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台灣民衆心态與社會現象的新變化

台灣民衆心态與社會現象的新變化

時間:2024-10-26 01:47:44

過去多年來,不論藍綠誰執政,台灣民衆對大陸的好感度均不高。原因很多,包括曆史的、政治的、價值觀的等等。然而,如今蔡英文上台兩年後,台灣民衆對大陸的觀感出現翻轉,好感度首次超過反感度。

民進黨重新上台執政後,并沒有給台灣與兩岸關系發展帶來新氣象、正能量,反而因路線錯誤、專權蠻幹、施政混亂,造成新的政治對立、社會困擾與兩岸僵局。在這一時空背景下,台灣民衆心态與社會輿情出現一些新情況、新現象、新變化,值得關注與觀察,更需審慎看待與評估:這是一種暫時的社會現象,還是一種長期性的發展趨勢?未來會産生怎樣的社會政治影響?不必急于或輕意下定論,而是要持續觀察與研判。

國家認同新變化與政治結構性困局

民進黨執政後,島内民衆國家認同或統獨觀發生積極、正向變化,呈現明顯的“統升獨降”态勢。馬英九執政時期,島内國家認同出現與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大勢相反的發展态勢,認同中國人與兩岸統一的比例均明顯下降,認同“台獨”的比例顯著上升,而且“台獨”聲浪在2014年“太陽花學運”時期達到高峰。這是許多專家或觀察家不曾想到也難以理解的現象與結果。

物及必反。“台獨”政黨民進黨得勢及重新上台執政後,島内民意并沒有向着民進黨主導與期待的向“台獨”方向發展,而是出現明顯的翻轉:“獨降統升”,這是蔡英文與民進黨事先沒有想到的結果。藍、綠與中立機構的民調結果均顯示,“太陽花學運”之後,島内國家認同出現明顯的“統升獨降”态勢,民進黨上台執政後這一趨勢更為顯著,并一直延續至今。

不過也要清醒地認識到,目前台灣島内出現的“統升獨降”民意變化與“綠色困局”,并不意味着島内政治結構發生轉折性的變化。一方面,島内認同或支持統一的比例還遠低于“台灣人”認同或支持“台獨”的比例,特别是74.5%的民衆認為“台灣現況是主權獨立的國家”,島内統獨觀念或國家認同還沒有發生質的變化。可以說,經過20多年“去中國化”與“台灣國家建構”,台灣社會基本上完成了“台灣國家化的心理建構”與“台灣國家認知建構”。況且,認同統一的比例上升并不意味着統一機會的出現,島内社會政治現實與兩岸關系現狀距離和平統一還有很遠的距離。

另一方面,蔡英文執政後,治理能力嚴重不足,政策改革粗糙,争議巨大,民怨四起,支持率大幅下降,但民進黨掌握了龐大的政經資源,開始全方位“政策買票”,加上善于選舉,因此盡管執政政績不佳,選舉大環境不利,但民進黨依然是最有實力的政黨,依然推動“去中國化”的“台獨”分裂政策,持續打壓統一或“反獨”力量,國民黨無法遏阻,更無法戰勝民進黨,目前還沒有其他力量能夠取代民進黨。在年底“九合一”選舉中,民進黨的總體勝率仍高于國民黨。

大陸觀出現正向變化

過去多年來,不論藍綠誰執政,台灣民衆對大陸的好感度均不高。原因很多,包括曆史的、政治的、價值的等等。然而,如今蔡英文上台兩年後,台灣民衆對大陸的觀感出現翻轉,好感度首次超過反感度。依2018年6月中旬“台灣民意基金會”公布的民調結果,台灣民衆對大陸的好感度增加了4.4個百分點,上升到48%;反感度降為44%,降了3.5個百分點。這是一個好的現象,台灣民衆開始更理性、客觀地看待大陸,認識大陸,有利兩岸關系的改善。

與此同時,台灣民衆也不再排斥兩岸在一個中國原則下進行協調談判。8月1日,台灣“美麗島電子報”公布民調顯示,46.3%的民衆贊成在“兩岸同屬一個中國”情況下與大陸談判,不贊成者為36.7%。可以說,島内政經困局與大陸社會經濟發展,是島内民意變化的重要原因,這是一種積極的、正向變化态勢,值得肯定與關注。

不過,我們仍需要冷靜看待這一變化。島内民衆對大陸的戒心、不佳觀感等還沒有從根本上改變。島内主流媒體對大陸的負面、不友善報道與立場依然盛行,甚至仍居于主導地位。

可以說,兩岸交流往來近40年,大陸出台了大量“惠台友善”政策,但台灣民衆仍長期負面看待大陸,即使日前好感度首次超越反感度,但兩者相差僅4個百分點。若要島内民意出現重大結構性改變,正面積極認識與看待大陸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馬英九人氣顯著回升

陷入綠營司法糾纏難以脫身的馬英九,卻在島内人氣走紅,越來越多的台灣民衆開始懷念馬英九。

馬英九上台執政時,民進黨就确立了“打馬戰略”與“毀馬計劃”,很快給馬英九貼上“無能”标簽,不僅在内部改革與施政問題上處處刁難,全力阻撓,讓馬英九無法順利執政改革,而且将馬英九緻力于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積極簽署兩岸協議、為台灣民衆謀利益的舉措污蔑為“傾中賣台”,并最終在民進黨的操縱下發生了以“反中”為核心的“太陽花學運”,讓馬英九執政陷入更大困局,兩岸關系形勢急轉直下,兩年後國民黨在大選中敗北,将蔡英文與民進黨送上執政之路,馬英九黯然下台。然而,蔡英文執政僅兩年後,許多民衆才發現,選錯了人。不少人對選擇蔡英文深感後悔,開始懷念起馬英九,才認識到兩岸關系和平穩定與兩岸交流合作對台灣的重要性,認識到“九二共識”四個字的重要性,才想起馬英九曾講的“我不是賣台,我是為台灣農民賣水果”的真情。

