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牦牛“來到”北京

牦牛“來到”北京

時間:2024-10-26 02:46:29

“牦牛走進北京—高原牦牛文化展”還原藏牧民生活場景

“牦牛老頭”吳雨初館長前不久,生長于青藏高原的牦牛朋友不遠千裡“走進”首都博物館,獨特的牦牛文化與極具民族風情的展覽,又一次在北京點燃了“西藏熱潮”。

牦牛馱着西藏曆史

西藏文化是中華燦爛文明的瑰寶,它的誕生與藏族人民的生活息息相關,也與牦牛有着密不可分的關系,藏族有句諺語:凡是有藏族的地方就有牦牛。

牦牛成就了藏族人民的衣、食、住、行、運、燒、耕,涉及青藏高原的政、教、商、戰、娛、醫、用,并且深刻地影響了藏族人民的精神性格,甚至在人與牦牛幾千年來的相伴相随中,牦牛早已不是一種物質現象、生産生活方式,而是成為一種牦牛文化深入人心。

2016年12月15日,由首都博物館、西藏牦牛博物館主辦,自然博物館等多家在京博物館協辦的,為期3個月的“牦牛走進北京—高原牦牛文化展”,以“探秘牦牛”、“相伴牦牛”、“靈美牦牛”和“風尚牦牛”四個部分,通過500多件展品展示了牦牛在構建青藏高原傳統的生産方式、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中,成就高原牧人的衣食住行。金絲野牦牛頭、牦牛标本、火鐮、牦牛皮質天珠、牦牛帳篷等等,都一一亮相首都博物館。

這些展品,都是從西藏牦牛博物館中精挑細選的“寶貝”。同時,作為西藏牦牛博物館的捐贈人和牧民代表,日諾、曲紮和才崩接受邀請,平生第一次坐上飛機,從西藏的羌塘、山南與那曲三個不同地方來到北京。他們不僅在開幕式上與前來參觀展覽的觀衆見面,更是在展館内的牦牛帳篷中為大家展現牧民的生活、分享牦牛的故事,用藏族牧民獨有的感受與思考,告訴觀衆牦牛承載的西藏曆史,就像日諾樸實的一句話:“牧民離不開牦牛,牦牛是不能沒有的動物。”

西藏離不開牦牛,因為它馱着西藏的曆史。

“牦牛老頭”吳雨初

在展館内,人們經常能看見一個忙碌的身影,有時檢查展品,有時與觀衆攀談,年過花甲卻仍舊幹勁兒十足的像個小夥子,他就是這次展覽的主策劃,也是西藏牦牛博物館的館長吳雨初。不過,他更願意用“亞格博”自稱,這是藏族朋友們送給他的名字,意思是“牦牛老頭”,可見他對牦牛“愛得深沉”。于2014年5月18日在西藏拉薩開館試運營的西藏牦牛博物館,肩負着保存牦牛文化物證、傳播牦牛文化知識、探讨牦牛與人類發展相互依存關系的任務,也是北京市重點援藏項目之一。西藏牦牛博物館相關工作人員介紹,本次展覽以“牦牛走進北京”為題,也意在向北京人民進行一次援藏成果彙報。

而吳雨初,就是最先提出要創建牦牛博物館的人。這個“牦牛老頭”1976年大學畢業進藏,1992年回到北京,10多年的藏區生活,讓西藏成了深深烙印在靈魂深處的牽挂。而他與牦牛的緣分,更是曆經生死的“救命之恩”。

那是吳雨初進藏第二年,他運送着抗災物資的50多個人、20多輛車在從那曲地區回嘉黎縣的路上遭遇暴雪被困5天4夜,縣裡得知消息後家家戶戶連夜烙餅子,然而車送不進,馬也走不了,最後是牦牛在雪地裡蹚出一條路。因此,吳館長滿懷深情地說,是牦牛救了大家的命。

