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關于教學三角形理論的研究

關于教學三角形理論的研究

時間:2024-10-27 10:15:17

摘要: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為了達到滿意的教學效果,國内外教育工作者進行了長期的研究探索,提出了很多科學的教育教學理論、方法和技巧。筆者從國外科學家對類人猿和人類幼兒的對比試驗中得到啟發,認為在教學中要收到滿意的教學效果,必須建立一個穩定的教學三角形,利用這個三角形可以解決教學效果差異化的問題。

關鍵詞:教學三角形教學效果差異化理論研究

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為了達到滿意的教學效果,國内外教育工作者進行了長期的研究探索,提出了很多科學的教育教學理論、方法和技巧,如布魯納的結構課程理論、布盧姆的掌握學習理論、蘇霍姆林斯基的全面和諧教育理論等。

一、教學三角形理論的提出

著名的教育理論從不同方面闡述了教育的原理和教學原則,對于教學效果的提高和促進都起到了積極作用,但是這些理論在解釋教育效果的差異化方面有着一定的局限性。筆者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希望能從前輩們的理論方法中找到答案。直到一次偶然的機會,筆者在觀看某期動物世界節目,内容是國外科學家對類人猿和人類幼兒的對比試驗,從試驗中得到啟發,在教學中要得到滿意的教學效果,必須建立一個穩定的教學三角形。

二、教學三角形模型的建立

不管是在社會教育活動中還是在專業性較強的學校教學活動中,教和學總是兩種主要的活動方式。“教”需要講授者,即所謂的師傅和老師;“學”需要學習者,即所謂的徒弟和學生。教與學之間傳統意義上是一種直線關系,但教與學都有一個共同的指向,即教與學的内容。這個内容可以是知識、技能、方法或者其他,這個内容筆者用信息一詞代替。也就是說,教與學的對象是信息傳遞、接收的反饋。以我們的課堂教學為例,老師作為教育者,在平面上用一個點代替,學生作為學習者,作為一點,而信息作為單獨一點。打破常規的直線關系,用直線連接三點,從而建立一種三角形關系。

由老師、學生、信息三點在平面上構成的這個三角形,被稱為教學三角形模型。

三、教學三角形的基本組成要素

從教學三角形模型中可以看出,要組成一個穩定的教學三角形,必須同時具備三個要素:老師、學生、信息。這三個要素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缺一不可。

教學三角形不僅存在于狹義的教學活動中,同時存在于我們人類社會的方方面面。隻是組成三角形的角色發生了變化,但三角形關系依然存在。比如在主持現場有主持三角形,要素有主持人、觀衆、主持内容;會議現場有會議三角形,要素有會議主持者、與會者和與會内容;再比如營銷現場,有營銷三角形,要素有推銷員、産品和顧客組成。因此,研究教育三角形各要素以及各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社會意義。

四、課堂教學中教學三角形的構建

在學校的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學三角形能否有效建立,以及三角形的存續時間長短、強度和穩定性等因素直接影響着課堂教學效果。而三角形的形成以及它的時效性、強度、穩定性又與老師、學生、信息三個要素相關。在三角形的形成過程中,老師因素、學生因素、信息因素,在不同時間、不同條件下所扮演的角色不同。有時,老師因素是三角形建立的主要因素,而在其他條件下,學生因素、信息因素也可能成為三角形構建的關鍵因素。

1.教師因素對教學三角形的影響

無論古今,無論各行各業,徒弟找師傅或者是學生找老師,都希望拜在名師門下學藝。究其原因,是國人對“名師出高徒”這句至理名言的信奉。就拿當下國人的擇校熱來說,有些人無所不用其極,動用一切辦法進入名校,其目的無非就是希望在名校中碰到名師,使自己更容易成功。作為人來講,人的一生若能碰到一位真正的名師,确實是人生之幸事。這一切都說明,在徒弟、學生是否成才過程中,老師因素起着關鍵作用。

如果我們用教學三角理論來分析名師效應,不難發現,名師之所以成為名師,自有名師獨到之處。在課堂教學活動中,老師面對的是衆多學生,即一對多的關系,在這種條件下,名師更善于利用自身優勢,比如個人魅力,淵博的學識,對信息的有效加工,對學生個體的心智特點,興趣愛好的充分了解,能夠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從而在教學中能夠迅速有效地與衆多學生建立教學三角形,且能夠使三角形不斷得到強化,最終達到一個滿意的教學效果。從中可以看出,這種三角形在教學中建立的多少,存續的時間長短,以及它的強度和穩定性決定教學質量的高低。因此,不是名師的老師,更要從自身實際出發,苦練内功,在教學中學會有意識有目的地構建盡可能多的教學三角形,并使之持續得到加強,從而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學水平。

