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在數學課程教學中的實踐

“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在數學課程教學中的實踐

時間:2024-10-27 10:22:49

摘要:對分課堂教學模式是把課堂教學時間一分為二,一半時間分配給教師進行講授,另一半時間分配給學生,讓學生以讨論的形式進行交互式學習。本文以數學課程為例,結合筆者多年的教學實踐,闡述了如何将“對分課堂”教學模式應用到教學中,增強教學效果,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以探索新的教學方法。

關鍵詞:對分課堂教學模式數學

一、技工院校數學課堂的現狀及原因分析

數學課程是面向全校開設的偏向理工專業的一門重要的公共基礎課,開設數學課的目的:一方面讓學生建立較為系統的數學知識體系,為學習專業課打好基礎;另一方面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邏輯思維和能力。然而,在技工院校的數學課堂中,大部分學生對數學不感興趣,認為數學難學、學不會,課堂上存在較明顯的“低頭現象”。

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1.學生對數學的基礎性作用不夠了解和重視

通常,數學是理工科專業的學生入學第一年必修的公共基礎課,但學生對數學的認知隻停留在它是從小學至今一直在學的一門課程,認為數學與本專業關系不大,在生活和工作中更無用武之地,從而無法想象數學是學習本專業課程的基礎,是培養嚴謹思維和實踐能力的一劑良藥。

2.數學本身比較抽象,邏輯性較強

學習數學需要數感、空間想象能力、數形結合思想等等,這對學生來說,是個很大的挑戰。例如,學習函數(包括指數、對數函數、幂函數、三角函數)時,其定義抽象,性質繁多,很難理解、應用。

3.教學模式比較單一

由于數學知識的特點,教師更多關注内容的講解和闆演,而缺乏師生互動、合作、探究的學習過程。近年來,教師也嘗試運用翻轉課堂、讨論式、混合式教學方法等不同的教學方法進行數學教學,但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特點決定了其注意力保持的時間不足兩節課,而且學生基礎不同,對新知識接受程度參差不齊,教學效果欠佳。

二、“對分課堂”教學理念

1.“對分課堂”教學理念的提出及推廣

“對分課堂”是由複旦大學心理系張學新教授提出的一個課堂教學新模式,其核心理念是:課堂教學時間一分為二,一半時間分配給教師講授知識,另一半時間交給學生以讨論的形式進行交互式學習。

“對分課堂”這種教學模式在教學時間的分配上很清晰,教學過程也是一環扣一環,連接緊密,該教學模式的教學過程分為課堂講授、内化吸收、課堂讨論三個過程。

課堂講授(Presentation)即教師在課堂上對教學内容進行講解,引導、幫助學生了解知識的框架,了解和掌握學習的重點、難點。内化吸收(Assimilation)即學生在課堂教學之後(課餘時間)通過閱讀教材或其他相關資料将知識内化為個人的經驗,是學習和思考相結合的過程。課堂讨論(Discussion),即學生帶着課後的自學和思考結果與同學進行交流,可分為小組讨論和組間讨論。因此,對分課堂也簡稱為PAD課堂。

2014年春季學期,張學新教授首次在複旦大學心理學系大學二年級心理學研究方法與實驗設計必修課中嘗試了對分課堂,效果良好。與此同時,上海理工大學外語學院青年教師何玲在研究生一年級公共英語口語課上也嘗試了對分課堂,獲得較佳效果。張學新教授繼續實踐,經過一學期,其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兩個班(不同的層次、不同的課程)80%以上的學生均認為運用“對分課堂”教學方法的教學效果要優于傳統的“講授式”教學方法。自2014年9月份起,張學新教授開始推廣對分課堂。

2.對分課堂的教學理念及特點

“對分課堂”融入讨論式教學方法,強調教師講授在先,學生學習在後,既保留了傳統的“講授”教學方法,又增強了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能力。對分課堂的創新在于:講授和讨論交錯,學生有自主安排學習的時間,加強内化吸收,以作業和讨論的形式強化學習成果。

“對分課堂”這種教學模式,克服了單純講授教學法中學生被動接受的現象,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學生通過聽課、讨論、自學、查資料、做作業等多種方式對所學知識進行積極構建,充分發揮教師主導地位和學生主體的作用,進而提高教學質量。

此外,張學新教授提出并付諸實踐的新教學模式“對分課堂”,在對學生的考核方法上也有所改變。以往對學生的學習考核是到學期末一張試卷定成績,而對分課堂強調過程性評價(包括将平時的作業、小組讨論、查找資料等納入考核中),這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學生在考試之前臨時“突擊”、考完試後就忘的現象。

