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中國智能硬件進化簡史

中國智能硬件進化簡史

時間:2024-10-26 01:02:13

智能硬件主要指以人機交互、設備傳感互聯、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為特征的智能終端産品與服務。随着物聯網基礎設施持續完善、智能算法疊代升級、應用服務市場的不斷成熟,智能硬件行業正在以智能手機為核心向智能家居、智能車載、智能可穿戴、健康醫療、無人機等新興領域不斷拓展,開啟智慧生活無限想像。

第一階段:智能手機時代(2007年-2012年)

關鍵詞:觸摸交互、第三方應用商店

以智能手機為突破點,智能硬件徹底走進人們的生活。這一階段智能硬件的發展主要圍繞智能手機創新,觸摸交互方式徹底革新了手機使用體驗,商業模式則以硬件為入口和載體,以内容與應用服務為核心。

随着蘋果手機的橫空出世,觸摸式交互硬件日漸普及。由于智能硬件貼近日常生活,交互方式的變革對于其使用影響極大。在諾基亞時代,觸摸屏還未普及,人們與智能手機的交互方式更多地是通過鍵盤按鍵的方式,當時比較流行的黑莓手機擁有全按鍵鍵盤。2007年蘋果公司推出iPhone後(于2009年進入中國市場),引發了我國觸摸式智能手機的浪潮。2009年2月,諾基亞發布其首款觸摸屏手機5800XM,同年4月OPPO發布全觸屏手機T9,同年10月華為發布觸屏手機U8220。觸摸交互的優勢在于其功能和表現力主要由應用程序來決定,相比于鍵盤更具靈活性和親和力。從市場競争格局看,頭部穩定,但競争激烈,2007-2012年蘋果智能手機出貨量排名第一,2012年三星智能手機增長迅猛,2017-2018年華為手機的出貨量增長迅猛,整個智能手機市場不斷上演着王者之争。

智能硬件元器件供應平台開始嶄露頭角。在市場發展初期,智能硬件廠商研發的新産品數量規模較小,對芯片的需求量也比較少,傳統大型的集成電路供應商難以定制化生産。2010年,科通芯城成立,它是中國首家面向中小企業的集成電路元器件電商平台,科通芯城作為一個智能硬件創業者、集成電路等部件供應商的對接平台,幫助智能硬件創業者以更加便捷和廉價的方式獲得元器件。

商業模式以内容與應用服務為核心。

一種方式是将智能硬件作為服務的入口。智能硬件作為服務通常引入應用商店,在實現基本功能之上,用戶可選擇是否訂購其他增值服務。該類型智能硬件的盈利模式,在出售硬件時,需要回收全部的硬件成本并依附一定比例的利潤。典型硬件産品為智能手機、智能電視等。大多數早期的手機系統雖然都允許在手機上安裝第三方應用,如諾基亞的Symbian和微軟的WindowsCE系統,但需要事前在PC端上下載相應程序,之後與手機進行同步。而蘋果iPhone(2009年引入中國)搭載的第三方應用商店(AppStore),提供了一種快速簡便的方法來查找、購買和安裝應用程序,用戶可以直接訂購App商店中的應用,在手機中添加功能變得更為便捷。目前,幾乎所有的智能手機都搭載第三方應用商店,用戶采用付費訂購的模式從應用商店中訂購App。根據IDC、IHS數據,2011年第三季度,搭載Android的智能手機超過新增市場的50%。2015年1月,谷歌應用商店GooglePlay的應用數量首次超過了AppStore,移動應用分發市場份額躍升至世界第一。

另一種方式是将硬件作為服務的載體。硬件本身不是收入的來源,也不是獲得收入的入口,消費者在硬件框架下不斷消費。典型硬件産品為kindle等。2007年亞馬遜推出kindle,之後不斷更新,現已是第六代産品。Kindle模式以閱讀器、平闆電腦等作為亞馬遜産品或者服務的載體,以明顯低于同類競争對手的硬件價格,吸引用戶購買亞馬遜的硬件(如KindleFire等),在此基礎上,不斷培養用戶對亞馬遜相關産品和服務的消費習慣,促使這些用戶更多地購買亞馬遜的音樂、視頻、圖書等産品。

