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陳永翀:創新推動再生醫學新發展

陳永翀:創新推動再生醫學新發展

時間:2024-10-26 01:18:38

根據中華醫學會統計數據,中國每年燒燙傷發病人數占全國總人口的1%左右,其中5%的患者需要住院治療,創新發展燒傷再生醫學療法勢在必行。

陳永翀2018年3月26日,在北京舉辦的“國際再生醫學與創面修複學會”中國計劃啟動儀式上,北京南苑醫院燒傷創瘍科主任醫師陳永翀的發言赢得與會國内外專家的陣陣掌聲。20多年來,陳永翀始終堅持創新開展再生醫學在燒傷創瘍的臨床應用與基礎研究,助推再生醫學國際化,惠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民衆,治愈病例不計其數,為再生醫學創新發展起到推動作用。

作為燒燙傷再生醫學療法的受益者,中國舞蹈家協會理事、中國文學藝術基金會理事、北京舞蹈學院教授劉岩對陳永翀的臨床技術、醫德醫風給予較高評價。她說:“我是第二次因燙傷住院的,這次燙傷後的第一反應就是找陳主任!”

因孝從醫

陳永翀出生于20世紀60年代,生長在知識分子家庭,父母都是中學教師。印象中母親身體一直不是很好,特别希望陳永翀學醫,當一名醫生。他說:“我從小就是一個比較聽話孝順的孩子,高考志願隻填寫了醫科大學。”

畢業後,陳永翀分配到廣西柳州鋼廠職工醫院。當時柳州是廣西重工業城市,鋼廠燒傷病人比較多,燒傷科也是醫院最大的科室。但燒傷科大夫誰也不願意幹,又髒又苦又累不說,風險還很高,醫院燒傷科嚴重缺人。在大學時陳永翀對外科比較感興趣,而且解剖學學得特别好,解剖課是全年級第二名,如果不是因為眼睛近視就留在學校解剖室了。當時,領導找他征求意見是否願意去燒傷科時,他二話沒說就同意了,從此便與燒燙傷結下不解之緣。

陳永翀介紹,當時燒燙傷病人比較多,有時一天就做五六台手術。在沒有引進再生醫學療法之前,主要采用傳統西醫治療方法,手術創傷很大,重度燒燙傷還要切(削)痂植皮,患者痛苦是一方面,有時醫生不分晝夜,經過一兩個月搶救,病人是救活了,結果卻是病人要麼毀容,要麼成為殘疾,沒有辦法恢複正常的生活,生活質量降低,精神上的痛苦則伴随一生。

作為一名醫生不能為患者解除病痛就是失職。每當此時,陳永翀内心觸動都很大,暗下決心一定要提高自己的業務技能,最大限度地減輕患者身體和精神上的痛苦。他白天跟随前輩和有經驗的醫生學習實操技能,晚上利用業餘時間看書鑽研理論知識,了解國内外燒傷治療新動向。在年輕醫生之中陳永翀的臨床技術是提高最快的,畢業5年便晉升為主治醫生,并開始主刀做一些中小手術。這時的陳永翀感到身上的壓力更大了,責任心更強了,每做一台手術,他都會及時總結經驗教訓,開始探索尋找一種既能解除患者痛苦,又能得到更好恢複的辦法。

結緣燒傷再生醫學

随着專業技術的不斷提升,陳永翀很快成為醫院的主力,并受邀參加一些學術活動。他介紹,當時的學術活動大都是西醫方面的一些研讨或學術會議,中醫特别是中西醫結合的活動很少,接觸的也不多。

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國著名醫學專家、原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常務理事、中華中醫藥學會常務理事徐榮祥,發明創立的“燒傷濕潤暴露療法及濕潤燒傷膏”獲國家重大科技成果獎,燒傷濕潤暴露療法被國家衛生部列入首批十年百項科技成果向全國推廣普及,各省市衛生部門開始先後組織培訓。1996年,廣西衛生廳主辦了一次培訓,專門邀請徐榮祥授課,柳州鋼廠職工醫院派陳永翀參加了這次培訓。陳永翀說,聽了徐教授的講課,特别是徐教授認為3度燒傷都不需要植皮,更是受益匪淺,思路大開,感到燒傷濕潤暴露療法(後來發展為再生醫學療法)是燒傷醫療的一個發展方向。學習結束後,他把講義帶回醫院認真學習研究,并在小的燒傷上做些嘗試,結果發現效果确實不錯。但由于缺乏經驗,大面積燒傷還不敢嘗試。2018年4月23日,陳永翀主持實施自體微粒皮種植、幹細胞培養再生技術圖/高藝兩年後,陳永翀晉升為科室副主任,醫院安排他到湖南長沙湘雅三院燒傷科參觀學習。當時的湘雅三院是為數不多采用燒傷再生醫學療法的醫院,他實地考察見證了此療法的療效,回來後就開始嘗試臨床應用,從10%的燒傷面積慢慢發展到30%、50%直至95%的大面積燒傷患者。結果是采用燒傷再生醫學療法病人的痛苦減輕了,基本實現了不植皮或很少植皮。讓他感觸最深的是,采用燒傷再生醫學療法病人的創傷小了,費用也降了下來,關鍵是像面部、手等裸露在外的皮膚,基本上沒有疤痕,也減輕了患者精神上創傷。同時,醫生的工作量也減少,手術、麻醉的風險也小了,壓力自然就減輕了。原來一天安排兩三台手術,有了燒傷再生醫學療法以後,基本上是一周隻安排一台。

真正結緣燒傷再生醫學,是陳永翀采用再生療法治愈一名兩歲半的燒傷面積達到80%的特重度燙傷小孩,因而被評為全國燒燙傷康複明星。在他帶孩子到北京領獎時,受到徐榮祥接見,從此正式結識徐教授。

