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離人工智能越近,離愛越遠

離人工智能越近,離愛越遠

時間:2024-10-27 05:33:39

汪冰,精神衛生學博士,畢業于北京大學。積極心理學推廣者,多年來緻力于個人成長與幸福感提升的探索與實踐。譯有《幸福的方法》,著有《世界再虧欠你,也要敢于擁抱幸福》、《辣問愛情》。他也是中央電視台《夜線》、北京人民廣播電台《今夜私語時》、《青春晚自習》的特約嘉賓,以及中央人民廣播電台都市之聲《Soho新勢力》主持人。

年初的時候看到了一則新聞,國外不少使用亞馬遜智能語音助理系統的用戶發現了一件詭異的事情,家中的智能語音設備Echo突然在半夜瘋狂大笑起來,雖然亞馬遜後來解釋說語音助理是被類似“笑”的指令喚醒,不過用戶仍然感到毛骨悚然。有人打趣,這一屆人工智能太嫩,這麼早就露餡兒了;還有人開玩笑說,大概是智能助理半夜想起了自己之前聽過的笑話。“人工智能”不聽話勾起了人們對“人工智能”有了自己獨立思考和意志的恐懼。畢竟太多的科幻作品正是以此為題,人類最終被自己親手制造的“超級智能”打敗。不過,在我看來,人工智能與人之間最大的鴻溝不是超級的思維能力,而是獨立的情感。

人工智能“失控”才能有“愛”

被稱為“人工智能之父”的馬文·明斯基在《情感機器》一書中提到了人類的重要情感——“愛”。當一個人愛上了另外一個人,他身上的一個開關似乎被打開。他突然開始覺得人生有了特别的意義,他對未來的目标也出現了重大的更改,而他的頭腦中充斥着關于對方的想象,他經常魂不守舍,莫名其妙的微笑,他在做選擇和決策時也不再受理智的控制,甚至他覺得自己的安危也變得不那麼重要……這種狀态放到一台機器上可能是危險的,因為這些表現就像系統的某種“意外”,但是這些表現在人類身上則往往讓人着迷。相信不少人會被這樣的愛人深深打動。我們通過别人的“失控”來感受愛的瘋狂,這是一種被人類廣泛接受甚至贊美的“精神錯亂”。

電影《超能陸戰隊》中的“私人健康顧問”——機器人“大白”受到了很多人的追捧。它承載了人類對溫暖、安全、力量與療愈的所有期望,說白了它就像一位無條件接納我們、愛我們、保護我們的父母,我們會愛它,但是這種愛不是愛情,因為“大白”不僅不會“發瘋”,而且它太過完美。

2013年科幻電影《她》(Her)講述的就是一位人工智能的“完美情人”,影片中剛結束了一段婚姻的男主人公西奧多和人工智能系統薩曼莎展開了一段奇異的愛情。薩曼莎雖然沒有現實存在的身體,但是她擁有迷人的聲音,溫柔體貼又風趣幽默,堪稱一個真正懂得西奧多的“完美情人”。但是在影片的末尾,西奧多意外地發現薩曼莎正在和其他幾百個人談戀愛,她帶給他的感覺,也可以帶給另外幾百個人,反之亦然。按照薩曼莎的觀點,西奧多有一個人類共同的缺點那就是“自私的占有欲”。不過,反過來理解,人之所以為人,有一部分恰恰是我們的不完美,我調查了一下,至少我身邊大部分朋友甯可選擇不完美,與有血有肉的人談戀愛,一起去面對人性與人生中不那麼美好的一面,也不願意和一個完美的機器人戀愛。其中三位朋友給出了三種頗有代表性的觀點。朋友甲說,“沒有痛苦就沒有快樂,過于完美的關系如同沒有起伏的人生一點兒都不刺激,而過于完美的人隻會讓你感到自卑,不會讓你想要親近。”朋友乙認為,“愛最讓人感覺特别的地方不就是彼此看到對方的脆弱和不完美嗎?”朋友丙辯證地認為,“如果一部機器隻是為了服務我而存在,那麼它的自我在哪裡?這根本就沒有愛的基礎;可是,如果他一旦有了獨立的自我,那就不可能時時刻刻滿足我,也就不是完美的‘人工智能’了。”