然而,綠營勢力認為是馬英九将陳水扁關進監獄,因此也要将馬英九送進大牢。于是綠營人士針對馬英九的法律訴訟案不斷上演,讓馬英九面臨更大的司法考驗與可能的牢獄風險。

盡管馬英九繼續被綠營追打,一個接着一個官司,但并沒有影響當下馬英九的高人氣與在民衆心中的聲望。如今馬英九所到之處,受到民衆熱烈歡迎。今年春節期間,馬英九揮筆寫的“海宇熙春金雞去,乾坤生意駿犬來”春聯,大受歡迎,10萬份一天售完,追加到25萬份也供不應求,而蔡英文找人寫的春聯卻少有人問津,足見馬英九的人氣之高。現在馬英九還成為國民黨候選人的最紅助選員。相比之下,蔡英文辦公室前卻是高高圍起的鐵絲網與“拒馬”,所到之處,抗議随行,蔡英文是另番滋味在心頭。隻是不知,台灣民衆會不會就此覺醒,在即将來臨的選舉中做出正确的選擇?

2018年7月27日,“财團法人馬英九文教基金會”在台北舉辦成立茶會,台灣當局前領導人馬英九擔任基金會董事長,圖為馬英九在茶會上緻辭“無色力量”興起,似難挑動藍綠二元結構

新世紀以來,台灣不斷有第三勢力的出現與讨論,也不斷有所謂第三勢力前赴後繼的努力,試圖打破藍綠二元政治格局,成為台灣政壇舉足輕重的政治力量,但均以失敗告終。今日島内再次出現所謂旨在超越藍綠的“無色力量”的讨論。

一方面,島内民衆對藍綠二元政治結構與藍綠政權輪轉日益反感與厭惡,試圖超越藍綠的社會力量或“無色力量”重新聚集,“左翼非獨”中間力量在發展。2014年的“太陽花學運”,可以說讓綠色新興社會政治勢力達到巅峰,短短數年間出現一批新的綠色政治團體與政黨,“島國前進”、時代力量黨、社會民主黨、“左獨”等。此後,除由于民進黨“禮讓”讓時代力量黨迅速崛起外,其他綠色“新獨”力量開始衰退。相反,“反獨”或主張統一的政黨或團體紛紛出現,除“台灣人民共産黨”與“民生黨”等之外,2018年5月5日,“台灣左翼聯盟”政黨宣告成立。該黨強調将推動左派的社會主義政治理念,團結勞工、農民、學生、原住民及其他弱勢,共同挑戰台灣資本主義體制。他們率先發動的抗議活動是美台國防産業論壇及美國AIT在新北新館的落成。

另一方面,政黨認同度不高,國民黨與民進黨的認同度或支持度均在25%上下。台灣民意基金會于7月15日公布的民調顯示,25.2%的民衆傾向認同民進黨,20.7%的民衆傾向認同國民黨,而49.6%的人則自認為是“中間或獨立選民”,超過國民兩黨認同度的45.9%,以及有57%的人覺得台灣需要強大的第三勢力。特别是中天電視新聞台連續數月以主打“無色力量”議題:民進黨黨員人數占選民人數的比例隻有1.3%,國民黨黨員人數占選民人數的比例的4.7%,其餘94%的選民非屬國民黨與民進黨。

然而,台灣政治問題的核心,台灣政治定位或兩岸關系政治定位問題,不是左翼與右翼之争,不是階級之争。第三勢力或“無色力量”或“左翼聯盟”,如果回避這個最基本的問題,回避統獨與兩岸政治定位,強調階級或左右路線之争,就脫離了台灣社會政治現實,不可能發展壯大,無法改變藍綠二元結構。這已被近幾十年來台灣政治發展事實所證明。

當然,最值得關注與探讨的仍是“柯文哲現象”。以“白色力量”自居的柯文哲被視為第三勢力發展的典範與趨勢。尤其是民進黨與柯文哲因台北市長選舉分道揚镳之後,柯文哲的選情與支持率不僅沒有下降,反而出現明顯反彈,逐漸将國民黨候選人丁守中抛在後面,而且在台北市以外其他地區的人氣也逐步升高,被視為2020年大選最具競争力的人物。但這并不表示台灣第三勢力的崛起。柯文哲的支持者包括了藍、綠、橘、青、獨、無(黨籍)等衆多群體,尤其是與新綠勢力、更“獨”的時代力量黨是堅定的同盟力量,從上屆選舉結盟到本次選舉合作,均是如此。因此,柯文哲勢力的發展隻是另一類非國民黨或非藍勢力的崛起,其最大支持力量仍來自綠營,未來台灣政治結構仍是二元的,這是統獨這一主要矛盾決定的。當然,對于柯文哲及其勢力的發展,仍需要給予持續關注與研究。

在此情勢之下,我們對島内出現的民衆厭惡藍綠現象與民意正向變化,要給予肯定,給予重視,但需要審慎冷靜看待,不能盲目樂觀,更不能期待所謂的第三勢力改變台灣政治結構與統獨結構,要充分認識到島内政治的複雜性,兩岸關系的敏感性,民意的多變性。

柯文哲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