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AI華山論劍:人工智能如何賦能新時代

AI華山論劍:人工智能如何賦能新時代

時間:2024-10-26 01:47:14

經過數十年的發展,人工智能已經來到了一個新的起點。“人工智能2.0”将沿着怎樣的道路前進,如何共享數字經濟的曆史性機遇,共同推動人工智能造福人類,将是各國決策者和科技工作者及企業家們共同面對的重大課題。

人工智能大會也讓普通人更好地了解了人工智能未來的世界是什麼樣?人工智能将怎樣改變人類的生活?機器人是否會造成人類大量失業?諸如此類的問題,必然會激起所有人的好奇心。在當今這樣一個科學技術飛速發展、新工業革命愈發深入影響人類社會發展的時代,密切關注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高新科技發展的動向和趨勢,對于全人類都具有十分顯著的意義。

作為一種極具戰略性、颠覆性的技術,人工智能如果能充分發揮其積極的作用,将十分有利于促進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帶動高效率生産。然而,如果人工智能未能沿着正确的道路發展,将會給人類社會的安全、倫理、經濟、法治等造成一系列巨大的挑戰,甚至引發社會動蕩和嚴重危機。經過數十年的發展,人工智能已經來到了一個新的起點。“人工智能2.0”将沿着怎樣的道路前進,如何共享數字經濟的曆史性機遇,共同推動人工智能造福人類,将是各國決策者和科技工作者及企業家們共同面對的重大課題。

新一代的人工智能正在全球範圍内蓬勃興起,而中國正在大力推進人工智能領域的理論創新、技術突破和應用推廣。在這樣的背景下,作為中國人工智能領域發展的領軍城市,上海于9月17-19日舉辦了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會。這次由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科技部、工業與信息化部、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與上海市政府共同舉辦的大型論壇,邀請到來自全球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專家學者與企業家與會,200餘家人工智能領域的領軍企業參加了論壇和相關展示活動。

此次為期3天的論壇,不僅就人工智能發展的曆史和成就進行了梳理,而且就衆多理論和現實重大問題進行了熱烈讨論,參展企業的“人工智能+”展示和體驗更使得該領域産品的商業化和市場普及進程進一步加快。以“人工智能賦能新時代”為主題的世界人工智能大會,真正将巨大的發展潛能賦予了以上海為代表的領軍城市,推動其在新的時代向着建設智能城市、實現高質量發展、提升民衆高品質生活的目标闊步邁進。

人工智能與高質量發展的實現

人工智能作為一個概念,首次提出是在1956年,但在長達半個世紀左右的時間裡,人們對其都相對陌生。雖然科學家和企業始終緻力于人工智能的基礎理論研究和應用開發,但是直到近10年,這一概念才逐漸進入普通人的生活中。

在緻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會的賀信中,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強調:“中國正緻力于實現高質量發展,人工智能發展應用将有力提高社會發展智能化水平,有力增強公共服務和城市管理能力。”習近平主席的這番話,充分揭示了發展人工智能的重要意義,尤其是推動中國高質量發展的正面效應。

實現高質量的發展,是新時代中國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目标,也是新時期中國現代化建設的必然要求。在這一曆史征程中,必須要充分發揮高新技術的重要作用。推動高質量的發展,就應該運用人工智能來全面賦能。當前階段,中國經濟正處于經曆新舊動能轉換、發展模式轉型的關鍵時期,人工智能有助于快速提高生産效率、優化資源配置,催生新産業、新業态與新模式,為新經濟帶來更強的活力。

作為制造業的大國,中國正在向制造強國的目标邁進,而欲實現這一點,就必須使得傳統的制造産業換代升級,插上“智慧”的翅膀,以智能制造替代傳統生産,同時大力發展機器人産業以替代效率低下的重複性勞動力生産。大力推動智能經濟,已經成為廣大中國城市實現高質量發展、提升經濟創新能力與競争力的必然選擇。