智能手機借力移動互聯網構建了龐大的信息經濟,也為更多類型智能硬件的出現奠定了基礎,掀起了新的智能硬件創新浪潮。

第二階段:多類型智能硬件崛起(2012年-2015年)

關鍵詞:智能穿戴設備、虛拟現實/增強現實、雲服務、預售平台

借助智能手機終端和雲端支持,越來越多智能穿戴設備出現在人們生活中。智能硬件産業生态趨于完整,雲服務平台崛起,初創企業開始通過預售和衆籌模式進行創業創新,産業充滿活力。

健康醫療類智能硬件快速增長。随着人們對生活品質追求的不斷提高,對個人健康管理的需求日益旺盛,智能體脂秤、智能手環/手表等硬件設備成為了采集個人健康數據的重要工具。智能手環/手表能夠反映人們日常生活中的鍛煉、睡眠、飲食等實時數據,讓人們可以實時地、數據化地了解自身情況。2013年12月,咕咚網發布咕咚智能手環,具有記錄運動進程、睡眠質量、智能鬧鐘、定時提醒等功能。在智能手環領域,華為+小米兩品牌的智能手環合計份額70%,斐訊、樂心位居第三、第四位。2015年,有品推出智能體脂秤,之後小米、華為等企業進入這一市場。智能體脂秤可反饋身體信息數據,如體重、脂肪率、水分率、基礎代謝率、肌肉量、骨鹽量、蛋白質、BMI、身體得分、身體年齡等,并将數據通過雲端分析,在手機APP中生成身體健康報告,并提供個性化的運動方案和飲食建議,使用戶獲得良好的健康服務體驗。

虛拟現實/增強現實技術的商業應用日益廣泛。虛拟現實技術是融合三維顯示技術、三維建模技術、傳感測量技術和人機交互技術等多種前沿技術的綜合技術,包括虛拟現實、增強現實和混合現實。虛拟現實技術和産品處于加速更新和升級階段,目前應用主要有三種模式:一是眼鏡和手機配合使用模式,如三星Gear、谷歌Cardboard、暴風魔鏡(2014年12月發布)等;二是頭盔和遊戲機配合模式,如OculusCV、索尼PlayStation、HTCVive等;三是一體機模式,如SimLens等。目前,眩暈感和交互性也有了較大改善。我國進入虛拟現實領域相對較晚,随着騰訊、阿裡巴巴、百度、華為、樂視等企業的陸續進入,行業應用得以加速,市場需求逐步打開。比如,淘寶2016年推出的VR購物“Buy+”可以讓用戶網上購物如同逛實體店,用戶能360度視角觀看商品,并能夠體驗虛拟試穿等。從競争格局看,初步形成兩大領先集團,一方面是以谷歌和三星為首的移動VR集團,借助智能手機平台優勢搭建移動VR平台搶占規模優勢,另一方面是以HTC、Oculus、索尼為首的主機VR集團。

智能硬件雲服務平台崛起。在智能硬件領域,用戶流量是核心關鍵資源,社交關系有助于形成産品的口碑傳播,而這決定了智能硬件創業者後期商業模式轉化。不少智能硬件創業者選擇依靠騰訊、京東等互聯網公司的大平台。2014年7月,騰訊推出微信智能硬件平台,通過公衆服務号接入智能硬件,用微信來同步、管理不同智能硬件的數據,并将這些數據與微信社交關系連接,提供朋友圈分享等功能。2014年10月,騰訊發布QQ物聯智能硬件平台,在流量、服務、核心技術、雲資源、大數據計算以及硬件創新服務體系等各方面實施了全方位的能力開放,有助于降低雲端、APP端等研發成本,并提升用戶黏性。2017年6月,京東推出智能服務平台Alpha,通過開放AlphaOpenAPI,以雲端接入或定制化開發的方式為冰箱、電視、音箱、汽車、機器人等多種硬件設備終端開放賦能,并支持第三方開發者的能力接入。雖然智能硬件創業者選擇接入騰訊、京東等平台,能夠獲得平台在流量服務、社交傳播等方面的支持,但是對智能硬件的創業者而言,也喪失了智能硬件的部分控制權,一些創業者甚至認為依賴大平台APP易于淪為單純的硬件制造商,進而陷入低毛利率怪圈。

