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準确把握時代大勢,共同推進人類進步

準确把握時代大勢,共同推進人類進步

時間:2024-10-26 12:41:00

中國進入新時代,堅持不斷開放發展,花大力氣創新變革,将中國的國家利益和全人類的福祉聯系到一起,追尋全人類的自由解放與幸福,就是對改革開放最好的紀念。

2018年4月10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海南博鳌出席博鳌亞洲論壇2018年年會開幕式并發表題為《開放共創繁榮創新引領未來》的主旨演講。圖為開幕式前,習近平和夫人彭麗媛前往迎賓廳迎接外方領導人夫婦并集體合影中共十九大宣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确定了中國發展新的曆史方位。在這個嶄新的時代裡,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而造就這一偉大飛躍的關鍵是中國共産黨、中國人民對時代特征的準确認識與把握,靈魂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科學指導,契機是改革開放40年的偉大實踐。

當今世界,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主題,中國仍處于并将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中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這決定了我們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進行偉大鬥争、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實現偉大夢想的決心和信心沒有變,決定了中國所處的新時代是一個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時代。

40年前,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代表中國人民向時代發問,中國向何處去,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中國共産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科學地指明,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産力,發展生産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對這些關乎中國前途命運重大問題的思考與解答,構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核心,成就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豐功偉業,實現了中國人民從站起來到富起來的重要飛躍。

當今世界發生着深刻變化與調整,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樣化、社會信息化深入發展,和40年前一樣,中國人民面臨着嶄新的時代之問。2018年4月10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博鳌亞洲論壇2018年年會開幕式并發表主旨演講,提出了新的時代之問:面對複雜變化的世界,人類社會向何處去?亞洲前途在哪裡?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理解習近平主席所說的“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振興,就必須在曆史前進的邏輯中前進、在時代發展的潮流中發展。”曆史前進的邏輯是人類社會将逐步走向命運共同體,追求全人類共同的福祉;時代發展的潮流是“和平合作”“開放融通”和“變革創新”。因此,在這個嶄新的時代裡,中國要敞開胸懷,以和平、合作、開放的姿态,自覺将自身發展與世界發展有機交融到一起,以變革創新的勇氣、決心與信心将中國社會發展推向新的征程,實現從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做負責任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正如習近平主席2018年6月10日在上海合作組織青島峰會上的講話指出的那樣,中國要與世界人民同舟共濟,精誠合作,齊心協力“推動建設新型國際關系,攜手邁向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新時代的中國建設、中國發展是世界建設與發展的穩定器與助推器,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以開放融通為橋梁,擁抱繁榮未來

在博鳌亞洲論壇2018年年會開幕式上,習近平主席作出了一個重要判斷:經濟全球化是不可逆轉的時代潮流。因此,“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隻會越開越大。”這既是對改革開放40年偉大實踐的肯定回應,更是對中國未來發展的科學指引。在上海合作組織青島峰會上,習近平主席再次強調,“安全穩定是人心所向,合作共赢是大勢所趨。”中國改革開放40年的偉大成就與世界在這40年間高速發展,充分證明了無論是人與人之間,還是國與國之間,唯有開放,才能交流;唯有交流,方能理解互信;唯有理解互信,方能文明互鑒;唯有文明互鑒,方能齊心合作,攜手向前。開放給了中國發展的機會,同樣也給了世界發展的機會。

隻有擴大開放的大門,中國才有機會參與國際交往、融入世界發展,與世界分享中國人的精神、智慧與創造,共享人類文明進步的成果,實現更多國家、地區的共同進步,做“全球發展的貢獻者”;隻有擴大開放的大門,中國才有平台向世界展示自身的能力、理念與魅力,訴說對人類共同命運的關切,做“世界和平的建設者”;隻有擴大開放的大門,中國才能切實承擔起負責任大國的使命與擔當,以“一帶一路”倡議、和平合作打破地緣博弈的小算盤,以開放包容的胸懷、對話協商的機制融解封閉排他的小圈子,以平等尊重、互利共赢的格局抵制淩駕于人的強買強賣,做“國際秩序的維護者”。