三、對分課堂的實踐探索

在教學過程中,借鑒對分課堂的教學理念,筆者也做了初步嘗試。選擇公共基礎課數學課程進行教學實踐。

1.班級概況與教學組織

以學校2017級計算機應用專業網絡班進行教學實踐,該班學生39人,開設數學課程時間為19周,每周1次課,每次2課時。對該班進行組織教學,以集合和函數這二章内容作為實踐内容,根據教學要求,該章内容需要9次課。第一,根據座位相鄰進行分組。分8個學習小組,每小組4至5人,選出一名組長,并根據教師布置的任務分工合作。第二,教師向學生講述本課教學中将要講授的内容。第三,布置任務。向學生提出作業要求,包括如何查找、搜集資料,提交時間以及以何種形式上交作業等。第四,說明小組讨論時的要求。課堂讨論,教師鼓勵每位學生積極發言,由一名學生記錄過程和結果,教師則根據讨論情況最後給予評分。教師從8個小組中随機抽取1組,展示該組讨論的結果以及發現的問題,可提出不同的看法,最後教師對問題進行講評,引導學生深入思考。

2.教材及教學内容

筆者學校使用的教材共有七章内容,第一、二章内容采取“對分課堂”教學模式,教師對這兩章内容備課時,應注意教學重點和難點的處理方式和方法,包括布置課後練習題、思考題等。

3.授課安排

第一次課:先介紹“PAD”課堂的規則,包括課堂上運用的學習方法、考核方式、小組組成、課程框架等相關事項,再進行本學期數學課程所學内容的基本介紹,并新授§1.1“集合的概念”的内容。第二次課:第一節課講授§1.2“子集、交集、并集”,提出本次課的重點難點及讨論重點(或課堂練習題),第二節課前30分鐘小組讨論,最後10分鐘布置課後作業,特别地,布置下次課讨論的内容(或習題)。第三次課之前,學生可以利用課餘時間或晚自習交流讨論,并按時上交作業。第三次課:第一節課小組讨論,同學們相互答疑、小組長做記錄,剩餘15分鐘随機抽取一個小組展示其讨論成果,老師點評總結,第二節課老師講授新課。每次課的第一節課由學生分組讨論,第二節課教師講授新課。

4.教學手段的運用

将傳統闆書教學、多媒體課件教學等教學方法融入到“對分課堂”的“三個階段”中,取長補短,實現優勢互補。講授階段,闆書、多媒體交互使用,讨論階段利用小組讨論、課件演示等多種方法,課外内化吸收階段則鼓勵學生借助網絡資源進行學習。

5.成績評定

數學課程的成績評定為:平時成績∶期末閉卷=4∶6。運用了“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學生平時成績考核将涵蓋“PAD”課程的三個階段。講授部分的考核可以由出勤、課堂表現、回答問題的态度及頻率等組成,課外吸收階段的考核可以由是否按時上交作業以及作業完成情況和完成質量等組成,讨論環節的考核可以由讨論時是否發言、發言次數、預習與複習情況等組成,每個階段教師都給出成績,按照比例計算後,确定期末總成績。

6.教學效果

首先,教師教學效能得到了提高。“PAD課堂”使教師回歸到學生學習的“指引者”,不是一味地“填鴨式”教學,也為教師提供了更多的空間去思考如何設計教學,對學生綜合表現的評定更能體現教學評價的全面性。其次,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提高,學習時間延長。“PAD課堂”關鍵強調師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互式學習,學生成為課堂學習的主體。尤其體現在讨論課上,同學們為了能夠參與讨論或者表現出色,課後勢必要下工夫複習、預習、做練習。最後,促進師生交流,增強學生表達能力。“PAD課堂”使學生表現更加積極努力,讨論問題,交流溝通,其語言表達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四、實施對分課堂教學方法的幾點思考

根據多年的教學經驗和前人的研究積累,經過一段時間的“PAD”課堂實踐,筆者有以下幾點思考。

1.要發揮好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的作用

在使用“對分課堂”這種教學模式時,教師因授課時間縮短,所以備課要充分,要營造出課堂氛圍,并能把控住課堂;學生完成作業,則需要積極與同學和老師交流,查閱資料,參與學習探究過程,更加突出學習的主體地位。

2.合理布置課後作業

課後作業的布置要體現分層教學,難易适中,數量有度,從而讓大部分學生鞏固和吸收所學知識,并為下次讨論内容做好準備。

3.組織有效的課堂讨論

對分課堂最大的創新點是隔堂讨論,教師需精心組織、準備好課堂讨論,盡量讓每一個學生都參與讨論,并為不願意發言的學生提供幫助和鼓勵等。

4.及時反饋

“PAD課堂”強調過程評價,教師不再隻注重結果,而是更加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況、讨論情況、作業完成等情況。

參考文獻:

[1]邵峰主編.21世紀全國技師學院通用教材《數學》(第一版)[M].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

[2]張亞麗.“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在中級财務會計學課程教學中的應用[J].文教資料,2017(1).

[3]杜豔飛,張學新.“對分課堂”:高校課堂教學模式改革實踐與思考[J].繼續教育研究,2016(3).

[4]張學新.對分課堂大學課堂教學改革的新探索[J].複旦教育論壇,2014(5).

[5]歐陽秋珍.“對分課堂”在“市場營銷學”課程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教書育人,2017(33).

(作者單位:淄博市技師學院)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