣的師資,這樣的教學模式,培養出的技工質量能不高嗎?到20世紀90年代初,學校便可以直接培養六級技工(八級工制),高級班二年級的學生,即可獨立完成磨床組裝。比起現在一些學校的畢業生,隻會加工一兩個課題規定的元件,真有天壤之别。也因此,這所學校1990年被勞動部命名為全國第一所“高級技工學校”确是實至名歸。

查閱曆史資料,勞動部門在工作指導上,對于校企一體有明确的要求。1958年3月的天津會議就明确提出:“技工學校的生産與教育應是統一的,要做到“既是學校,又是工廠;是學生,又是工人;既是學習,又是勞動”“既出産品,又出人才”。這應當是符合技能人才培養規律的。作為培養技工的院校,它一定不能是一個單純的“教學單位”,而應當是把教育同生産實踐相結合的培養機構。一定要有企業、有産品。多年來,正是這種培養體制和模式,決定了技工教育人才培養質量。老技工教師們回憶說,那個時期人才培養質量高,一是校企不分,二是師資一流,三是産品高端。試想,我們的技工學校如果都能夠有這樣的體制,都能讓學生親身參與真實的生産實踐,親手制做國内領先的産品,何愁人才培養質量,何愁不能培養出大國工匠!

大國工匠、領軍人才,一定是在企業一線生産實踐中鍛造出來的。在一次關于領軍人才的讨論會上,來自于企業的專家強調,技能領軍人才不在于取得什麼稱号,拿了多少獎牌,而在于是否真正在企業一線起到領軍作用。并且對我們現在一些地方片面以競賽為導向的人才培養不以為然。觀點雖有些偏激,但也很值得深思。我們不應忽視競賽的引導和激勵作用,但真正衡量人才培養的質量标準,不應僅依據技能競賽的成績和獎牌,而應當更多地看重其在企業一線的實際能力和水平,并與企業對技能人才的評價有機地結合起來。從這個意義上講,校企一體的體制機制,對于人才培養十分重要。現在很多學校緻力于與企業實現多方面的“共同“,其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共育人才,在這方面,“校企一體”無疑是最好的體制。否則,無論怎樣“共同”,都很難真正行進在同一軌道上。

時過境遷,技工教育的辦學環境條件發生了很大變化,實訓條件、理論教學和系統化培養得到了強化。但非常遺憾,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很多學校不再實施“一體化“辦學。學校和企業逐漸成為缺乏共同利益的不同主體。學校已經獨立于企業之外,成為并行的體系。特别是20世紀末剝離“企業辦社會”,更使校企一體的體制受到沖擊,真正“企業辦學“已不足五分之一。産教各自獨立,隻能重走相互融合之路;校企成為不同實體,也隻能努力實現新的深度合作。曆史的經驗值得注意,如何深入研究認真堅持”企校一體、一元辦學“的基本經驗,是新時期技工教育實現産教融合、保持特色發展的重要課題。要研究“校企一體”的基本特征和規律,研究其發展演變過程,挖掘繼承其核心内容,實現“否定之否定”,在更高層次上實現“校企一體”。從工作指導上,一是應當鼓勵企業興辦技工教育。切實解決企業辦學中的一些問題,更多地享受”普惠“政策,創造其發展壯大的制度環境。二是鼓勵學校辦企業、出産品。辦高水平企業,出高端産品。産學研一體化育人。三是要支持引企入校、引企駐校,為學生提供真實的生産環境和實習産品。

我們常說,沒有一流技工,就沒有一流産品;反過來,沒有能夠讓學生體驗生産實踐的環境,沒有适合常規教學的一流産品,紙上談兵,學校規模再大,設備再好,也難以大面積、成批量培養企業真正需要的一流技工。曆史經驗告訴我們,有企業,有産品,應當作為技工院校的基本辦學特色和實現産教融合的基本條件。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