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最需要什麼?人才。
而人才隊伍建設的關鍵因素,則是對技能人才的培訓。
截至2017年底,全國共有專業技術人才、技能人才超過2.3億。高技能人才總量5111萬,占人才總量22.22%。其中,廣東省的技能人才總量1115萬,高技能人才總量329萬,占技能人才總量29.5%;中山市的技能人才總量88.2萬,高技能人才總量11.8萬,占比13.41%,
2012~2017年,通過對中山市6個鎮區開展“企業技能人才調研活動”,讓我們看到了企業的真實一面。在為企業提供技能人才隊伍的同時,我們發現了一些問題。
關于企業員工培訓,到底出現了什麼問題?
關于企業員工培訓,到底出現了什麼問題?在這裡,我有四個疑問,一直想問企業、學校、政府。
一問企業:為什麼一些企業不願意開展員工的職業培訓?二問學校:為什麼一些技工院校難以開展職業培訓?三問職工:為什麼一些在崗職工參與培訓的積極性不高?四問政府:為什麼政府出台的一些培訓政策卻難有成效?
人才成長的途徑包括三方面。一是職業生活教育,即對科技世界及工作世界的認識。二是職業準備教育:對職業領域專業理論及工作技能的學習。三是職業繼續教育:與職業有關的實用技能、知識、态度的教育曆程,分為崗位培訓、晉升培訓、轉崗培訓。世界職業繼續教育代表是日本,德國,美國。
一是企業想升級,人才資源捉襟見肘。首要的一個問題,便是企業想升級,人才資源卻捉襟見肘。導緻人才資源短缺的深層次問題,是技工占比低、創新發展缺乏人才動力,企業對人才的培訓不足。
因技能人才所引發的關于我國制造業面臨的困難,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産品質量問題突出;戰略新興産業弱;原有發展模式不可持續;資源利用率低;印度等發展中國家更低的勞動力成本;歐美推行“再工業化”戰略。
而近幾年,企業在開展員工技能培訓方面,大多都是“畫餅充饑”,沒有完全能貫徹落實。據調查,隻有32%的企業制定了人才培訓相關制度,并執行了下去。當然,其間有培訓資金是否到位、生産任務繁忙、員工參與培訓的積極性不高等原因,但員工對技能人才政策的了解也少之又少,據調查,将近46%的企業員工對技能人才政策一無所知。
據調查,2013~2016年,企業人才流失的主要原因,一是人才自身發展的需求,二企業在留住人才的措施方面,做得最不到位的三項,是員工的職位晉升、員工職業生涯規劃以及員工培訓。
二是産教融合一頭熱、一頭冷,虎頭蛇尾的産教融合。産教融合的校企合作有多種模式。所謂“八個共同”,指的就是企業和學校共同制訂招工招生計劃、共同制定培養計劃、共同參與專業建設、共同開發課程體系、共同組建教師隊伍、共同實施教育教學、共同搭建管理隊伍、共同開展考核評價。此外,還有大師工作室、新型學徒制、一體化課程、校中廠廠中校、訂單班冠名班、頂崗實習等方式。
多年來,在校企合作方面,大多是企業主動找學院對接,然而效果卻與想象的不一樣。究其原因,是因為校企合作通常隻浮在就業推薦上,過多關注在校生,而忽略了企業自身的人才培養。
目前,開展職業技能培訓面臨的困難主要有五方面。一是受制于學校人員編制、服務範圍、經費投入方式和績效工資總額分配形式的約束。二是在人才成長規律觀念上認識的錯位,重使用輕培養,導緻校企在人才培養中職責邊界不清。三是學校開展職業培訓的内容、形式、方法、師資與企業需求不匹配,導緻企業合作意願不強。四是對技能人才重視不夠,政府雖有很多好政策,但難以落地,導緻企業員工培訓學習勁頭不足。五是政府一些部門的政策,制約了企業對技能人才的培養和重視,企業開展人才培養積極性不高。
産教融合校企合作未來景象
解決産品質量問題,有兩種方式:人才與生産工具;解決企業人才問題,有兩種方式:人才輸入與自身培養。施教者對于職業應有聯絡,受教者對于職業應有信仰。
産教融合說到底是生産與教學相結合,是構建終身職業教育體系。職業準備教育指的是對職業領域專業理論及工作技能的學習,主要靠學校、企業雙方共同努力。職業繼續教育是繼續增進職業能力發展的教育,也需要企業和學校雙方的努力。校企合作需要學校與企業相結合,歸根結底是人才培養與生産研發的完美整合。
目前,學曆教育以學校為中心,職業培訓以企業為中心,兩者如何融為一體,需要雙方的溝通和認識。如果兩者的目标和目的一緻,那為什麼不能攜起手來,讓學曆教育有更多的企業味道,讓職業培訓有更多的學校味道呢?
技能人才成長為工匠,這需要雙方的共同努力,經過長期地,反複地,不斷地磨練方可培養成。在不同的階段,學校和企業的主導地位相互轉換,助力技能人才成長為大國工匠。
技工院校發展到今天,學曆教育固然重要,是技工院校發展之基礎,然而不能總停留在基礎之上,必須向上延伸,那就是職業培訓工作。今天技能人才的成長,就像農産品一樣,在田地裡通過精心栽培,養育成才,投放社會時,仍需進行二次、三次甚至更多層次的深加工,以提高其價值與價格。職業培訓就是人才深加工的過程,唯有做到這一步,技能人才方可有更高的價值,更受人尊重,才能長久立于社會企業間處于不敗之地。因此,呼籲學校要重視職業培訓,處理好學曆教育和職業培訓的關系,唯此,技工院校的宗旨方才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