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他們為何放棄北上廣,回三峽移民區創業?

他們為何放棄北上廣,回三峽移民區創業?

時間:2024-10-26 05:55:58

綠水青山依舊在,當地移民脫貧緻富振興鄉村,悠久的文化遺存也得到了充分保護與傳播,這三者在三峽達成了有機的和諧共同體。

“青山飛流下,水映一灣花;竹笛悠悠斜陽遠,魚鷹銜晚霞;日暮鄉關人何往,西陵峽邊有人家……”青年歌手彭媛的一曲《三峽人家》如今不時在西陵峽腹地的商街、渡口與景區上空回響,這是當下三峽人家生活的真實寫照,一曲三峽情道不盡這裡“望得見山、看得見水”綠色生态發展與三峽移民忘不了的鄉愁。

漂泊遠方不如紮根鄉土

與三峽大壩隔江遙望的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區三鬥坪鎮,風光旖旎的山水之間有一座粉牆黛瓦的江邊小樓,周圍繁花錦簇,這是一家得名于納蘭容若的“汝之素年,誰與錦時”的“錦時”客棧,這家隻有9間房的民宿,近年來日日爆滿,客棧的主人是作為三峽移民新生代的文藝女青年高桢。生于斯長于斯又歸于斯的高桢對30年來的三峽變遷有着溫暖深刻的記憶。

宜昌市夷陵區三鬥坪鎮是三峽移民大鎮,有“三峽壩首第一鎮”之稱。上世紀80年代生人的高桢,就出生在三峽大壩壩址所在地的宜昌市夷陵區三鬥坪鎮中堡島。1994年7月1日,三峽工程的第一鍬土就從她的家鄉開挖。20年後,大學讀法律的高桢辭去大城市裡穩定工作,籌資在家鄉建起了第一家民宿。在高桢的帶動下,不少世世代代生活在這個西陵峽畔的江邊小鎮的移民後代們紛紛回到家鄉,搞起了幾十家各具特色的生态民宿。高桢說,這裡左手三峽大壩,右手“三峽人家”,望山看水留得下鄉愁。

“走着走着,突然發現,家鄉也可以圓夢,漂泊遠方不如紮根鄉土。”高桢在“記住我的鄉愁”的演講中這樣深情地說道,“在外工作多年,也曾向往詩和遠方,但不知道從何時起,我更想念家鄉悠長的船笛、想念綠意盎然的山谷、想念從耳畔吹過的江風,看到改革開放幾十年給家鄉帶來的巨大變化,回來建設家鄉一定沒有錯!”

山水巨變帶來發展機遇

湖北宜昌,古稱夷陵,因“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得名,七八千年前中華民族祖先就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她是巴楚文化發祥地,屈原、王昭君的故裡,三國古戰場,千百年來一直是長江邊的一座偏居一隅的碼頭小城,正是改革開放的40年時光讓這顆閃耀千年的三峽遺珠成為僅次于武漢的湖北省第二大城市。

在高桢的記憶中,童年的生活是在并不寬裕的田園生活中度過。這裡原來山高谷深,閉塞落後,是集中連片貧困區。由于山地貧瘠,當地隻能種玉米紅薯土豆等雜糧,偶爾種一點水稻,糧食無法自給,加上地處山區交通不便,當地人隻好把自家種養的土豆、紅薯、豬肉等土特産人背肩扛地坐船順江而下去平原地帶換回來大米、油以及其他生活必需品。

高桢還記得小時候,因為沒有其他能源、做飯取暖都需要柴火,附近山上能砍到的樹基本都砍光了,光秃秃的很難看。“能把肚子吃飽,能夠緻富當上萬元戶,是當地每個人的夢想,但沒有人意識到有環保這個東西。”高桢說。

