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球财經供稿
探路者(300005)探路者作為國内戶外運動服飾的領頭企業,近些年在戶外運動産品銷售受阻的情況下,開啟了多元化的道路,但是結果并不十分樂觀。前段時間公司開了體育項目産業的一個讨論會,當時筆者準備好了三個問題,但并沒有去成。在此,筆者将跟大家具體探讨一下,為什麼我會說探路者開啟了多元化惡化之路,并附上三個問題及相應的看法。
主業仍有空間不應盲目多元化
首先我們來看看探路者的戶外運動産品相關經營情況,根據年報顯示2015年底探路者在全國的線下有接近1500家銷售門店,戶外用品20億收入,其中華北地區就占了13億之多,華南、西南兩個大區隻有1億左右,就連華東地區也隻有2個多億,地區分布并不平衡,當然這有氣候和地區人均收入方面的原因。
來看行業情況,美國有兩家戶外用品知名品牌:columbia(哥倫比亞)和thenorthface(vf旗下子公司)。對比來看,探路者不論是營收指标和店鋪數量較兩者均有較大差異,然而中國的人口數量是美國的5倍,雖然人均收入還有較大差距,但是仍有較大的可運營空間。
首先就店鋪數量來說,很多人認為線下的店鋪成本過高,應該減少數量,加強線上銷售。筆者認為這兩點并不沖突,不論是國外的戶外運動品牌thenorthface,還是智能手機制造商apple,都在不斷加強自身線下建設,這個究竟是什麼原因呢?個人認為主要原因是線下更容易加強自己的品牌灌輸,而線上的各品類産品很多,能給用戶進行品牌強化的幾率較低,效果并不好,品牌強化難于線下。
其次,就線下的運營來說,探路者似乎可以效仿國内的運動品牌龍頭安踏體育,據2015年年報顯示,安踏體育全國零售門店有6000多家,其中在二三線門店占比超過75%,成功地和兩大運動品牌nike和adidas形成了錯位競争。因此,筆者認為探路者在戶外運動産品還有一定的增長空間,不應盲目開始多元化。
多元化之路要想盈利十分艱難
公司多元化主要面向兩個方向。我們先來說第一個方向,開始不斷收購線上和線下的旅遊公司。AsiatravelHoldingsLtd是公司旗下東南亞旅遊線上公司,其目的是打入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印度尼西亞等國家,提升自己在東南亞的知名度從而提高自己在海外的銷售,而2015年公司海外收入隻有500w,目前來看協同效應這步棋基本失敗了。探路者相關的旅遊産品之所以很難和自身的戶外用品形成共振效應,原因在于旅遊的産業太大,而探路者的戶外用品産品相對單一。
那麼,線上旅遊服務有可能自身取得較好盈利嗎?先不說線上旅遊行業競争非常激烈,單看行業龍頭的表現盈利也并不容易,2015年途牛全年淨收入高達76億,但是高企的成本導緻其運營虧損為14.55億;去哪兒淨收入高達41億,運營虧損更是高達67億。龍頭尚且如此,作為進入這個行業的新軍,探路者要盈利恐怕非常困難。
公司入股了主營線下旅遊的批發零售商易遊天下,我們先來看a股上市龍頭衆信旅遊的表現,2015年衆信旅遊收入83億,但是淨利潤隻有2億,淨利率不過2%。同期探路者旅行服務收入隻有20億,想在短期内有較好的盈利貢獻也不現實,預計整體闆塊虧損仍會持續下去。
第二個方向則是公司開始體育産業項目建設,這個屬于重資産的生意,實際即不增收也不增利。公司的計劃是打算在河南總投資3.5億來建設滑雪場項目,根據公司公告預計2016年到2018年淨利潤分别為240w、228w、345w,總體來看也非常一般,那麼我們再來看行業數據,來判斷一下公司的預計是否合理。
根據中商數據統計,目前中國滑雪行業規模達80億元,滑雪消費水平在1000元/天/人,包含了門票、就餐、酒店等開支。公司項目一期占地面積25萬平方米,畢竟冰雪項目隻有3到4個月的運營周期,而且公司項目還在并不适合展開冰雪運動的河南地區,如公司能達到南山滑雪場的程度,人次大概在2w左右就已經非常不錯了,按照這樣來計算雪場1年的營收在1000w,可以看出和公司預測的情況差距不大。不過最近聽說公司打算暫停滑雪場的建設,這應該算是一個好事。
針對體育項目的三個問題
問題一:探路者目前在全國有1800家專賣店,而同是體育類品牌的361、安踏、李甯、匹克在全國的專賣店有6000家左右,探路者的店面數量是否過少?
很多人說探路者屬于小類品種,因此店鋪數量應該小于這些大類運動品牌,但是筆者以為,探路者的店鋪覆蓋面嚴重不平衡仍有改造空間。2015年年報顯示,公司戶外用品20億收入中,華北地區囊括13億之多的收入,華南、西南、華東地區的收入則少的可憐,說明探路者在這幾個大區還有很多可以耕耘的空間。但是公司似乎覺得空間不高,已經開始迫不及待的踏上多元化之路,對此表示不解。
問題二:探路者收購了大量的旅遊公司網站以及線下旅遊公司,意在提高戶外運動品牌的推廣度,更好的促進戶外運動産品的銷售,但是實際情況不佳,公司怎麼考慮?
探路者在最近幾年大踏步進入旅遊行業,其中包括線下和線上相關公司。可海外的那個收購對于産品的貢獻隻有500多萬,回過頭來說線上旅遊行業競争非常激烈,暫且不說攜程、去哪兒、途牛等巨頭,就最近這些年加入細分行業的旅遊公司也是數以萬計,探路者在這方面沒有任何優勢。而且公司相關的旅遊産品也很難和自身的戶外用品形成共振效應。說回到線下旅遊業務,探路者雖然能有大量的預收現金,但是無法把這部分資金投到回報率更高的項目,因此意義不大,至今這塊業務仍然在虧損中,預計将會持續下去。
問題三:公司開始體育産業項目建設,實際既不增收也不增利,公司打算怎麼運營?
就拿南山滑雪場項目來說,可以看到的營收很一般,而前期投入則是巨大的,同時公司沒有這方面的經驗,并且後期的運營成本也非常高。粗略計算,南山滑雪場去年投資超過2000萬元。同時,滑雪教練的人工成本上漲近20%。這麼看來這筆買賣并不劃算。(作者ID:林奇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