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建設制造強國,提高發展質量

建設制造強國,提高發展質量

時間:2024-10-28 11:32:30

馬建堂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黨組書記副主任、研究員作為一個大國,既要順應産業結構演進大勢,更加精準地促進服務業尤其是現代服務業發展,也要珍惜和發揮我國制造業大國優勢和形成的産業基礎

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制造業質量是一個國家綜合實力和核心競争力的集中體現。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将做強實體經濟、繼續抓好制造業作為國家的重大戰略選擇,着力推動我國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我們要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發展實體經濟特别是先進制造業的戰略思想,按照黨的十九大提出的總體要求和戰略部署,主動應對其他國家的“再工業化”戰略,加快建設制造強國,不斷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

全球制造業呈現大調整大重組、重構競争優勢新态勢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推動“制造業回歸”和“再工業化”,是發達國家和新興經濟體應對金融危機的“勝負手”之一,是提升國際競争力的關鍵。發達國家集中發力于高端制造領域,新興經濟體則依靠低成本優勢緻力于建設新的“世界工廠”。全球制造業呈現出高低兩端同時發力、分化組合、重構優勢的新特征。但從全球看,“制造業回歸”之路并不平坦,發達國家“去工業化”仍是大勢難改。

制造業在全球範圍呈現梯級發展态勢。國際金融危機後,制造業成為技術創新的主戰場,成為經濟複蘇和振興的主戰場,也成為重構國際分工體系的主戰場。發達國家利用其雄厚的制造業基礎和強大的技術創新能力,占據着高端制造業的領先地位,智能制造的推進速度和成果超乎想象。發達國家制造業最突出的核心競争力在于産品承載着科技創新能力,研發活動聚焦于高科技領域。作為全球科技創新中心,美國在制造業基礎及最前沿科技創新方面處于領先地位。緊随其後,英國、日本、德國、法國在制造業方面的優勢地位也在不斷鞏固。新興經濟體在國際金融危機後整體上出現了實體經濟不振的趨勢,在新一輪制造業競争中出現“脫實向虛”的勢頭。但部分新興經濟體特别是東南亞等一些發展中國家依托低要素成本,積極參與全球産業再分工,承接國際産業轉移,中低端制造業向其轉移明顯,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在制造業領域的分工格局正在加速重構。

發達國家将“制造業回歸”作為應對危機的戰略選擇。國際金融危機後,世界經濟深度調整,制造業發生了一場深刻變革。以信息網絡技術加速創新與滲透融合為突出特征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在全球範圍孕育興起,數字經濟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重要驅動力。在這樣的背景下,美歐各國紛紛推出“再工業化”“制造業回歸”等戰略,試圖以制造業的振興擺脫危機,努力搶占新一輪産業競争制高點。2009年以後,美國提出“制造業回歸”戰略,并采取了稅收優惠、出口促進、降低能源成本、鼓勵先進制造等措施,成為G7中唯一單位勞動成本下降的國家。2011—2016年,美國制造業人口每年增加約22萬人,年均增長1.5%。從增加值看,美國制造業年均增長0.8%,雖然尚未恢複到危機前的水平,但已經出現明顯改善。新興市場國家也不甘落後,緻力于發展制造業,如印度發布“印度制造”戰略,将制造業作為立國之本。但總的來看,新興市場國家普遍受全球市場萎縮的影響,出現了金融房地産業超過制造業、甚至超過的幅度明顯擴大的現象。

“再工業化”難以改變發達國家“去工業化”的規律。盡管發達國家在“再工業化”方面付出很大努力,“制造業回歸”在短期内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從長期看,發達國家服務業比重上升、工業比重下降的“去工業化”大勢難改。作為先行工業化國家,多數發達國家經曆了半個世紀以上的“去工業化”過程,工業尤其是制造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不斷下降。上世紀90年代,伴随經濟全球化和産業加速轉移,這一過程持續推進。美英法日德五個發達國家服務業均維持2/3以上的比重,英國甚至達到80%,“去工業化”已成為發達國家産業結構演進的基本趨勢。從危機後“再工業化”戰略的核心任務看,發達國家的“再工業化”重點不是重振傳統産業,而是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産業,尤其是利用信息、生物、新能源等高新技術改造現有産業,發展能夠支撐未來經濟增長的高端産業,即聚焦産業升級換代。從新興市場國家的情況看,金融危機加速了這些國家“脫實向虛”的趨勢,一些國家掉入了工業化“未完成”而制造業比重“先降低”的陷阱。總之,發達國家的“制造業回歸”雖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這些努力尚不足以扭轉制造業所占份額長期下降這一大勢。

在國際制造業競争新格局下,中國由制造大國邁向制造強國挑戰與機遇并存

在全球範圍内“制造業回歸”浪潮中,發達國家高端制造“回流”與中低收入國家中低端制造“流入”同時發生,對我國形成“雙向擠壓”。同時,國際貿易中圍繞高端制造業的博弈正在加強。我國制造業處于發展的重要曆史關口,挑戰大,機遇也大。