實現高質量發展,與創造高品質生活以及強化社會治理能力和發展競争力緊密聯系。在當今的信息時代,要創造高品質的生活,用人工智能來優化服務不可或缺。近年來,語音識别、圖像感知、自然語言處理等技術日益成熟并快速推廣應用,使得廣大人民群衆越來越享受到全新智能化的體驗。随着人工智能在醫療、教育、養老、環保、司法服務等衆多領域取得越來越多的研發成果,衆多科技企業集體發力,市場化的應用未來可期。大力創造智能生活,已經成為廣大中國城鎮提升百姓生活品質、增進民生福祉的必然選擇。

強化社會治理能力和發展競争力,人工智能具有不容忽視的巨大幫助。要保障現代城市尤其是一些超大規模城市安全高效運行,人工智能精準助力十分必要。依據既有的發展水平,人工智能可以實現對重大或特定關注事件的實時感知、準确預測,及時掌握基礎設施和社會安全運行的重大态勢,有效提升決策的效率,縮短反應的時間。大力建設智能社會,也已經成為廣大中國城市破解治理難題的必然選擇。

總之,作為一種引領未來的戰略性技術,人工智能可以充分釋放曆次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的巨大能量,推動中國社會生産力的顯著躍升。在社會治理、公共服務、城市運行的各個領域,未來都将看到人工智能的全面拓展。如上海市委書記李強在世界人工智能大會的開幕緻辭中所指出的,“人工智能+”将無時不有、無處不在,擁抱人工智能才能擁有未來。

人工智能與其對社會治理的挑戰

如同許多科學技術一樣,人工智能對于人類社會而言也是一把“雙刃劍”。作為一種影響面極為廣泛的颠覆性技術,人工智能正在深刻地重構經濟社會,大量行業将會面臨重新定義,就業結構和社會倫理都将受到沖擊,政府管理、經濟安全乃至全球治理都将會面臨人類從未經曆過的挑戰,社會轉型的進程将會進一步加快。

作為人類智慧的象征,圍棋曾被認為是機器所無法突破的智慧遊戲極限。然而,當人類頂尖的圍棋選手在面對人工智能時接連敗下陣來并一籌莫展,坦誠機器的棋術造詣遠在人類之上時,一種擔心人類智慧将會被人工智能超越,人類社會将會失去對機器的控制的悲觀情緒便蔓延開來。

與之相似的是,随着工業機器人在制造業的廣泛使用,産品組裝等以勞動密集型為主的産業,重複性低附加值的人類勞動力正逐漸被機器所替代。“機器人正在搶人類飯碗”的恐慌感以及哪些行業的人類工作将消失,哪些人更容易或更先面臨失業,成為了全社會的熱門話題。盡管有一些研究機構提出,人工智能的發展将會給人類帶來大量新的就業崗位,甚至超過損失的崗位,也依然無法緩解人們的憂慮。

另外,值得關注的是,人工智能的大量普及應用,涉及海量數據的安全等問題,也涉及人工智能應用的法制法規建設和社會倫理規範的調整。對于這些新生事物,人類都必須在實踐中逐漸摸索,缺少現成的經驗可以借鑒,必然要付出一定的學習成本。這要求人們深入研究人工智能與社會發展的關系,把握其發展規律,因勢利導,促進人工智能在健康的軌道上朝着造福人類的方向發展。

首位亞裔圖靈獎獲得者,在語音理解、圖像識别、機器人等領域有超過50年研究經驗的美國卡耐基梅隆大學終身教授RajReddy,對人工智能給社會帶來的影響有相當深刻的理解。他認為,真正給人類帶來災難和傷害的往往不是技術本身,而是人類所犯的錯誤,即人類錯誤地運用了技術以實現某種不合理、非正義的利益目标。在技術發展的過程中,必須将人工智能作為單純的工具來看待,确保必要的法規、監管和社會繼續日益完善,以此來防止技術可能造成的災難。而如果人工智能賦予全人類富足的資源,對人類社會而言極具破壞力的戰争都将會消失于無形。