智能硬件初創企業借力預售和衆籌電商平台。這一模式的典型企業是點名時間、京東衆籌等,其也在這一階段發展成熟。點名時間早在2011年5月成立,最初主要做股權衆籌,2014年7月抛棄了衆籌模式,轉型為智能硬件首發平台和預售電商。在首發平台方面,點名時間通過集合國内外、線上線下銷售渠道,幫助企業進行采購預定。在預售電商方面,點名時間在預售期内,渠道商家可以獲得3-5折的市場價,早期用戶可獲得5-7折的搶先體驗價。2014年7月,京東衆籌成立,它借助于京東的電商平台為智能硬件創業者提供了即展即買服務。根據京東衆籌提供的數據,截至2017年6月底,京東産品衆籌累計籌資額超過44億元,共呈現10000多個創新衆籌項目,其中,千萬元級項目為80多個,百萬元級項目近800個,衆籌項目成功率超過90%。衆籌模式的優勢在于:在智能硬件的疊代研發或初試階段,智能硬件創業者通過衆籌平台可以獲得有效的市場反饋及啟動資金,利于早期的用戶積累、品牌傳播并解決資金問題。

第三階段:體感交互時代(2015年-至今)

關鍵詞:語音交互、體感交互、服務機器人、分時租賃

智能硬件在技術、功能和模式上不斷更新疊代,語音交互、體感交互等成為提升用戶體驗的重要方向,智能家居、智能家電、服務機器人等紛紛出現,試圖占領更多生活場景,與此同時行業市場規模不斷擴大。

具備語音交互功能的智能硬件成為智能家居的重要産品。觸摸技術實現了交互方式從一維向二維平面的拓展,但其局限性在于:手指必須接觸于屏幕表面,限制了用戶使用範圍,智能語音交互成為未來提升用戶體驗的重要方向之一。2015年,科大訊飛與京東共同出資成立的靈隆科技推出京東叮咚,搭載了科大訊飛的人工智能語音交互界面,優勢在于依托AIUI功能,語音識别能力較好,且能夠支持接入多個第三方應用平台。2017年7月,阿裡巴巴推出了天貓精靈,搭載了阿裡巴巴AILabs的人機智能交互系統AliGenie,天貓精靈的優勢在于擁有較為安全的聲波支付功能,綁定支付寶後可以進行語音購物。2018年3月,小米推出小愛智能音箱,搭載小米的水滴平台(現升級為小愛開放平台)。用戶通過說某個特定的詞來喚醒智能音箱,之後便可以與音箱進行語音交互,進而實現零觸控的交互體驗。這些智能音箱大都搭載了自主學習算法,可以分析并學習用戶的偏好、行為與習慣。小愛智能音箱的優勢在于價格相對低廉,可以控制小米旗下的電視、掃地機器人、空氣淨化器、電飯煲等電器,并借助于米家智能插座,智能插線闆、牆壁開關對其他品牌的電器進行智能控制。智能家居領域,小米生态鍊具有絕對優勢,占據智能家居市場份額前十名中的五位。随着語音交互、視覺圖像交互、動作交互等技術不斷升級,服務機器人正在變得越來越貼近人類,如可借助深度攝像頭識别面部表情,借助語音識别模塊判斷情緒,并可接入IBMWatson(沃森)平台,提升自主判斷與決策能力。

3D攝像技術的日漸成熟助推三維體感交互。語音交互雖然能夠解放雙手,但仍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距離限制),對于遠程拍照(航拍)、車載、遊戲等領域,語音交互往往難以滿足其需求。目前一種解決方法是采用三維攝像技術,它有助于實現視覺交互從二維平面向三維立體空間的拓展,它可用于識别手勢動作、人臉、虹膜等生物特征,提升生物識别的安全度。2017年,高通推出了前置iris生物識别模組及高端計算機視覺攝像頭模組。iris生物識别模組主要用于虹膜識别,具有40ms的低延時,并能夠支持活體檢測。高端計算機視覺攝像頭模組通過紅外發光器發射出光束,IR攝像頭讀取該光斑圖案,對點狀圖在物體上發生的扭曲以及點與點之間的距離進行計算,進而與RGB圖像進行複合,最後構成3D模型。這意味着搭載高通下一代處理器的智能終端能夠實現3D人臉識别、虹膜識别功能。