2.學生因素對教學三角形的影響

在教學活動中,學生作為一個主體而存在,脫離了學生而談教學則毫無意義。俗話說“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還有“同門不同藝”等現象,都突出了學生因素的主體地位。在教學三角形中,離不開學生的積極參與和配合。由于學生的個體化,群體化差異比較大,對于不同階段的學生,其心智水平和自我認知能力的不同,對于教學三角形的影響程度也不同。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講,因其心理、智力水平和認知能力相對都比較低,故對教學三角形的主動形成有限,處于從屬地位。但是對于中學生和大學生來講,其心理、智力和認知事物的能力都達到較高的層次。如果學生主動配合,則教學三角形極易形成;如果學生有意拒絕排斥,則教學三角形很難确立。

比如,在我們的教學實踐中經常發現這樣的現象,某位學生由于喜歡某位老師從而喜歡該老師教的某門學科,其結果是這門學業非常優秀。在這種條件下,教學三角形完全由學生主導而建立,其時效性和穩定性都比較強,從而會取得好的效果。反之,如果學生不喜歡某位老師或者對某學科不感興趣,學生主體與老師、信息之間無法達成有效的溝通和連接,則教學三角形也就無法形成。此種條件下,教學效果可想而知。

再比如,當下的大中專學校,由于智能手機強大的娛樂功能,導緻課堂上學生玩手機現象比較普遍。玩手機是學生個體的自主行為,它的存在打破了正常的教學三角形,緻使老師、學生、信息三者之間無法正常交流與溝通,使教學三角形無法有效形成,從而無法得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因此我們目前急需亟待解決的一個課題則是如何利用智能化終端設備,重建課堂教學三角形。

3.信息因素對教學三角形的影響

當前社會,是一個信息社會。信息作為一種資源,不斷地被我們獲取、使用和傳遞。對于教學三角形中的信息因素來講,着重指老師傳授的知識、技能、做人的道理,解決問題的方法等。沒有了信息的課堂,就是一具空殼,就像人沒有了靈魂一樣。

信息作為教學三角形的第三要素,在課堂教學中對能否有效建立教學三角形,有着直接的影響。如果信息簡單有趣,易學易懂,信息的流通、流轉則較為流暢,教學三角形的建立相對也較為簡單。如果信息本身比較單調、乏味、枯燥而又生澀難懂,則信息的流通流轉就比較困難,這無疑會增大教學三角形的形成難度。因此,信息要素質量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三角形構建的難易程度。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教學三角形構建過程中,三要素中的任一要素都有可能成為三角形能否形成的決定性要素。因此,教學三角形具有不穩定性的特點。隻要某個因素條件發生變化,尤其是學生因素,教學三角形可能瞬時建立,也可能瞬時瓦解。教學三角形在課堂教學中始終處于一種動态的變化之中,有時多,有時少,有時強,有時弱。老師作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參與者,處于一種主導和強勢地位,因此有更大的責任和義務,需要發揮自身優勢,在教學過程中盡可能地建立多而強的教學三角形,從而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五、教學效果差異化的分析

在教學三角形中,如果把三個要素分成一、二、三等,用數學排列組合的方式進行匹配,不同等級之間共有27種組合方式。其中三個一等要素的組合稱為最優組合,也稱為理想組合。此種條件下形成的教學三角形稱為理想教學三角形。全部由三等要素形成的組合方式可以說是一種最差組合。此種條件下的教學三角極不穩定,也可能無法形成,教學效果無法保證。但是理想三角形和最差組合三角形都是小概率事件,多數教學三角形都屬于中間組合方式,不同等級因素配合方式形成穩定性不相同的教學三角形,最終造成教學效果的差異化。

縱觀全國兩千多所高校,高校層次水平千差萬别,而一流名校則集中了優質師資、學生、信息因素,在學校教育活動中,容易形成較為理想的教學三角形,故教學效果相對較好。而對于處于大中專職業學院來講,總體師資水平有限,學生因素在高考成績中處于最低層次,在教學中形成有效教學三角形的難度較大,故總體效果不甚理想。可見,不同等級因素組合而成的教學三角形會産生不同的教學效果。因此,利用教學三角形理論可以有效解釋教育教學中效果差異化的問題。

六、教學三角形理論的意義

教學三角形理論的提出,豐富和完善了當代的教育教學理論,對于教學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尤其是對于廣大教育工作者而言,這個理論明确了我們教學過程中應關注的核心問題——“教學三角形的構建和強化”。我們教學中所做的一切努力都要圍繞這個核心展開。隻有這樣,我們的教育水平才會不斷提高,教學效果才會更加令人滿意。

參考文獻:

[1]葉瀾.教育學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贊科夫著編,杜殿坤等譯.教學與發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作者單位:許昌電氣職業學院)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