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美日援外工作經驗啟示

美日援外工作經驗啟示

時間:2024-10-26 11:45:52

我國援外工作現在進入以合作署牽頭,重新盤整、統籌發展的新階段。

據香港《南華早報》網站5月31日報道,美國研究人員的一份報告稱,中國大規模的對外援助計劃令其在全球範圍内的影響力超過日本和印度,并縮小了與世界最大捐助國也就是美國之間的差距。

這份報告指出,自總部在美國的援助行動調查追蹤機構上次于2014年對有影響力的全球外國援助捐贈者進行調查以來,中國的排名從第29位(共33個)升至第21位(共35個)。這一排名是在中國3月宣布成立國際發展合作署來監督其對外援助項目後得出的。

2018年3月兩會期間,全國人大會議表決通過了關于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的決定,組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國際發展合作署(以下簡稱“合作署”)。我國援外工作進入以合作署牽頭,重新盤整,統籌發展的新階段,在此改組和發展的轉折階段,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十分重要。

新時代背景下,中國的國家實力、國家戰略,以及面臨的國際環境,均與其他國家存在較大差異。因此,援外工作需要在借鑒發達國家經驗的基礎上,建立特色鮮明、符合國情的工作機制。

構建人财物三位一體的援外機制

長期以來,我國援外工作重點集中在财、物兩方面。這在過去取得了一系列積極成果。

然而,我國援外項目脫離受援國實際需求和能力的問題也逐步顯現,甚至出現了“近而不親”的現象。在新時期,我方宜重視人員援助,讓民心相通“軟實力”項目先行。

在美國的對外援助當中,向政府機構與社會團體提供的援助金額,居各領域首位。1961年美國國際開發署成立後,肯尼迪政府就建立了和平隊,向發展中國家派遣經濟、文化、農業等領域志願者,為受援國家帶來先進技術、教授英語等,作為美國外交的“軟實力”組成部分,服務于國家戰略。

日本國際協力機構也于1965年設立了青年海外協力隊,主要派遣有志于從事支援發展中國家建設的青年人前往當地,進行為期2年左右的志願者活動。同時,日本還舉辦進修培訓活動,為發展中國家培養大量專業人才,加強了同受援國各界人士的聯系。通過這些方式,日本改善了外交關系,從心理和感情上赢得了受援國的好感。

派遣專家或志願者的行為很大程度取決于本國的人力資本優勢。我國合作署成立後,在成建制地大量派出志願者和培訓國外人才方面的優勢将更為明顯:中國擁有龐大的人口基數和日漸強大的國力,同時,新一代年輕人的全球化視野、努力對外探索的精神等“人文紅利”也是重要因素。

國與國的關系,最終表現為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民心相通,将使其他領域的推進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根據國家需要确定重點國别

對日本而言,東南亞國家是重點區域。

對美國而言,中東、北非、東非及西亞地區國家是重點區域。

其中,美國采用的選擇性援助标準可供參考。選擇性援助的三個标準是:

該國與美國的曆史關系;

國家安全考慮;

該國在國際或地區的重要程度。

美國政府的對外援助是以政府間援助為主要形式,從美國國際開發署的統計資料中,可以了解其對外援助概況:2013年,提供400億美元對外援助,遍及全球194個國家,涉及1至2萬個項目。接受援助最多的10個國家與地區依次為:阿富汗、以色列、埃及、約旦、約旦河西岸/加沙、肯尼亞、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亞、叙利亞、埃塞俄比亞。這10個國家和地區得到的美援占總量的38%,大部分國家與地區在中東、北非、東非及西亞,其中信奉伊斯蘭教的占絕對多數。

對于中國而言,應重點選定對自己最有利、最優先的國家空間範圍。從“周邊是首要”的外交布局來看,東盟國家和“一帶一路”支點國家應作為未來較長一段時期我國的援助重點。

進一步可以分層次實施并規劃援助示範項目。從我國外交總體布局和服務國家利益的角度出發,我們的重點國别援助項目,需要按照“實施一批、布局一批、調整一批”的順序來逐層推進。