租賃商業模式開啟。一些智能硬件公司采用租賃模式來獲得收益,典型硬件産品為共享單車、車載電子系統等。通過銷售或者租賃智能硬件設備給用戶,計費形式可以是軟件許可費、按時計費或按使用裡程數。硬件為租賃服務的模式,往往需要持續拓展用戶規模,優化用戶使用體驗。ofo于2014年成立,在2015年6月推出共享單車(小黃車)。摩拜于2015年1月成立,在2016年4月進入城市運營。成立之初,各共享單車企業便進入了燒錢大戰,2017年市場開始猛然刹車,2017年6月悟空單車倒閉之後,町町單車、小鳴單車紛紛陷入困境,行業排名第三的小藍單車也宣布解散,大量用戶押金難以返還。2018年這些共享單車企業紛紛被收編。美團全資收購摩拜單車,滴滴接盤小藍單車。很多采用租賃模式的智能硬件企業并未抓住“提流速、強體驗”這一核心,本質上仍是傳統租賃模式在規模上的擴張。

未來全景式智慧生活

智能音箱将成為智能家居的重要入口。在智能家居場景,語音交互是比觸摸交互更加自然的方式。智能音箱有望成為室内交互的智能終端。智能音箱可以通過接入開放平台,除了實現傳統的聽音樂、聽書、操作家電等功能,還能夠實現諸如網絡購物、購買外賣、呼叫專車等日常服務。加上日益成熟的聲紋識别技術助力,語音支付的安全性也得到大幅提高。StrategyAnalytics數據表明,2016年智能音箱全球出貨量達到590萬台,預計到2022年将增長10倍,市場規模達55億美元。

運動跟蹤+手勢識别将成為主流交互模式之一。未來的智能硬件将不再有鍵盤和鼠标,用戶不用将手指接觸屏幕,遠距離就能夠操作界面,人機交互體驗将變得更自然。随着三維攝像模塊在移動芯片上集成,具有運動跟蹤和手勢識别功能的硬件将越來越多。手勢識别配合人工智能技術,能夠很好地預判用戶行為意圖。比如用戶隻要做出一個抓取的手勢,便能夠打開和放大用戶所指向的某個虛拟物體。

個人健康數據追蹤将衍生新的商機。通過智能定位系統可以獲得個人的全方位掃描信息,例如,人的位置、動作,甚至是遲疑行為等,這些都可能被傳感器捕捉與記錄下來,通過數據分析精準預測個人的想法和行為。通過健康數據追蹤,可以實時獲取心跳頻率,生物活動程度,從而幫助我們更深入地了解自身身體狀況,借助健康大數據分析,可以進行個性化診療、推薦個性化的醫藥,未來甚至可以根據個體基因、生活方式,進行更高級的健康定制化服務。

5G網絡将大幅提升智能硬件的用戶體驗質量。與4G網絡相比,5G的數據吞吐量增加了10倍,通信容量增加了100倍,而延遲是此前的1/10,這對于改善虛拟現實、增強實現等硬件設備的用戶體驗質量至關重要。5G技術帶來的低功耗還将提升智能硬件設備的續航時間。

雲平台将給智能硬件營運提供敏捷化服務。雲端提供了高可靠性計算、極快的速度及擴展彈性,而使用者卻無需承擔任何負擔。雲端的一個核心優勢在于,其變得越強大,終端設備就會變得越來越小巧。雲端負責所有的工作,而終端隻是提供對接雲端工作的窗口。在雲端裡,智能硬件運營商可以輕易地将諸如語音識别、圖像識别等功能拓展到硬件之上。

智能硬件正在向智能家居、智能車載、智能可穿戴、健康醫療、無人機等領域不斷拓展,并且新技術、新模式不斷湧現,未來或将開啟全景式智慧生活,這給人們以無限想像空間。

責任編輯:衛麗紅

陸平賽迪智庫規劃所新興産業研究室副主任

黎文娟賽迪智庫規劃所區域研究室副主任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