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陳立發:與同仁堂一起成長

陳立發:與同仁堂一起成長

時間:2024-10-26 03:49:15

陳立發和他的公司以“弘揚中醫藥文化,促進民族健康服務”為使命,緻力于推廣中醫藥文化,在當地創下了良好的口碑。

文|本刊記者張洪

陳立發是把中國老字号—同仁堂引進新加坡的第一人。作為新加坡科藝有限公司的創辦人,陳立發和他的公司以“弘揚中醫藥文化,促進民族健康服務”為使命,緻力于推廣中醫藥文化,在當地創下了良好的口碑。

創業科藝,涉足中醫藥

新加坡七成以上是華人,中醫藥在新加坡曆史悠久,醫院多設有針灸科。在新加坡的唐人街—牛車水,很多喜歡中醫藥的華人與這裡的同仁堂結下了不解之緣。

把中國老字号同仁堂引進新加坡,使陳立發弘揚中醫藥文化有了一個實實在在的“抓手”。

陳立發的父母是廣東汕頭人,因為謀生來到新加坡。陳立發在當地出生,當時新加坡缺醫少藥,中草藥用得最多。他從小生活在農村,經常爬樹采紅毛丹和番石榴,不下心摔傷,家人就用中草藥洗幹淨後攪制上敷。被狗咬傷後,老中醫也會用草藥和着冷飯塗在傷口上。“這是當年最普遍的治療方法,有點像昔日國内的赤腳醫生,很靈驗的。”談起當年,陳立發滿面笑意。

陳立發發現,中醫對一些疑難病症,特别是皮膚病有着顯著的療效,盡管有人傷口潰爛得厲害,吃抗生素也不見效,但是老中醫卻可以妙手回春。那個年代漫山遍野都是草藥,尤其是在農村,藥到病除并不是什麼新鮮事。令陳立發遺憾的是,當年适合中草藥生長的環境已經不複存在了。

離開學校步入社會後,陳立發和幾個同學商量,既然大家都找不到工作,何不組織起來一起創業?于是一個以經營針灸器材、拔火罐等中醫藥器械的小公司應運而生,這是科藝公司的雛形。

20世紀80年代中期,陳立發跟中國有了直接的聯系,銷售鍊條不再通過中介,成本下降了很多。如今,科藝公司有60多位員工,加上同仁堂的100多位員工,已經成為新加坡遠近聞名的中醫藥公司,效益名列新加坡前三名。

成功就是要落地生根

新加坡擁有多元文化共融的社會氛圍,從本土的娘惹文化、馬來文化到英國殖民文化和印度文化,以及中東伊斯蘭文化和華人文化,使新加坡成為多元文化彙聚之地,吸引了世界知名公司的目光,2003年,這裡成為北京同仁堂立足東南亞的窗口。

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陳立發前往中國參加廣州交易會,第一次與同仁堂建立了聯系。同仁堂生産的大活絡丹引發了陳立發的興趣。大活絡丹在中國古老的中醫文明史上,一直是“攻補兼施,主治廣泛,療效卓著”的良藥,有極高的知名度,也是北京同仁堂勵志發展海外市場,讓中醫藥文明“走出去”戰略中藥推廣中最為重視的一味藥。

這味藥的處方含有黃連,黃連的主要成分是小檗堿(即黃連素)。新加坡國立大學一位教授研究發現,小檗堿會增加新生兒罹患黃疸病的可能性。從1978年開始,新加坡宣布禁止使用黃連。這給中成藥經營者造成了很大的困境。直到2016年,新加坡對于黃連的使用才終于解禁。

因為當年禁用黃連,進口大活絡丹便成了難題。“新加坡不但禁用黃連,而且視它如同毒品,隻要抽查時驗出黃連就會面臨法律制裁。”陳立發說。

大活絡丹含有52種主要成分,唯一的可能性是用其他藥物代替其中的黃連。對此建議,同仁堂一口回絕。理由是如果把黃連去掉,大活絡丹便不複存在。為此,前前後後,雙方協商了3年,最後達成的共識是,新加坡在進口大活絡丹的處方上注明為“修改方”,易名為“北京大活絡丹”,黃連用黃芩來代替。

“中醫分為上焦、中焦、下焦(上焦是心肺,中焦是脾胃,下焦是肝腎),中藥中有三個黃:黃連、黃芩、黃白。黃芩用在上焦,黃白用在下焦。如果去除黃連,用黃芩代替并不會影響療效。”陳立發說。

改方後的大活絡丹順利進入了新加坡市場。當時恰逢國内企業立意要“走出去”,同仁堂也在尋找适當的合作夥伴。此方修改後,成分微調,藥效不變,推出之後,受到當地用戶的廣泛好評,口碑一下就建立了起來。

