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明确提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任務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複興。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建立了以國有經濟與集體經濟為基礎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改革開放40年來,通過戰略性調整,國有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主導地位更為突出,國有企業成為推進國家現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是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和政治基礎。
國有企業是中國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支撐性力量。中國經濟目前正處于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和發展的戰略目标。國有經濟經過戰略調整,國有企業現主要分布于關系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投資發展的重點是重要前瞻性戰略性産業、生态環境保護、重大科技進步,這些領域和産業構築起建國以來國家工業、農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現代化的基礎。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國有企業在國内依然承擔着許多重大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工程和工業技術裝備重大項目研究建設的任務,突破和掌握了大量關鍵核心技術,制造出一系列高附加值的尖端産品,在載人航天、探月工程、深海探測、高速鐵路、商用飛機、特高壓輸變電、移動通信等領域取得了一批具有世界先進水平、标志性的重大科技創新成果,培育了一批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現代化企業。
國有企業是中國科技創新的領跑者。國有企業特别是中央企業擁有大量創新資源,累積了大批研究型和工匠型人才,基礎性研發制造實力雄厚。改革開放以來,通過政企分開、軍企分開、科研院所企業化轉制等為主要内容的科技體制改革,國有企業科技創新能力不斷提升,成為中國實施創新驅動戰略的領跑者。“十二五”期間,中央企業牽頭或參與了16個國家重大科技專項任務中的15個,取得了一大批創新成果,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改善提供了有力保障。2017年中央企業4隻“協同創新”基金成立,總規模達4300億元,涉及國民經濟的各個重要領域。
國有企業在我國創新驅動戰略中發揮着重要的技術創新溢出效應,通過建立産業鍊,提供技術裝備、人才服務等方式,引導各類創新要素資源在不同産業、地區和行業之間合理流動,帶動了國内相關企業,尤其是上下遊中小微企業共同發展。近年來,國有企業與各類企業合作建設雙創平台1000多個,成立各類創新發展基金200餘隻,擁有國家雙創示範基地20多個,帶動全社會就業超過600萬,促進了大批中小企業創新發展。
新一輪改革進一步增強了國有企業在新時代全面現代化進程中的經濟主導作用。40年來,國有企業從傳統計劃經濟體制附屬物,經過放權讓利、承包制、租賃制、利改稅、股份制試點、現代企業制度、抓大放小、戰略性重組等一系列改革,逐步實現了公有制與市場經濟的有機融合。近幾年以分類改革為重點,分類考核、分類監管全面推進,不同功能分類的國有企業發展定位清晰明确,國有企業的現代産權制度和治理機制與全面現代化發展的要求更為适應。中國全面現代化建設發展經濟的着力點是實體經濟,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國有企業在衆多農産品供銷、制造業産品、現代服務業供給方面,已經形成比較完整的生産體系、管理制度和競争優勢,技術水平和品牌形象在滿足人民群衆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中已經建立起良好口碑。
在新一輪信息技術革命的推動下,國有企業兼收并蓄、埋頭苦幹,始終緻力于創新發展,推動着中國基礎工業、基礎設施供給能力不斷提高。中國的鐵路、公路、水運、電網、通信設備等研究、設計、制造能力已穩居世界一流,為中國展開全面現代化建設鋪設出廣闊便利的設施網絡。
作者為中央黨校經濟學部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