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新零售”開啟電商下半場

“新零售”開啟電商下半場

時間:2024-10-26 02:17:10

中國互聯網發展進入下半場“應用期”後,零售生态将發生重大改變,平台經濟體将重新定義商業的未來,新零售正在成為線下實體店零售、網上純電商的共同出路。郝建彬

阿裡研究院高級專家,北京交通大學兼職教授

新零售進行時

當前,我國經濟正處于由高速增長向中高速增長轉換的階段,中國互聯網也進入“新常态”發展階段。這意味着,互聯網在中國經曆了22年的“安裝期”後,開始進入下半場“應用期”。2012年,中國網民年增速首次降到10%以下,2016年網民增速降至6.2%左右。2016年中國網民數超過非網民數,互聯網應用從一二線城市的青年、高知群體向三四線高齡、低學曆人群加速滲透。數據顯示,2016年支付寶、微信們的支付規模近100萬億元,支付流水已超過中國GDP,線下POS機刷卡的習慣已經逐漸被手機掃碼所替代,掃碼支付已經成為商場超市、街邊攤販的标配。手機下單、掃碼支付、送貨上門、上門服務、App點贊……正在勾勒出一幅幅新的商業畫面,“Online+Offline”正在發生奇妙的化學反應。

聚焦到零售行業,如果說2003年一場“非典”拉開了中國電子商務的零售大幕,那麼2016年馬雲提出的新零售,則讓純電商逐漸成為過去時。2017年2月,新零售的代表性事件是阿裡巴巴與上海百聯達成戰略合作。此外,如百盛優客、盒馬鮮生、蘇州誠品、正大優鮮、生鮮傳奇、廚鮮生以及銀泰工廠店、中百全球商品直銷中心等新店層出不窮,還有O2O、全渠道、會員店等零售新形态。中國零售業态一定要順應經濟新常态、市場新變化、消費升級新需求,實現互聯網化、體驗化、個性化、家庭化、年輕化轉型,滿足日趨多元化的消費需求,才能真正稱之為“新”。

新零售緣起“消費升級”

2016年是新中産消費的元年。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生活水平、全國城鎮化率的提高,我國中産階級人群規模不斷擴大,帶來消費“提質升級”的強烈需要,消費升級體系在消費品市場結構持續優化,新興業态快速增長。而網絡零售快速崛起,又加速了這一進程的發生,海淘、品質消費、綠色消費、智能消費等亮點頻現。

80後、90後高學曆,高收入和年輕化人群成為消費主力人群。這部分人是蘋果手機、跨境電商、歐美奢侈品、日韓化妝品、個性定制、泛戶外泛時尚的粉絲,是産品同質化困境及産品品質困境的挑戰者。

“降速增質”有望成為未來中國消費的重要特征。阿裡研究院《品質消費指數報告》顯示,中國消費升級正在呈現“X”現象。2016年,阿裡零售平台中高端消費總額達1.2萬億元,相當于國人2015年全年境外消費總額。中高端及以上的商品消費金額在總消費中的占比不斷上升,意味着品質消費上升。超市連鎖時代,消費者更看重物美價廉高性價比;而現在,越來越多的人注重品質、個性、服務以及由此帶來的消費體驗,越來越多人喜愛新奇特商品,如無人機、機器人等科技智能産品以及文創品牌、原創産品、手工藝品等。

新零售重構:從“貨場人”到“人貨場”

商業出發點從以“貨”為本到以“人”為本。新零售是利用互聯網和大數據,将“人、貨、場”等傳統商業要素進行重構的過程,包括重構生産流程、重構商家與消費者的關系、重構消費體驗等。

驅動力量“人”:消費者的在線化、數字化。從廣度上講,CNNIC報告指出,截至2016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到7.3億,其中網絡購物用戶規模達到4.7億,相當于俄、英、法、德、意、波6國人口總和,手機網絡購物用戶規模達到4.01億人,移動端購物成為主流。從深度上講,2016年,中國網民的人均天上網時間超過3.7小時,位居世界前列。從應用深度來看,中國消費者網絡使用的頻度更高,BCG研究表明,在消費者最終決定購買某一産品前,平均每個購買行為有3個激發點及4次搜索比較行為。消費者通過在平台上比價,對商品和購物進行評價,在購物社區交流分享等,實現了上億消費者之間的連接,讓消費者從被動接受到“積極主動”,從“孤陋寡聞”到“見多識廣”。