誠信經營,回饋社會

新加坡擁有500多萬外來人口,對本地的就業是一個嚴峻考驗。對于來自國外的醫生,新加坡有自己的保護措施。規定要有3個新加坡的中醫師才能聘請一位中國醫生,而且必須是中國國内5所指定的中醫藥大學畢業,行醫8年,副主任醫師以上。陳立發堅持,“水平高、臨床經驗豐富的國内醫師還是要引進來,帶動新加坡當地的年輕醫師。”作為同仁堂的合作夥伴,他想方設法不斷争取,為中國醫師引進創造了條件。

2003年,陳立發與同仁堂在香港簽署合作備忘錄,成立北京同仁堂新加坡(科藝)有限公司。雙方共同出資80萬新元(約合54.4萬美元)成立合資公司。2004年3月,北京同仁堂首次走進獅城最繁華的牛車水。新加坡同仁堂是繼泰國、馬來西亞、印尼之後的東南亞第四家。現在,這個面積200多平方米的店鋪已成為北京同仁堂在新加坡的旗艦店。随後,同仁堂在新加坡又建立起多家門市。

同仁堂的一貫作風是以醫代藥,醫生坐診,看病的同時介紹同仁堂的産品。“誠信經營,回饋社會”是新加坡北京同仁堂堅守的理念。2007年口碑在外的北京同仁堂醫師團隊受邀參加楊厝港聯絡所的一次義診活動,為當地民衆義診,讓民衆受惠中醫療服務。此次義診,新加坡總理李顯龍親自到場,為中醫藥打氣。

陳立發與北京同仁堂外派醫師一直努力結合當地情況與北京同仁堂品牌文化的特點,選擇以文化傳播方式,帶動北京同仁堂品牌的發展。同仁堂在新加坡的穩步發展,讓陳立發有了很大的“獲得感”。2006年6月,北京同仁堂在亞曆山大醫院設立中醫療保健中心,成為走進當地主流醫院的第一家中醫診所,這也是北京同仁堂第一次在海外的西醫醫院開設診所。在亞曆山大醫院,同仁堂還設有自己的“中草藥園”,種有100多種藥材,供人參觀。

随後,北京同仁堂又開始走進新加坡的心理衛生學院,除了提供心理健康治療外,其醫療服務還包括内科、婦科、兒科、針灸、骨傷推拿及運動創傷等。2008年7月,北京同仁堂又與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孔子學院簽訂合作備忘錄,寄望于中醫中藥文化與中華語言文化攜手共進。

在同仁堂的海外公司中,新加坡的同仁堂一直成績驕人。求診者除當地人外,也有不少來自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日本及韓國等國。

為了讓普羅大衆更好地認識這個品牌,這裡隔三差五就會舉辦保健講座,每年還要借助節慶活動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同時每個月坐診同仁堂的醫師都會到社區義診。

向民衆介紹同仁堂的時候,陳立發通常會說,“同仁堂的曆史比美國的建國時間還長。”在這些活動中,民衆對自己的健康有了一定的認識,“同時也把這塊300多年曆史的招牌擦亮了。”

金字招牌的海外效益

陳立發酷愛中醫。他認為中藥的副作用相對較低,給人以安全感。感冒病症西醫一般都會用抗生素、撲爾敏,患者服藥後昏昏沉沉。而銀翹等中成藥就沒有這些問題。他笑稱,若是生病,他99%都會去看中醫。

好的醫藥品牌需要口碑。陳立發的經驗是,一定要有高端人才來坐鎮,能夠治好病人,至少在疑難雜症中有讓人心服口服的痊愈案例,口碑才能打響。

70多歲老中醫劉燕鈞畢業于北京中醫藥大學,長期在新加坡的同仁堂工作。當年,一位被醫院判定不能救治的病人來到這裡,劉醫生用中醫療法,讓病人服用安宮牛黃丸等藥物。一周後,奇迹發生了,病人蘇醒過來。原本對中醫不屑一顧的病人親屬對劉醫生心服口服。後來,很多當地人都來找劉醫生診病,一時傳為佳話。

目前科藝公司與山東中醫藥大學正在進行項目合作,引進中國醫生來新加坡進行小兒推拿的課程培訓,當地醫生受益良多,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迄今為止,同仁堂已經在40多個國家開設了100多家藥店,出口經營的品種已達680多種,商标在海外70個國家和地區進行了注冊。

北京同仁堂在新加坡已經擁有5家門店,其中兩家開業于醫院中,是北京同仁堂與新加坡政府及私人醫療機構的合作成果。

“同仁堂是一個金字招牌,能夠跟它合作,我們感覺十分榮幸。”陳立發說,“中醫中藥走出海外,我們能夠在中間扮演一個角色,确實非常光榮、難得。”

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左一)訪問社區,陳立發(右)向李總理介紹同仁堂的發展曆史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