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互聯網撬動醫療體制革新

互聯網撬動醫療體制革新

時間:2024-10-26 03:05:23

互聯網醫療,即以互聯網為媒介的醫療服務及其周邊服務,如網上健康資訊、在線咨詢、網上預約挂号、在線診療、網絡預約上門、醫院信息化(就醫流程優化)、醫生輔助系統、可穿戴設備(慢病管理)、醫藥電商等。這是比較寬泛的概念使用方法,也有人使用狹義的定義,即僅指在線診療(網上診斷)。本文沿用寬泛的定義。2014年,與大洋彼岸的美國幾乎同時,中國互聯網醫療領域迎來爆發性增長,在當前經濟轉型背景下,一時成為社會,尤其是投資界熱門話題。政策制定者和研究者尤其關注:互聯網會為中國醫改帶來什麼?

□文/杜創

當前醫療體制的“痛點”

2009年,我國啟動了新一輪醫藥衛生體制改革。7年過去,新醫改取得了一定的成就,醫療衛生領域部分問題得到緩解,尤其是“需求側”—醫療保障體系建設,基本實現了“全民醫保”,實際保障水平也大幅度提高。但是,“供給側”仍有兩大“痛點”未見顯著改觀。一是醫療資源配置失衡,優質資源集中于大城市三級醫院。其結果,便是病人向大醫院集中、基層醫療機構門可羅雀。二是價格機制扭曲,體現醫生人力資本價值的診費等醫療服務費用被嚴重低估,以藥補醫、以檢補醫等導緻的過度醫療現象嚴重。上述問題其實也是新醫改一直要面對的問題。7年來,相關部門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措施,力圖解決供給側問題,但是收效甚微:城市公立醫院改革進展緩慢,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激勵機制缺失,社會辦醫“玻璃門”現象嚴重,“醫藥分開”難見實效。

問題根源在于醫療衛生體制的行政化。

這種行政化,首先表現在以行政手段實施醫院分級管理制度,人為将醫院分為三、六、九等,即一級、二級、三級,各級之内再分甲、乙、丙等,等于明白無誤地告訴患者和醫生,三甲醫院是最好的醫院,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一級醫院是相對差的,看病最好要去三甲醫院,就業也要争取去三甲醫院。再加上事業單位人事管理制度對體制内醫生的“捆綁效應”,優質醫療資源集中于大城市、大醫院就不足為奇了。在這樣的體制現狀和民衆預期之下,即使三甲醫院有少數大醫生願意走出體制,受雇于民營醫療機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甚至自己開診所,短期内也難以吸引到足夠的病人。于是,病人向大醫院集中成為均衡狀态,難以打破。

這種行政化,還表現在對醫療服務的價格管制。壓低醫療服務價格,允許醫療機構通過賣藥、做檢查來維持運轉,本質上是醫療價格管制的結果。盡管管制者多少意識到了價格扭曲帶來的問題,并試圖調整,但是“提高體現醫生人力資本價值的診費等醫療服務價格”的政策口号已經喊了二十餘年,其結果不過是這次将挂号費從1元漲到2元,下次再漲到3元,以藥補醫、以檢補醫的局面并無改觀。這裡問題的關鍵是:什麼才是合理的醫療價格,隻能由市場決定,管制者是定不準價格的。如果管制者可以定準價格,我們也就不需要從計劃體制走向市場體制了!

鑒于這些弊端,醫療體制“去行政化”已成為必須。但是,如何才能去行政化呢?

互聯網醫療優化醫療體制的可能性

要打破從行政主管部門到公立醫療機構的行政化鍊條,在體制内“轉圈圈”是無濟于事的。過去數年,醫改政策一直強調“管辦分開”、“政事分開”,但效果并不明顯,即是明證。關鍵還在于醫生自由執業,擺脫事業單位編制,形成醫生與醫院之間的市場契約關系。醫生自由執業在成熟市場經濟國家早已是主流,醫院隻是醫生執業的平台之一。(即使在公立醫院占主導的英國,全科醫生也是自由執業的。)然而,如何才能實現醫生自由執業呢?醫生自由執業需要平台。在國内,限于各種政策的實際制約,僅僅出台文件允許醫生自由執業開診所,是遠遠不夠的。互聯網醫療平台可能提供有力支援。

從經濟學角度看,真正意義上的互聯網醫療平台,如美國的Teladoc等在線診療平台,有三個基本特征。(1)提供了多種服務:既為患者服務,也為醫生服務。(2)平台有雙邊正外部性:平台上注冊的醫生越多、平均醫術越高,則患者越願意使用該平台尋找合适的醫生;而平台吸引的患者越多,則越多醫生願意在該平台注冊。(3)雙側壟斷定價(最優價格結構):平台組織對兩側都有定價能力,可以選擇最優的價格結構:是對醫生收費還是對患者收費(普通醫療服務費用之外,使用平台的費用),還是兩側都收取一定的費用。

