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人類命運共同體引領全球治理變革

人類命運共同體引領全球治理變革

時間:2024-10-26 05:47:26

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中國模式”和“中國倡議”,将在多種模式的競争中體現出強大的競争力和長久的生命力,并将演化出各國各地相互響應、相互促進的全球化實踐。

2015年4月24日,在印度尼西亞參加亞非領導人會議的各國領導人來到萬隆,紀念萬隆會議召開60周年。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同來自亞洲、非洲和其他地區的國家領導人沿着亞非大街步行前往萬隆會議舊址——獨立大廈。這是習近平主席和夫人彭麗媛同印度尼西亞總統佐科夫婦等走在隊伍前列,一邊走一邊向道路兩旁的人群揮手緻意。“這個世界,各國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類生活在同一個地球村裡,生活在曆史和現實交彙的同一個時空裡,越來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2013年3月,習近平主席在莫斯科國際關系學院的演講上,将2012年11月寫入中國共産黨十八大報告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做了明确闡釋。

5年來,習近平在衆多國際國内場合闡述、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持續為全球經濟發展注入動力,不斷為世界形勢向好發展增加砝碼。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新時代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總目标。從國内到周邊地區,從周邊地區擴大到亞太,再從亞太跨越重洋走向世界,人類命運共同體已經成為中國依據世界潮流和中國自身發展所提出的、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的新思想,是解決目前種種複雜國際問題的一把“金鑰匙”。

核心理念

曆史上,從古希臘的柏拉圖、亞裡士多德,到近代德國的康德、黑格爾和費爾巴哈乃至馬克思恩格斯以及東方的哲學家,都曾經從不同角度論述過人類社會的“共同體”問題。世界進入近現代發展階段之後,“共同體”概念得到更加廣泛的使用,歐盟的前身就是上世紀70年代成立的“歐洲共同體”。冷戰結束之後,多位國家領導人也曾經在不同場合提出過亞太地區共同體構想,但這些共同體建設的倡議并沒有得到成功。

其根本的原因就在于,除了美國的主導地位和霸權優勢不願意受到“共同體”削弱之外,各國在政治制度、意識形态、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以及文化宗教等領域内的巨大多樣性,都是共同體建設難以逾越的羁絆。

從“天下大同”“兼收并蓄”“和而不同”“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到“天下為公”“環球同此涼熱”,中華民族“親仁善鄰”“講信修睦”“和衷共濟”“患難與共”的美好理念從古至今一以貫之。

南京大學國際關系研究院院長朱峰在接受《中國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習近平主席所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超越了以往的“共同體”的概念,其在認識論上克服了要求各國具有同質性才能成功的局限性,在方法論上超越了國際系統中權力競争必然激化國家間利益沖突、穩定隻能來自于“力量均勢”或者“霸權穩定”的理論約束,将各國隻有合作才能共赢的現實與21世紀人類共同命運的哲學思考發展為外交政策的偉大創新。這正是習近平主席科學判斷世界大勢提出的“中國方案”。

“中國的時代精神是和平的發展、包容式的發展,這是新的時代精神。強大起來的中國要走的是和平發展和合作共赢之路,而絕不會走殖民主義或新殖民主義的路,中國不會從昔日的受害者變成加害者,中國的發展帶給世界的将是機遇而不是威脅。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内涵可以概括為‘講信修睦(政治上)、合作共赢(經濟上)、守望相助(安全上)、心心相印(文化上)、開放包容(對外關系上)’。”朱峰說。

中國與全球化智庫理事長王輝耀表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反對零和博弈,倡導兼濟天下,對不同文化、不同信念發自内心的尊重和包容,更能讓現代共同體的價值觀和信念行穩緻遠。中國倡導的“一帶一路”方案的精神内核,源自古代“絲綢之路”代表的“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赢”精神,反對武力擴張,包容各種民族、宗教與文化,充分利用互聯互通和交流互鑒推動知識和觀念的創新,推動了中國和絲綢之路沿線各國各地的共同繁榮。這一全球化的寶貴傳統應該被研究、傳承和發揚,形成新時代的包容普惠的全球化理念,為陷入困境的全球化議程注入新的活力。