随着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改革開放的逐步深入,當地的生活開始有了很大的變化。上世紀80年代竣工的萬裡長江第一壩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壩址就在現在的宜昌城區,它的興建極大地完善了當地的基礎設施,拓展了城市空間,公路也通到了江邊小鎮,高桢的父親被鎮上委派出去學車,回來就成了當地第一個會開車的人,母親就職的供銷社裡商品也越來越豐富,“那個時候在我們這兒會開車就像現在會開飛機一樣,可神氣了,家裡的生活也一步步好了起來。”高桢回憶說。

上世紀90年代,當舉世矚目的三峽工程最終在距宜昌市區僅40公裡的三鬥坪啟動,這裡人們的命運也随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三峽工程賦予了宜昌得天獨厚的無形資産,帶來了源源不斷的機遇,工程的興建推動了交通基礎設施的高速發展,三峽機場、高速公路及三峽專用公路紛紛建起,三峽工程總投資高達1800億元,在工程建設期間,巨大的資金流、物資流、信息流、人員流,對當地的城市建設、基礎設施建設、金融業、其他相關産業及消費市場,産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拉動。

“小時候三峽大壩剛剛開挖,從來沒有見過那麼多人匆匆地來又匆匆地走,他們都是三峽水利工程的建設者,我們那時候都叫他們是來建設‘水利坨坨’的人。”高桢回憶說,“那是上世紀90年代初,我們全鎮的人都已經搬遷到了現在的地方。油菜花開的時節,成片成片的油菜花非常美,我就和小夥伴們采來油菜花紮成花環,到路邊去給三峽工程的建設者們。”高桢就是跟三峽工程的修建一起成長起來的,這段記憶早已融入到她的血液當中。

高桢回憶說,以前這個小鎮基本上是為三峽大壩的建設者服務的,後來随着工程逐步完工,建設者逐漸撤出了,遊客卻紛至沓來。

遊人在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區三峽人家風景區的青山碧水中賞景遊玩。綠色生态發展經驗是最好鼓舞

20多年來,當地的三峽環壩旅遊發展集團搞旅遊扶貧開發的成功經驗給了高桢等“歸來者”極大的支持與鼓舞。

早在“三峽人家”景區建設之初,三峽環壩旅遊發展集團董事長邢昊等人就已經意識到,旅遊景區必須與自然環境、當地百姓之間形成一種共融共生的和諧關系。記者采訪了解到,景區所在的三鬥坪鎮石牌村共有7000多名村民,随着三峽工程給傳統生産生活方式帶來的巨大沖擊,普遍面臨着生計問題。從建設之初,邢昊将移民們組織起來參與到景區建設和經營中,将勞務工程優先承包給當地三峽移民,有數十萬人次先後參加到景區建設中,上萬噸過去沒人要不值錢的農副土特産品變為旅客餐桌上的食品和旅遊紀念品。景區建成後繼續扶持村民就業,截至目前,景區直接和間接為當地人創造了3萬多個臨時就業崗位。1997年,景區未開發時當地人均收入僅500多元,如今人均收入已經是開發前的近30倍。

為了實現新農村建設和景區的可持續發展,确保扶貧對象不“返貧”,景區還積極争取國家對旅遊事業發展的政策資金扶持,堅持扶貧與扶智、“輸血”與“造血”相結合,當地的基礎配套建設、文化教育水平較以前也有了大幅提高,旅遊的開發帶動了道路交通設施、農業産業化、農民生産生活條件的極大改善,讓村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為了保護綠水青山,當地農民清潔能源使用率達80%,64%的家庭建有沼氣池,家鄉富裕了,變美了,那些曾經為生活所迫四處打工的移二代、移三代紛紛回鄉工作。”邢昊對《中國報道》記者說,近年來,很多三峽移民們新建或整修了自家房屋,購買了汽車,還通過互聯網接觸到了外面的世界,過上了從前想都不敢想的生活。