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會首日對公衆開放,現場人氣爆棚Reddy教授十分看好人工智能技術的未來應用,他特别提到語音翻譯技術最終将造福世界上廣大的文盲群體,讓社會低階層人口獲得實時教育、電子銀行、網上投票和娛樂交流的機會與渠道。Reddy教授将一種極富創造力的人工智能成為“守護天使”,可以預測大到台風、海嘯、地震,小至交通擁堵等問題,以極大地保護和幫助人類;另一類人工智能“認知放大器”,将作為人類的助手,顯著提高生産力和工作的效率。

總之,恰如習近平主席所言,“處理好人工智能在法律、安全、就業、道德倫理和政府治理等方面提出的新課題,需要各國深化合作,共同探讨”。在上海舉辦的此次世界人工智能大會,就是要創造這樣的平台,使各國都參與到人工智能及其對社會構成潛在挑戰的應對的讨論中來,用攜手合作來克服各種前進中的困難,真正做到共推發展、共護安全、共享成果。

人工智能2.0及其發展方向

人工智能在其概念首次于美國提出後的70年裡,逐步形成了七大基本領域—機器定理證明、機器翻譯、專家系統、博弈、模式識别、學習、機器人和智能控制。2017年,中國發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提出了人工智能未來在上述七個基本領域以外可能發展的五大重要方向,分别是大數據智能、跨媒體智能、群體智能、混合增強智能和自主智能系統。人工智能2.0已經出現端倪,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迎來了一個新的曆史階段。

在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工程院原常務副院長潘雲鶴看來,人工智能進入2.0時代,原因在于三點:一來,人工智能面臨着過去70年從未遇到的需求變化,例如城市大腦、智慧交通、智能醫療等的出現;二來,人工智能面臨的人類智能環境相較70年前發生了巨變,互聯網、移動技術、穿戴設備等促使人工智能在新的環境下必須做出改變;三來,人工智能追求實現的目标經過70年的時間已經有了重大調整,專家們逐漸意識到機器智能與人的自然智能本質上是完全不同的智能,應将兩者融合,變成更加強大的智能體為人類服務。

潘雲鶴院士認為,更重要也更深層次的變化是,世界從人類社會與物理空間構成的二元空間向新增加了信息網絡空間的三元空間的轉變。在以往的二元世界中,人類認識物理空間的所有知識形成了自然科學,人類社會改造物理空間的所有技術形成了工程技術,人類社會認識自身行為的所有知識形成社會科學。而在新的大數據時代,人工智能需要創造新的“大知識”;在新的信息空間,人們可以看到未曾見過的物理世界并用新的手段對其加以改造,還可以更深刻、更清晰地觀察和理解人類的行為,發現新的規律,利用新的計算增進人類的認識水平。

學術界已經意識到人工智能領域面臨着“換代升級”的任務,而未來的人工智能該如何發展,尤其是中國應當如何作為,是非常緊迫的課題。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劉鶴在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的闡述,“中國人工智能發展逐步走上了一條需求導向引領商業模式創新、市場應用倒逼基礎理論和關鍵技術創新的獨特發展路徑。”這既是對中國在人工智能領域發展經驗的高度概括,也是對未來中國人工智能如何推進的啟發性思考。

總體而言,人工智能的實踐與理論技術研究處于“不匹配”的狀态,實際需求旺盛,而理論與技術供給相對滞後,給人以很強的“不解渴”之感。如何化解“但聞人語響,不見人下來”的尴尬,使基礎理論和關鍵技術創新的步伐跟上現實社會的需求,未來應當堅持四大方向不動搖,即堅持以需求引領發展,強化基礎研究和基礎設施,激發微觀主體創新動力,大力加強人才的培養。作為中國首屈一指的人工智能發展排頭兵,上海擁有科技資源、應用場景、海量數據和基礎設施等四大優勢,未來應全力打造人工智能創新策源、應用示範、制度供給和人才聚集高地,真正讓人工智能賦予上海新時代發展的強大動力和全新活力,實現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建設高智能社會。

“中國人工智能發展逐步走上了一條需求導向引領商業模式創新、市場應用倒逼基礎理論和關鍵技術創新的獨特發展路徑。”這既是對中國在人工智能領域發展經驗的高度概括,也是對未來中國人工智能如何推進的啟發性思考。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