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研究員王玉主表示,人類命運共同體涵蓋了各國在政治、經濟、社會、安全、文化等領域中過往曆史的共同經曆和未來發展的共同追求。中國與東盟的合作就是一個典型範例,中國與東盟國家交往源遠流長,是世界上國家之間相互交往最早、合作曆史最長的地區之一。最近10餘年來,中國—東盟關系保持良好勢頭,在經濟、政治、社會、安全以及地區和國際事務中的合作持續推進,中國—東盟區域命運共同體已初步成型。

引領全球治理變革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們不能因現實複雜而放棄夢想,不能因理想遙遠而放棄追求。沒有哪個國家能夠獨自應對人類面臨的各種挑戰,也沒有哪個國家能夠退回到自我封閉的孤島。”當今世界,人類面臨許多共同挑戰,單邊主義、貿易保護主義、逆全球化思潮甚嚣塵上,但已經是“地球村”的世界,決定了各國利益交融、命運與共、合作共赢更是大勢所趨。沒有哪個國家能夠單槍匹馬解決一切國際問題,單邊主義、保護主義等逆曆史潮流的傾向隻會帶來更嚴重的問題。單邊主義、零和博弈的全球擴張即使能得利于一時,終究不能抵抗曆史興衰的“周期律”。

《人民日報》評論指出,中國參與全球治理的種種實踐,都體現了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共商共建共享理念回答了“誰來治理”“如何治理”“為誰治理”的問題,目标都指向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王輝耀表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中國方案”“中國智慧”和“中國選擇”發揮全球性價值的新舞台。全球化的模式創新不是空談與零和博弈能夠解決的,在于各國人民同心協力地實幹探索。這種實幹是以“做好自己的事”為基礎,為解決結構性的不平等問題集聚資源、注入動力,同時主動、認真履行國際責任,在全球範圍内追求共赢、公正、普惠。隻有鼓勵各國的獨立發展與探索,才能充分調動各種資源與積極性為全球化新模式提供動力,解決全球化舊思路中的結構性不平等問題,才能為全球化開拓持續發展的路徑。

“‘中國方案’向‘全球方案’轉換的過程,就是中國實踐為全球治理實踐貢獻的過程。”王輝耀說,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中國模式”和“中國倡議”,将在多種模式的競争中體現出強大的競争力和長久的生命力,并将演化出各國各地相互響應、相互促進的全球化實踐,最終打造出中國人民與世界各國人民攜手維護世界和平、共同追求繁榮發展的和諧世界新局面。

五年曆程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這個世界,各國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類生活在同一個地球村裡,生活在曆史和現實交彙的同一個時空裡,越來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

2013.3習近平任黨和國家最高領導人後首次出訪,在莫斯科國際關系學院發表演講時指出,當今人類社會“越來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這是他第一次在國際場合闡述“命運共同體”理念。從此,“命運共同體”便作為關鍵詞貫穿在習近平的外交活動之中。在博鳌,從2013年年會開始至今,從“樹立命運共同體意識”到“邁向命運共同體”,習近平以高遠的視角審視亞洲和世界、中國和世界,提倡通過邁向“亞洲命運共同體”,推動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

2015.9在聯合國成立70周年系列峰會上,習近平首次在聯合國總部全面闡述以合作共赢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的理念,系統地提出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具體途徑,為國際關系的發展提供新理念,開辟新願景,引發世界高度關注。

2016.7.1在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習近平提出,中國“願擴大同各國的利益交彙點,推動構建以合作共赢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推動形成人類命運共同體和利益共同體”。

2017.1.18習近平主席在聯合國日内瓦總部進一步發表了題為《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主旨演講,深刻、全面、系統闡述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強調建設一個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黨的十九大報告進一步指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要相互尊重、平等協商,堅決摒棄冷戰思維和強權政治,走對話而不對抗、結伴而不結盟的國與國交往新路。在2017年12月召開的中國共産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世界各國人民應該秉持“天下一家”理念,彼此理解、求同存異,共同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而努力。

2018

3月,“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被正式寫入中國憲法。

6月9日,在青島舉行的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元首理事會第十八次會議上,習近平再度就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發聲:“我們要堅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不斷改革完善全球治理體系,推動各國攜手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

6月22日至23日,在中央外事工作會議上,習近平提出,“要高舉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旗幟,推動全球治理體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

責任編輯:王哲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