這些年,宜昌當地強力破除化工圍江,化工、建材、火電等高耗能、高污染新項目被“堅拒門外”。此前,臨江的一些化工廠、養殖場都已陸續關停,集中排污已經全面鋪開,周圍的山上全部退耕還林,種上了大片的果樹苗木。當地沿江一線都被劃為生态涵養發展區,禁止建設可能破壞生态的項目、強化生态保護,同時加大财政轉移支付、不再考核GDP和工業增加值……一系列舉措有效保護了三峽生态環境,為旅遊事業的大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一江碧水映山秀、白牆青瓦石闆路、小橋流水吊腳樓、溪邊浣洗土家妹……如今,自然山水美若世外桃源,水岸廊道與濱江民居交錯布局,鱗次栉比的峽江仿古建築也已初具規模。

正是在這種情況下,2005年畢業于三峽大學法律專業的高桢在武漢、廣州等大城市工作數年後回家探親時偶然驚喜地發現,“最好的風景原來就在家門口!”滿懷鄉愁的高桢下決心毅然辭職返鄉,用自己的積蓄和父母的資助,在三峽專用公路與三鬥坪鎮集鎮的連接處購買了一套三層樓的建築。精心規劃後,一座古色古香,帶着文藝範兒的“錦時客棧”誕生,成為了三鬥坪鎮首家民宿。

綠水青山正在變成“金山銀山”

受到“三峽人家”景區着意保留兩千多年來巴風楚韻的秀麗的原始風貌及曆史文化遺存的啟發,高桢花了大量的時間收集了當地移民民居中險些被燒掉被扔掉的老家具老物件,裝上缺失的配件細細打磨,從山上采來當地盛産的墨玉石做成各種台面,曆經一年多的精心裝飾,錦時客棧在2014年的10月1日開業。

當時不少鄉親們還很納悶,誰會放着壩區那麼豪華的星級賓館不住,跑到鄉鎮來住客棧?況且還隔着封閉的三峽專用公路,出入頗為麻煩,但高桢始終認為,“那種融入了三峽人家的傳統文化,如家庭般閑适、溫暖的感受,滿足了人們更高的精神追求、這是再豪華的酒店也提供不了的。”

在高桢的客棧開業一周前的2014年9月24日,三峽集團對外宣布,三峽大壩旅遊區當年9月25日起對全球華人實行門票免費。消息傳來,全球華人為之喝彩點贊。三峽大壩迎來免票後首個“十一”黃金周,景區遊客持續爆滿。不久之後,三峽集團宣布三峽專用公路對社會車輛擴大開放,接連的舉措讓三峽旅遊持續升溫。對于高桢來說,這既是巧合也在意料之中,原來這裡旅遊淡季集中在11月至次年3月,如今則再無“淡旺季”之分。

如今,這家隻有9間客房的客棧早已在網上聲名遠揚,評價最多的就是“就像是住在三峽人的家裡一樣溫馨浪漫”,“老闆三峽知識特别淵博,對三峽也特别有感情。”“老闆是最好的導遊,會帶我們去看最美的三峽。”記者采訪中,不時有來自武漢、重慶的遊客來到客棧,他們基本都是回頭客。有客人想吃當地的小吃,高桢會在店中親自下廚和客人一起聚餐,還會介紹秭歸縣城、宜昌城區當地人常去的地道小吃店;有客人詢問附近好玩的地方,她就比劃路線,石牌抗日保衛戰遺址、龍進溪、巴王寨中寨、燈影石、石令牌、黃陵廟、黃牛岩極頂觀光、楊家溪軍事漂流、楊家老屋……附近所有景點她都如數家珍,同時還會介紹一些不為人所知的秘境……

自從錦時客棧名聲大噪,不時有想開民宿的鄉親們,來考察學習,也有不少原本在外工作的三峽移民追随着高桢的步伐,回到家鄉吃上了生态旅遊飯,高桢都毫無保留地向大家介紹經驗,“一個人的夢想能實現并能惠及鄉鄰,真是人生的幸事一樁!”高桢告訴記者,如今她時常晚上漫步街頭,大大小小的客棧沿街而建,蜿蜒綿恒,燈火通明,并各具特色,回想起幼年漆黑一片的山村之夜,千百年沉睡的綠水青山正在變成“金山銀山”,讓她有種油然而生的幸福感。