陳永翀不僅喜歡上再生醫學技術,還成為此技術的推動者和倡導者,不斷創新拓展臨床應用。他帶領團隊創新開展的基礎研究,多項成果獲得科技進步獎,他所在的醫院燒傷科病房也從20多張床位增加到40多張床位。

2012年,作為特殊人才并通過嚴格的人才引進公開招聘與考試,陳永翀被引進到北京南苑醫院,創建燒傷創瘍科。憑着他對再生醫學事業的執着與堅守,以及過硬的再生醫學技術,科室床位由最初的5張發展到30多張床,滿床率也在全院領先,經常是因為床位問題,有些慢性病人隻好排隊等待住院。

随着社會經濟生活的改善,燒傷病人特别是大面積燒傷、工業燒傷病人越來越少,現在收治的病人基本都是一些生活中的意外燙傷,而慢性病難愈合的創面病人越來越多。他們開始嘗試把燒傷再生醫學療法應用到慢性難愈合創面的再生治療上,比如糖尿病足潰瘍、褥瘡、脈管性潰瘍等創面的修複,治療效果也非常好。陳永翀說,對于嚴重的糖尿病足潰瘍,西醫一般采用高位截肢,如果采用再生醫學療法醫治既可以保住患者的腳,還能讓患者恢複正常的行走,生活質量不受影響。

助推再生醫學國際化

燒傷再生醫學與療法,研究的是燒傷皮膚的再生,是在徐榮祥研發的“燒傷濕潤暴露療法”基礎上發展确立的。此療法采用中西醫結合的方法,将燒傷創面深層未被燒傷的體細胞激活并誘導成幹細胞,通過自身幹細胞的不斷增殖分裂連接組合形成新的皮膚器官,使損傷後的皮膚重新生長出來。

陳永翀從醫30年,有20多年從事再生醫學臨床應用實踐和基礎研究,救治的病人無數,登記在案的住院病人不少于3000例,包括一些特大面積的特重度燒傷,甚至深度燒傷面積達90%的病人,也包括兒童燒傷患者,其中大面積特重度燒傷患者的治愈率達98.04%。2016年1月6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辦的再生生命科學全球合作與發展論壇上,陳永翀作再生醫學專題報告圖/王楠陳永翀表示,根據中華醫學會統計數據,中國每年燒燙傷發病人數占全國總人口的1%左右,其中5%的患者需要住院治療,創新發展燒傷再生醫學療法勢在必行。可喜的是,目前中國大部分基層醫院(包括中醫院)逐步開展了燒傷再生醫學療法,據2017年統計,已發展到22000家醫院。

同時,再生醫學療法也慢慢開始得到中國三甲醫院專家學者關注與認可,展現出良好的發展前景。2018年4月,在宣武中醫院召開的北京市中西醫結合燒傷專業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陳永翀就燒傷再生醫學療法作了大會發言,得到與會專家學者的認可,特别是一些三甲醫院燒傷科還是以傳統的植皮方法為主,專家們聽完陳永翀的發言後感觸很深。在陳永翀看來,随着時間的推移和大家對這項技術的了解,燒傷皮膚再生醫學療法在不久的将來能逐步替代西醫的切痂植皮技術。他期待這一天早點到來,讓更多患者受益。

陳永翀不僅在國内積極推動再生醫學的臨床應用與基礎研究,還助推再生醫學與國際接軌。近年來,他經常應邀出國參加燒傷再生醫學的相關學術交流,粗略統計不少于20個國家,而且大都是大型國際燒傷難愈合創面修複和疤痕治療的學術會議,提高了國外專家對燒傷再生醫學療法的關注度和接受度。僅埃及他就已去過三次,開羅大學醫學院和亞曆山大大學醫學院的教授曾先後到訪過北京南苑醫院,進行學術交流和臨床研究。

在出國參加完學術交流或授課後,陳永翀還經常應邀到醫院指導危重燒傷和各種難愈合創面病人的治療,包括白人、黑人、黃種人等不同膚色的皮膚燒傷創瘍創面患者,讓很多國外患者從中受益。

據陳永翀介紹,目前國外已經正式引進和注冊再生醫療技術和藥品的國家有73個。有些國家雖沒有注冊,但他們的專家也通過旅遊和出差等,從中國或已注冊有藥品銷售的國家帶藥品回國給燒傷和難愈合的創面的病人治療。比如歐洲的一些專家聽完再生醫學的學術報告後十分激動,熱切地希望馬上給正在等待治療的病人用上再生醫學療法,可是他們國家要正式注冊使用還需要漫長的等待,迫于無奈,隻能從迪拜購買一些專用的藥品回國,幫助那些難愈合創面病人的治療,取得良好效果。

為落實國家“一帶一路”倡議,陳永翀多次出訪“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推廣普及燒傷再生醫學療法,為燒燙傷及慢病患者帶來福音。目前,燒傷再生醫學療法已在俄羅斯、印度、阿聯酋、土耳其等20多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得到推廣應用。

陳永翀表示,健康中國作為國家戰略,對于醫療從業人員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創新實踐再生醫學療法,加快健康中國建設,是我們的義務和責任。燒傷創瘍科作為北京南苑醫院的新興科室,将加強團隊建設,在人才引進與培養上求突破,在提升技術水平上求突破。在科研及臨床應用上求突破,助推再生醫學發展,讓更多燒燙傷及慢創病人得到最好的治療與康複,重新回到健康的道路上,成為對社會對人類有用的人。他說:“這是我的最大願望,也是我力所能及的具體工作,我要為實現健康中國夢貢獻力量。”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