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與機器人對話的深遠意義

與機器人對話的深遠意義

時間:2024-10-27 07:41:37

2016年5月,《華盛頓郵報》報道了一個令人驚訝的矽谷新工作:機器人作家。“我們需要越來越多的詩人、喜劇演員、小說家和其它類型的藝術工作者,去幫助快速成長的人工智能産品塑造其個性。”《華盛頓郵報》的ElizabethDwoskin這樣寫道。蘋果公司的Siri、微軟的Cortana以及亞馬遜的Alexa都有待進一步塑造個性,(也許還包括剛剛發布的谷歌Home,它是亞馬遜Echo的競争對手。)還有更多的公司在不斷開發帶有衆多個性的機器人,比如能與病人讨論醫療條件的“護士”機器人、甚至能教人冥思的“大師”機器人。

這些産品是令人興奮的,以及帶有未來主義色彩的。僅僅是十年前,與計算機程序交流的可能性還隻存在于科幻小說裡。但是,這一切都是基于我們曾經更古老的夢想,早在科技賦予計算機個性之前,企業就開始使用吉祥物來賦予品牌交流的能力。上世紀70年代,陶氏化學公司的“擦洗泡沫”告訴消費者“你不用工作,我們來幹”;80年代,加州葡萄幹的廣告是“我聽到葡萄在歌唱”;Pillsbury從1965年開始就創造會咯咯發笑的餅幹、面包卷和點心形象;FrostedFlackes自1952年開始使用老虎Tony的形象來吸引小孩子。企業創造這樣形象的目的其實很簡單:消費者偏向于關注看上去有人格特征的産品。

你當然沒法和老虎Tony或“擦洗泡沫”說話,你隻能觀看他們自己“說話”。然而,即便是這樣的單向交互,營銷學者會稱之為“拟人化品牌”,能夠給公司帶來各種各樣的好處。這其中最明顯的是它可以提高品牌忠誠度。在2010年發表在《消費者心理學》的一篇論文中,心理學家JesseChandler和NorbertSchwarz發現,消費者不太可能去替換掉他們認為有拟人形象的産品。更進一步的是,帶有人格傾向的品牌會以微妙的方式影響使用者。在2008年由三位營銷與心理學者發表在《消費者研究期刊》的一篇文章中,他們發現使用Apple産品的用戶變得更有創造性,經常觀看迪斯尼頻道的人變得更加真誠。聽起來很奇怪的是,在某種意義上說人們把他們的産品作為自己學習的榜樣。

這些效應是否會同樣出現在可對話機器人的世界裡?答案是肯定的,而且一旦産品能夠和你雙向對話,這些效應會變得高頻而強烈。在2013年的科幻電影《她》中,一個簡單的對話機器人就捕獲了一位失戀者的心。在現實生活中,可能會出現更多帶有各種個性的有趣機器人,而它們會給品牌主帶來更加真實和拟人的品牌形象。Facebook正在着手推出可以解答客戶購買疑問的産品機器人;越來越受歡迎的辦公室在線聊天應用Slack,推出了友好而可訓練的智能助手Hoawdy,它可以幫助你安排會議室,訂午餐等。物聯網正在把更多的可對話産品引入家裡,我們現在可以詢問亞馬遜Echo天氣,以後我們也許可以和烤箱、台燈、車庫門或者電視機對話。

與機器人産品對話有什麼深遠意義嗎?即使我們不與它們談論自己的生存焦慮,它們的個性也會影響到你。除去産品的多樣性,機器人産品必定會各有不同、獨特而難忘。蘋果的Siri已經有一個獨特的個性:她有用、能及時響應,但同樣會在你不守規矩時尖酸地諷刺你。據估計,美國人平均每天花在智能手機上的時間高達4.7小時,如果Siri什麼時候變得尖酸刻薄,那Siri的重度用戶們是否會在他們的往後生活中也變得尖刻呢?

來源:《紐約客》雜志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