最近,當地陸續出台激勵政策,鼓勵城市資本下鄉,能人回鄉創業。探索實施土地使用權與房屋所有權“兩證”分離的改革方案。越來越多懷着和高桢同樣夢想、返鄉創業的能人歸來了,舍棄千萬元年收入回鄉創業的三峽奇潭生态觀光園園主劉祖海、放棄外企工作回鄉當電商的程愛華、辭去大型企業中層幹部職位回鄉創業的胡啟斌……一批又一批能人回鄉投資興業,推動了城市資金和人才回流農村,反哺家鄉建設,進一步拓展了創新創業空間,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探索了新路。

讓每個人都深刻感受三峽巨變

37年前,出生在湖北宜昌的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著名書畫家汪國新攜夫人鄭桂蘭背着幼子,耗時10年、30餘次、行程數萬公裡,從長江源頭到入海口沿途采風創作,最終出版發行了10集長篇連環畫《長江三部曲》和158米絹本國畫《長江萬裡風情圖》,表達他們對長江三峽的摯愛……闊别三十多年後,近兩年來汪國新又對三峽進行了數次考察,見證了改革開放40年來新三峽的巨變。

“習近平總書記前不久在宜昌考察時提出的‘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讓我們作為土生土長的三峽人每每想到都心潮澎湃。”汪國新接受《中國報道》記者采訪時說,近年來三峽庫區将生态保護作為重中之重,加快環境修複和治理步伐,立足“綠水青山”打造“金山銀山”展現出了全新的蓬勃生機。

在去年全國兩會上,汪國新等多名全國政協委員聯名發出了關于做好“新三峽”這篇大文章的倡議。去年7月,汪國新等百名藝術家在長江三峽8号遊輪上聯合發表《保護長江、關愛三峽,讓母親河永遠美麗》的綠色宣言倡導書,号召全民“從你做起,從我做起,從每個人做起”,通過實際行動保護母親河長江。

“我曾多少次夢回三峽,這裡既有2000多年來各朝代的曆史文化遺存,同時還有三峽大壩、高峽出平湖的新景觀,奉節的白帝城離我們更近了,三峽夔門也更加壯美。如今,舉世矚目的新三峽綠色生态圈已然形成,作為長江上遊的生态屏障,三峽庫區一江碧水、兩岸青山的生态保護做得越來越好,新長江移民文化及新三峽旅遊産業帶動精準扶貧、兩岸原來貧窮的村落變成了三峽特色小鎮……”汪國新說,可以說中國沒有任何一處景觀像三峽這樣備受全世界關注,三峽必将成為世界了解中國新時代的一大“窗口”。

6月中旬,美輪美奂的《歌遊中國》三峽篇“峽江風情畫”系列主題活動在“三峽人家”景區舉行,和壯麗的山水畫卷融合在一起,并在全球直播中赢得了來自全世界觀衆的掌聲。負責策劃這一活動的央視前著名導演衛青在接受《中國報道》記者采訪時說,綠水青山依舊在,當地移民脫貧緻富振興鄉村,悠久的文化遺存也得到了充分保護與傳播,這三者在三峽達成有機的和諧共同體。三峽文旅融合的未來是将靜态的山水資源與動态的曆史人文深度、有機融合,使兩者相互結合、相互映襯、相得益彰。

在現場感受這一盛況的高桢和她的小夥伴們也有了新的靈感和打算,“我們會把40年來史詩般變遷的每一個細節都融入到我們下一步的民宿建設中去,讓每一位來到這裡的中外遊客都能強烈地感受到三峽的巨變給人們帶來的幸福與希望,我們會繼續撸起袖子加油幹!”

責任編輯:王哲

在長江西陵峽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區樂天溪鎮王家坪段的“三峽人家”風景區内,遊客參與體驗土家迎親婚俗。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