交易對象“貨”:小批量、多頻次、送上門。從“推動式生産”向市場需求“拉動式生産”轉變。基于電子商務的生産方式是需求拉動型的生産,互聯網、大數據技術将生産企業和消費者緊密聯系在一起,使消費需求數據、信息得以迅捷地傳達給生産者和品牌商。生産商根據市場需求變化組織物料采購、生産制造和物流配送,使得生産方式由大批量、标準化的推動式生産向市場需求拉動式生産轉變。拉動式的生産并不一定要對市場需求進行精準的預測,關鍵是供應鍊的各方面更緊密的協同,以實現更加“柔性化”的管理。所謂“柔性化”是指供應鍊具有足夠彈性,産能可根據市場需求快速做出反應:“多款式的小批量”可以做,需要大批量翻單、補貨也能快速做出來,而且無論大單、小單能做到品質統一可控,成本相差無幾、及時交貨。對于企業而言,柔性化供應鍊的最大收益在于把握銷售機會的同時,又不至于造成庫存風險。

數據讓“貨物”流動更“聰明”。物流的過程,是社會産品從廠商轉移到消費者的過程,互聯網改變的不僅是物流的“動”,更重要的在于如何“少動”甚至“不動”,這背後是商品流通體系潛移默化的轉型升級。

首先,智能分倉技術将改變現有物流模式,做到貨物“不動”數據“動”,大幅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大數據預測将指導商家進行庫存前置,包括品類、規模、地域,以成本最低的方式提前運輸到消費地,待消費者下單後,再從最近的電商倉儲完成最後一公裡配送,做到“訂單未下,物流先行”;其次,帶來三四線城市、農村消費的變化,擴大了物流覆蓋半徑和縱深。縮小了城鄉差距,使農村用戶在網上也可以買到與大城市居民同樣的商品,快遞送到家門口。互聯網帶來生産、消費、物流的改變會構築新的商業流通體系。

新零售的場所:線上線下融合。傳統線下零售要依托有形的商場、有限的櫃台、收銀系統,而在線上,貨架和櫃台這些物理場景都消失了,或者說提升到網絡交易的新維度,出現了所謂的“平台經濟”。商品或服務趨于無限豐富,櫃台本身似乎也可以無限延展。

新零售的驅動力量

一是依托新基礎。新零售基礎設施包括“雲、網、端”三部分,“雲”是指雲計算、大數據基礎設施,低成本地使用計算資源打開方便之門;“網”不僅包括原有的“互聯網”,還拓展到“物聯網”領域,網絡承載能力不斷得到提高、新增價值持續得到挖掘;“端”則是用戶直接接觸的個人電腦、移動設備、可穿戴設備、傳感器,乃至軟件形式存在的應用,“端”是數據的來源、也是服務提供的界面。實體與虛拟深度融合,線上和線下的界限越來越模糊。從批發商到渠道商,從鄉村到城市,從國内到全球,商品均可通過物流形式直接觸達消費者。

二是采用新技術。零售業的新技術大緻可分為兩個層面,一是便捷服務、提升消費體驗層面的技術,如移動支付、智能停車、電子價簽、在線訂單、智能試衣、AR/VR體驗等,這些技術不可或缺,沒有或者滞後都會影響消費體驗;二是提高企業經營管理效率、助力供應鍊升級、精細化管理層面的技術,如移動化、信息化、數據化、智能化技術,供應鍊更為數字化、柔性化,實現庫存“精準化”甚至是“零庫存”管理。

三是探索新模式。當前,各種新經營模式層出不窮,如買手制、工廠店、大聯采、跨境采等。商家、廠商緊密協同,積極探索嘗試直采自營、自有品牌、聯合采購、訂制包銷等,對當下主導的聯營模式進行改革優化,使其更貼近市場、貼近需求、貼近變化,使零售企業承擔起更多的經營責任、分擔更多的經營風險。

新零售的未來判斷

總體判斷,到2020年,中國線下零售将占總體零售規模的8成左右,實體店零售不會消亡,但其技術手段、商業模式和空間地理布局将會發生重大變化。零售端需要向價值鍊的上遊——供應鍊延伸,需要通過買手、産品設計、營銷策劃、創意,來完善他們面向消費者的服務能力,僅僅停留在零售端這個單點上已經無法找到出路。在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驅動下,未來中國的零售生态會發生重大改變,平台經濟體将重新定義商業的未來,新零售正在成為線下實體店零售、網上純電商的共同出路。

未來,每個企業都将走向數據公司,完成消費者的可識别、可觸達、可洞察、可服務,最大程度滿足消費者的消費升級,使得整個商品生産、流通、服務的過程更加高效,共同創造全新購物體驗,不斷擴大消費總需求。

責任編輯:白雲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