制造業持續快速發展是我國改革開放40年取得偉大成就的關鍵所在。我國的工業化曆程是世界奇迹。改革開放40年來,制造業持續快速發展,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一工業大國和第一制造大國。在500多種工業産品中,我國有220多種産量居世界第一,工業制成品出口約占全球的1/7,是全球最大的工業制成品出口國。據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研究,改革開放初期中國制造業是美國的1/10左右,2015年産值比美國高出30%。1970—2012年,第二産業占比均在40%以上,是當之無愧的第一大産業。2008年以來,我國工業也出現增速換擋、結構優化、動能轉換的新特點。2013年服務業占比超過工業,但制造業内部結構優化,加快向中高端邁進,“制造業+互聯網”方興未艾,高技術産業和裝備制造業快速增長,占比穩步提升。2017年裝備制造業和高技術産業同比增長11.3%和13.4%,增速分别高于整個規模以上工業4.7和6.8個百分點。

國際金融危機後我國工業及制造業比重下降偏快。伴随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态,工業增速合理回落總體上是合乎規律的,但也要看到工業占比回落過快所表征的“脫實向虛”傾向。1991—2000年,我國工業年均增長13.6%,到2016年降為6%,增速回落一半多。工業增速下降的同時,我國工業及制造業比重自2006年開始下降。2006—2016年,工業占比10年間由42%降至33.3%。與發達國家走過的曆程相比,降速顯然過快。制造業占比與金融保險和房地産業占比的差距,1990—2008年在23個百分點左右,2016年縮小為11個百分點。2013—2016年,工業就業人數占比連續下降,從30.3%降至29%左右。當前我國工業相對地位下降,既有加快經濟結構優化、轉向服務主導型經濟的正面因素,也有做實業太難、金融服務不到位等負面因素,值得警惕。

國際貿易中的制造業博弈對我國構成現實挑戰。在國際貿易中,貿易是标,制造是本。當前國際貿易中出現的保護主義、單邊主義,實質上是圍繞制造業展開的一場博弈。發達國家試圖通過實施貿易保護主義政策,長期保持制造業高端領域的競争力,遏制後發國家跻身高端制造領域。這對我國正在由制造大國邁向制造強國、從貿易大國邁向貿易強國的進程,無疑構成了現實挑戰,但也更加堅定了中國制造業走高質量發展道路、加速制造業産業升級的決心。制造業的核心技術是國之重器,要不來買不來讨不來,必須依靠自主創新,把關鍵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實現由大變強。

大力振興實體經濟,夯實立身之本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體經濟是一國經濟的立身之本,是财富創造的根本源泉,是國家強盛的重要支柱。我們要認真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實體經濟的重要論述,從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高度,立足中國,放眼世界,大力發展實體經濟,築牢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堅實基礎。

緊緊抓住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同我國轉變發展方式曆史性交彙的機遇,推動我國制造業邁向價值鍊中高端。進入21世紀以來,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風起雲湧,正在重構全球創新版圖、重塑全球經濟結構。新一代信息技術加速突破應用,生命科學領域孕育新的變革,融合機器人、數字化、新材料的先進制造技術正在加速推進制造業向智能化、服務化、綠色化轉型,新能源技術正在引發全球能源變革,空間和海洋技術正在拓展人類生存發展的新疆域。我國經過幾十年發展,制造業增加值躍居世界第一位,形成了較為完備的工業體系和産業配套能力,培養了一批具有國際競争力的優勢産業和骨幹企業,我國制造業已經具備了向高質量發展、向高附加值攀升的基礎條件。我國産業發展的藍圖已經繪就,高新技術和戰略性産業十大重點發展領域,是未來我國産業政策支持的重點。要利用“一帶一路”建設、新一輪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曆史機遇,将開放倒逼和合規支持更好地結合起來,促進我國高端制造業加快發展和整個工業轉型升級。

汲取發達國家制造業演進特别是“去工業化”的曆史經驗和教訓,進一步鞏固制造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支柱性地位。作為一個大國,我們任何時候都要堅持制造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支柱性地位。既要順應産業結構演進大勢,更加精準地促進服務業尤其是現代服務業發展,也要珍惜和發揮我國制造業大國優勢和形成的産業基礎,争取我國制造業占比在2035年以前都保持在20%以上。要更好地發揮我國工業門類齊全、制造業能力全球第一的寶貴優勢,保障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經濟安全。

推動資源要素向實體經濟集聚,更好發揮金融業、生産性服務業對先進制造業的支撐作用。按照黨的十九大提出的着力加快建設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産業體系的要求,處理好産業資本與金融資本關系。切實放寬中小銀行準入,擴大直接融資比重,擴大金融業開放,拓寬中小企業融資渠道,打通資金與企業的“最後一公裡”。引導社會資本投入高新技術制造業,以金融高效率提升制造效率,增強國際競争力,加快從制造大國邁向制造強國。我國改革開放以來服務業發展迅速。從發達國家經驗看,工業化進程中産業升級的方向,不是單純地提升服務業比例,而是重在實現制造業與生産性服務業的相互促進。19世紀中葉以來,美國以“專業和商業服務”為代表的生産性服務業一直快速發展,占比從1950年的3.5%升至2016年的12.4%,而目前我國生産性服務業僅占8%左右,發展空間很大。要積極推動技術、資金、人才、服務向實體經濟彙集,加快我國制造業由大變強,這是推動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的必由之路。

(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刊立場,歡迎讨論)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