正是有了這份深厚的情感,在2011年,吳館長毅然辭去時任北京出版集團的黨委書記兼董事長職務,以援藏幹部身份返回西藏,為牦牛建“宮殿”的亞格博成了他最大的目标。這時離他退休,不過還有3年時間,可是這個“牦牛老頭”顯然已不想等待那麼久了。

重回闊别20年的西藏,吳雨初用了4年時間,終于促成了面積8088平方米、總投資1.3億元的牦牛博物館的建成。“牦牛博物館不單純是動物博物館,而是一座以牦牛為載體的藏文化博物館。”吳館長說,他希望把牦牛博物館打造成讓世界了解西藏的平台和窗口。

牦牛文化,在時間的演變中形成了極具特色的高原藝術“牦牛文化”魅力初現

“說起牦牛文化,其實在藏民族中源遠流長,隻是将這個詞提出來的是吳老師。”次仁多吉是西藏牦牛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因為西藏牦牛博物館人員有限,隻能大家輪流來到北京展館幫忙。

“我很早就關注了吳老師的微博,看到他說要建立一座牦牛博物館,而且博物館缺人手,因為對這方面感興趣,我就打算去試試。”次仁多吉原本是一位數學老師,因為與西藏牦牛博物館的“相識”,毅然放棄了原來相對穩定的工作,投身到了一座初具雛形的博物館。

不僅是次仁多吉,在西藏牦牛博物館的13名工作人員,個個身兼數職,講解、管理、研究、清點保護藏品與學習一把抓,他們的熱情與幹勁兒,皆源于對牦牛的熱愛。

也正因如此,在很多參觀者問及這座牦牛博物館的2000多件藏品中哪一件是鎮館之寶時,吳館長堅定地說:“博物館不是古董店,不存在鎮館之寶。在反映牦牛與藏人關系的意義上,所有的藏品都具有同樣的價值。如果一定要說,那麼我認為就是那些牦牛糞,因為藏民的生活離不開它。”

這是牦牛文化的獨特魅力,而這種魅力正在通過這座年輕的牦牛博物館傳遞出來。截至目前,西藏牦牛博物館在開館不到3年的時間裡,已經接待了15萬參觀者,雖然與其他大型博物館相比數字并不突出,但從博物館的地理位置與特殊定位來看,已經是非常喜人的成績。據吳雨初介紹,來博物館參觀的不僅有慕名而來的藏族朋友們,更有來自全國各地的遊客以及外國遊客,藏族牧民朋友們在這裡找到歸屬感,而遊客們則通過博物館了解到了牦牛的曆史和西藏的曆史。

牦牛文化,在時間的演變中形成了極具特色的高原藝術。在傳統藝術中,石刻作品對牦牛形象進行了一定的創造;在現代藝術中,大量雕塑、鑄造工藝品也包含相關題材。此次在首都博物館的展覽中,西藏牦牛博物館就既展出了生動靈活地描繪出牦牛在潛心聆聽佛祖說法場景的古格王國壁畫、出土于若爾羌地區漢代時期金質野牦牛及散片等極具文化與考古價值的館藏,也展出了藏族當代畫家昂桑先生《藏人》等一系列新時代藝術家們創作的牦牛作品,讓參觀者目不暇接。

如今,牦牛文化的魅力随着它“進京”的腳步悄然而至。據首都博物館統計,自從2016年12月15日開展至2016年12月25日的10天時間,“牦牛走進北京”展區已接待3萬名參觀者。同時因為正值寒假,許多小朋友在家長的陪同下,來到這裡領略了一次西藏風情。

家住北京的李凡在看到這次展覽信息後,全家出動帶着10歲的女兒來到首都博物館,各色展品與複原的牧民生活場景讓小女孩目不暇接,她與媽媽約定一定要去西藏,看看真正的牦牛。而年僅4歲的柳君奕小朋友,參觀之後在留言薄上寫下了“牛牛”兩個字。

正如吳館長所願,牦牛文化成為人們了解西藏的平台與窗口。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