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大數據助力普惠金融

大數據助力普惠金融

時間:2024-10-26 11:27:19

許多消費者和小微企業尚無信貸記錄,從而在無法獲得貸款和無法積累信貸記錄之間惡性循環。

當前,無信用信息是普惠金融發展必須解決的難題。

國内有約9億消費者與傳統銀行有過接觸,但隻有4億人獲得過信貸服務。國内約6千萬小微企業中,僅約12%獲得過傳統金融服務,8%獲得過租賃、保險、P2P等非銀行金融機構的金融服務。因此,仍有80%的小微企業和将近10億的消費者需付出較高代價才能獲得信貸服務——時間長、抵押物不充分、沒有财務信息、成本較高成為普遍問題。

其原因,在于金融機構放貸須以之前的信貸記錄作為授信依據,而大量民衆和企業尚無信貸記錄,從而在無法獲得貸款和無法積累信貸記錄之間惡性循環,直到大數據為該問題的解決提供了便利。

傳統的消費者信用風險評估主要從兩個維度進行:存款能力和還款意願。

傳統金融長期使用信用報告查詢次數、信貸曆史、違約數等信貸直接相關信息作為基礎進行授信。

進入大數據時代,交稅情況、收入情況、社保公積金情況、搬家次數等信息,以及三大通信運營商的通訊數據和支付寶、微信、京東等互聯網終端中所留存的消費者行為數據,均可作為判斷依據,進行信用評估。

互聯網産品的注冊用戶和活躍用戶數量遠超央行征信系統,且相關信息更易獲得。

采集海量數據,從數據中沙裡淘金,可以挖掘出與消費者信用直接相關的信息,比如信用場景、支付信息、賬戶活躍性等,可作為分析數據。通過細節洞悉消費者性格,探查申請人對信用申請的謹慎程度與還款誠意,再與其他成千上萬的信息數據相聯系,便能得出令人難以置信的精确圖景。

但相比于傳統征信數據的強相關性,這些大數據和消費者的信用狀況相關性較弱,因此有效的方式是:開發信用評分,加強弱相關數據的描述能力,面向普惠金融人群進行小額授信,使其有信貸信息的積累,再回歸到傳統的信用評估、信用服務,對以往無法服務的人群建立征信報告,進而實現對整體消費者人群的覆蓋。

本人曾從算法、模型、應用等方面嘗試開發電信數據作為信用評估參考的方式和渠道。國家層面也需要主導和加強金融基礎設施的建設,比如在三大通信運營商的内部建立信用風險服務機構等。

對此,一些互聯網金融公司也在積極探索,比如采取建模的方法,将電信數據、法律數據、求職數據、用戶自主提交的數據以及第三方數據進行整合、挖掘、分析。此外,傳統金融機構還可與互聯網金融機構互聯互通,以服務于日益活躍的互聯網場景。

融資難是全球性的普遍問題,在國外,哈佛大學肯尼迪學院的教授和博士為解決該問題,在無數據的情況下以發放問卷來進行專業心理測量,測試其誠信程度及财務的基本情況,進而對其信用風險進行預測。該模型已運行10餘年,在拉美10餘個國家推廣,從小微企業拓展到普通消費者,服務了上百萬人口,取得了商業成功。

我國如果将心理測試與大數據相結合,或許将産生更好的評估效果,對推動普惠金融大有助益。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