缺乏情感,極端理性讓人遠離浪漫和趣味

在《社會動物》一書中,戴維·布魯克斯介紹了大腦研究領域最著名的案例之一——這位叫埃利奧特的男性患者因為腦瘤而導緻大腦額葉受損。他原本是個聰明、信息靈通、善于交際的人,具有苦中作樂的樂觀精神。然而腦瘤手術之後,每當他試圖完成一件事時,必定會忽略其中最重要的部分而被瑣碎細節牽制住。比如,他會花好幾個小時選擇午餐地點,最後還是無法做出決定。埃利奧特向一位名叫安東尼奧·達瑪西奧的醫生求助。這位醫生的一系列測試表明,埃利奧特依然擁有超常的智商,記憶力驚人,但是他缺乏情感反應,哪怕在講述自己人生最悲慘的經曆時也無動于衷。後來醫生發現,埃利奧特在作出決定時能夠想象不同選項會帶來的結果,也懂得兩種道德取向之間的沖突,但是他就是無法為不同的選項賦予不同的價值。

換句話說,理性上他洞悉每個選項的信息,感性上卻無法産生不同的好惡。達瑪西奧的最終結論是,缺乏情感并不會讓人過上極端理性、合乎邏輯、井井有條的生活,相反,這隻會讓人變得非常愚蠢。在極端情況下,缺乏情感的人還會顯示出反社會人格,對野蠻行為熟視無睹,完全無法感知别人的痛苦。戴維·布魯克斯總結道,“理性是建立在情感的基礎之上,需要依靠情感才能運轉。情感為事物賦予價值,理性則在情感評估出的價值基礎上作出選擇。人類所謂的務實有賴于其内心深處的浪漫。”換句話說,我們也許能控制自己吃什麼,卻無法控制自己喜歡吃什麼,情感上的偏好讓我們與衆不同,也讓人生變得充滿趣味。

馬文·明斯基認為,“理性”概念本身就是幻想的一種,因為我們的思想并不完全基于純粹的邏輯推理而産生。在很多時候,是情感而非理性才是人類行為的真正動機。

不完美更珍貴

正是基于這一點,無論是人際交往還是人機交流,我們理想中的互動,并不隻是希望能夠解決問題,而是獲得情感上的理解和回應。比如你問Siri,“明天天氣如何?”其實你不僅在問天氣預報,你的語氣中也透露出了你的情緒狀态,一個更懂你的人工智能系統可能會這樣回應,“好的,我正在為您查詢天氣,不過,你是不是心情不太好?”或者“明天是晴天,希望你的心情也能好起來,如果你想聊天我随時都在。”再比如,當車載導航系統感受到駕駛者怒氣沖沖的時候,它可能會切換為自動駕駛輔助,或者想辦法給司機講個笑話,播放舒緩音樂來降低憤怒情緒。這一研究“讀心術”的人工智能領域被稱為“情感計算”,讓機器學會識别人類的情感才能更好地與人類互動。

關于這一點,“情感計算”之母RosalindPicard曾講過一個有趣的八卦。如果你是微軟Office多年來的忠實用戶,你應該記得曾經有一種年代久遠的智能助理經常在Word中蹦出來,它的形象是一枚長了眼睛的曲别針(英文名,Clippy),它會時不時地給你一些輔助性提示。但是當比爾·蓋茨宣布将取消這個智能助理的時候很多人都給他起立鼓掌,大家痛恨“别針小人”的原因居然是:它看上去太開心了!仔細想想還挺有道理,難道我們寫Word文檔的時候不是經常痛不欲生嗎?

人工智能浪潮洶湧,很多人都在擔心自己的工作被機器所取代,但是這不也正好是一個機會讓我們反思生而為人最獨特、最珍貴的部分究竟在哪裡嗎?七情六欲讓我們煩惱,也讓我們快樂,人工智能如果向人類靠近最需要的也許就是理解和學習這種“不完美”,而對于我們自己,接納、欣賞甚至發揮這種“不完美”才是做人的樂趣所在吧。

情感為事物賦予價值,理性則在情感評估出的價值基礎上作出選擇。人類所謂的務實有賴于其内心深處的浪漫。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