國内一些領先的互聯網醫療平台,如微醫集團(挂号網)、春雨醫生等,正在從單純的就醫咨詢、挂号服務等轉型在線診療或線上線下整合,初步展現出上面一些基本特征,可望促進分級診療、形成市場決定醫療價格的機制,進而撬動整個醫療體制的革新。其優勢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利用互聯網醫療平台彙聚核心資源、招牌資源。國内一些互聯網醫療平台,從醫療外圍服務或醫療體制痛點入手,已經積累了一定的資源,尤其是患者群。比如很多以提供預約挂号服務為主的網站,注冊患者規模龐大;一旦時機成熟,加上合理的機制,是有可能發揮導流作用的。而在醫生這一側,目前階段出來自由執業的多是招牌醫生,但分散于全國各地;借助互聯網醫療平台,有可能整合這非常有限的招牌資源,實現最大程度的外溢效應。

第二,互聯網醫療平台可以采取更靈活的價格結構。目前部分公立醫院可以利用過度用藥、過度檢查、紅包、回扣等方式,突破醫療服務和醫藥價格管制;但其價格結構從根本上是扭曲的。互聯網醫療平台也無法改變醫藥價格管制本身,不過有更大的回旋空間設計醫生報酬、平台本身的收費等,優化價格結構、吸引醫生患者加入平台的潛力很大。而且,與公立醫院相比,互聯網醫療平台可依賴更加靈活的資本市場,融資項目的試錯空間更大。

互聯網醫療的現實制約和政策建議

盡管存在着這些積極的可能性,我們也應該清醒地認識到:可能性會否變為現實,還取決于一系列條件。其實要從廣義角度論中國的互聯網醫療,“××系醫院”通過搜索引擎導流可能是最早的典型案例了。此外,體制内的遠程醫療平台也探索有年,但一直處于可有可無的角色,并未顯著改觀醫療資源配置。這些例子提示我們:互聯網能否撬動醫療體制革新,關鍵是互聯網醫療平台在承擔什麼樣的角色。

如果互聯網醫療平台隻是單純的互聯網技術服務提供者,則其和醫生一樣,本質上隻是醫院吸引患者、為患者服務的生産要素之一(盡管隻是簽約關系而非雇傭關系)。此時真正有資源配置能力的平台是醫院本身而非互聯網醫療平台,互聯網醫療平台(或更準确地說是互聯網技術服務提供商)并不會對現行醫療體制産生根本性影響,反而可能會強化現行體制,比如三級醫院就醫流程優化,可能會促使病人進一步向三級醫院集中;甚至可能放大現體制的弊端,比如前文所舉“××系醫院”的例子。

相反,如果互聯網醫療平台不僅僅是技術服務提供者,同時承擔了資源配置者的角色,成為醫生網絡和患者網絡的構建者、協調者,“鲶魚效應”才可能出現。這裡的差别,其實也就是“+互聯網”與“互聯網+”的差别在醫療領域的表現。

如何推動互聯網醫療平台成為資源配置者?除了平台自身的戰略訴求以外,政府的政策導向也很關鍵。以“網上診斷”的合法性為例,目前有一定争議,即使在美國也是如此,因其對既得利益的觸動很大。前文提到的Teladoc是美國最大的在線診療平台,多年來一直陷入與TexasMedicalBoard(特定醫生團體)的法律訴訟,至今未了。就我國現實而言,政策導向的空間很大,我們有下列建議。第一,在線診療的監管原則:“堅持資質、放開形式”。“堅持資質”,即不論網上診斷、面對面診斷,都必須是執業醫生做出的診斷,無執業資質者不能診斷,非醫療機構也不能雇傭簽約醫生開展醫療服務。然而,網上診斷本身隻是形式,不必以行政手段禁止;是否符合醫學規律、有沒有效果,哪些病種網上診斷效果更好、哪些更差,這些都交醫院、醫生專業判斷,患者、醫保機構自主選擇。第二,減少對互聯網醫療的直接行政幹預。允許社會力量在不違反法律的前提下,搭建各種形式的互聯網醫療平台。尊重行業首創,對互聯網醫療适用的病種範圍、業務範圍等,隻要不涉及财政資金投向,盡量不要出台所謂“指導意見”,允許試錯,才有創新發展。第三,實施醫師執業“區域注冊”(比如隻要在北京範圍内即可執業,不必限于特定醫療機構),解決多點執業的法律法規障礙。

古希臘哲人阿基米德曾說:“假如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撬動地球”。互聯網會是中國醫療體制革新的那個支點嗎?我們拭目以待。

責任編輯:向坤

杜創中國社會科學院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