位于埃塞俄比亞首都的非盟會議中心,由中國援助建設,并于2012年1月28日落成使用。平衡對外援助條件的原則性和靈活性

任何國家的對外政策都服務于國家利益,對外援助也不例外。在對外援助過程中,美國國際開發署關注的具體援助條件包括:

1.援助行為不能損害美國的經濟穩定;

2.隻對友好國進行援助;

3.受援國的貿易出口、國内經濟發展計劃必須經美國國際開發署同意;

4.受援國出現農産品短缺情況時,美國有優先向該國出售過剩農産品的權利;

5.美國有權購買受援國生産的戰略物資;

6.受援國必須消除貿易壁壘、降低關稅、不得進行貿易歧視等等。

可以看出,美國在進行對外援助時的政治附加條件非常明顯。尤其是第3項,等于變相幹預甚至控制受援國經濟命脈。

日本通過對外援助謀求的國家利益主要體現為三大類:經濟發展、能源安全和外交利益。

1993年,日本政府首次明确地表達了希望成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願望,并開始把是否支持日本“入常”作為衡量提供ODA(官方開發援助)與否的标準。

非洲地區國家衆多,而且大多處于貧困狀态,亟需國際援助。為此,日本一改長期以來對該地區援助相對滞後的做法,積極推進對該地區的援助,以期加大影響并換取非洲國家對其“入常”的支持。

相比之下,我國一貫有不幹涉内政、不提附加政治條件的曆史傳統,這是我們在開展援外工作時的有利條件。但是,美國、日本的對外援助條件仍然可以提供借鑒。這是因為:

首先,對外援助過程中,援助提供方的利益和經濟穩定必須要得到保障,這是任何國家在提供對外援助時都必須考慮的基本原則。中國也不能例外。

其次,對受援國提出經濟上的附加條件,與幹涉内政、附加政治條件有着重要區别。

并且,隻要獲得受援國的共識,符合受援國的利益,甚至為受援國的内部經濟改革提供外部壓力,這種原則、規則也有積極意義。

在對外援助過程中,中國有必要提出明确的原則、條件,同時兼顧這些條件實施的靈活度。

援外項目要發揮比較優勢、可評估、可持續

在具體項目方面,應充分結合自身優勢進行項目設計和開發。充分挖掘我們在農業、城市化、扶貧、衛生、科技等各方面的優勢,重點開發一批示範性、貼近民生的項目。在确保資金和人員到位的前提下,因地制宜援助相關國家,比如以産業商業園區管理建設、沼氣池、太陽能面闆、辦公軟件、淨水設備等貼近民生的形式。這樣一方面可以引導部分産能進行轉移或承接,同時也有利于一些優勢行業進入當地國。

對援助的每一個項目,要科學制定評價指标,按時提交成果報告并進行跟蹤評價,确保項目實施環節公開、透明、可溯。援外效果的評估需要從多個維度來進行考察:

是否促進了我國國家利益的實現,有助于我國的溫和崛起?

是否推動了受援國居民福利水平得到真正的改善?

是否推動了受援國宏觀層面的經濟發展?

這種發展是否是可持續的?

其中,從受援國角度進行的評估,可以對國際公布,或者直接與國際組織合作進行評估,這樣可以對中國相關的工作成果起到宣傳和推廣的作用。

在上述評估當中,可持續性的關鍵在于幫助受援國家進行能力建設。我們既要自己過得好,也要别人過得好。對大多數受援國而言,一味等、靠、要是永遠擺脫不了被邊緣化命運的。隻有幫助受援國從根本上獲得經濟、教育、衛生等各方面的内生動力,才能讓其更好地融入國際大家庭,實現可持續發展。

條件美國在進行對外援助時的政治附加條件非常明顯。尤其是受援國的貿易出口、國内經濟發展計劃必須經美國國際開發署同意,這一條等于變相幹預甚至控制受援國經濟命脈。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