開放是融通的前提條件,融通是開放的目的與結果。開放使中國走向世界,融通讓世界需要中國。中國的發展首當其沖是走自己的路,這是中國共産黨艱苦奮鬥摸索出來的偉大思想結晶。中國的發展又不可避免地屬于這個世界發展的一部分,這是改革開放以來持續發展而總結出來的深刻經驗。早在2013年1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體學習時指出,“要樹立世界眼光,更好把國内發展與對外開放統一起來,把中國發展與世界發展聯系起來,把中國人民利益同各國人民共同利益結合起來。”眼界決定格局,中國共産黨正是在準确認識時代特征,順應時代潮流,不斷擴展世界眼光的基礎上,做到胸懷天下,提出關乎全人類命運福祉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并将其融彙到國家建設治理的方方面面。可以說,“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由單純的文化設想、哲學概念升華為具有現實性、切實可行的行動規劃,離不開改革開放精神的激勵與改革開放實踐的啟迪。

和近代中國為帝國主義堅船利炮所迫被動打開國門,淪為帝國主義予取予求的半殖民地不同,中國的改革開放是一個獨立自主、勇于探索的國家對經濟全球化的主動擁抱,對人類社會繁榮未來的主動融入。經濟全球化是大勢所趨,促成了貿易大繁榮、投資大便利、人員大流動、技術大發展。中國想要發展,決不能關起門來搞治理,必須持續不斷地融入世界,積極為構建開放合理的世界格局而努力;必須抓住全球戰略機遇,妥善應對挑戰,統籌好國際國内兩個大局,着力提高中國發展在世界中的格局與層次,進而有力推動全球治理體制向着“更加公平合理”方向發展,為中國發展和世界和平創造有利條件。

國際貿易是推動世界曆史進程的重要力量。貿易,究其本質是互通有無,取長補短,是各經濟體基于理性選擇的互惠行為。中國改革開放40年可以說是中國國際貿易大發展、大蓬勃、大興旺的40年,中國人民與世界人民均從中受益,獲取發展的動能,美國也不例外。貿易本身是共商共赢、合作共榮,絕不是對抗,更不是戰争。如今,美國政府逆時代潮流而動,以單邊主義、貿易保護主義、貿易霸權主義為旗幟,幾次三番挑起包括對華在内的全球貿易摩擦,無視貿易行為開展的初衷,絕口不提美國從以往國際貿易中獲取的巨大利益,更無視了國際貿易賴以為生的契約精神。習近平主席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說到,“一體化的世界就在那兒,誰拒絕這個世界,這個世界也會拒絕他。”凡事以一己之私為先,汲汲營營維持片刻利益,“看似躲過了風吹雨打,但也隔絕了陽光和空氣”,最終将喪失持續發展的動力。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絕不會因為美國的逆流倒退而打亂中國既定的發展步伐與步驟。新時代的中國将繼續堅持改革開放,在更加公平合理、友善和諧、互利共赢的經濟全球化中,與世界上一切追求正義、進步的國家共同發展、共享繁榮。

2017年5月25日,中國自主三代核電“華龍一号”全球首堆示範工程—中核集團福清核電5号機組穹頂吊裝成功以變革創新為發展動能,把握發展主動權

中國吸取20世紀五六十年代優先發展重工業的經驗教訓,在改革開放初期,國家鼓勵并嘗試發展技術相對落後,規模相對較小的勞動密集型的産業,發揮中國勞動力衆多且成本低廉的比較優勢,占據大量國際國内市場,取得了相當大的成就。這一符合當時中國國情的發展戰略極大地助推了當時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随着中國國力的逐步強大,産業資本的積累增加,相對豐富的資本支撐着中國産業不斷升級,在與世界市場的交往中,學習、獲取與模仿發達國家先進成熟的産業和技術,形成了發展中國家的後發優勢。比較優勢和後發優勢,在1978年以後,直接提升了中國經濟的加速度,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随着世界市場的不斷擴大,世界格局的深刻變化,中國自身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中國制造”已經面臨人力、彙率、資源等諸多問題,中國的比較優勢和後發優勢已然漸漸消失,中國不能也不應滿足于“世界加工廠”的角色。中國不僅要為世界代工,更要為自身代言,轉變的關鍵就在于如何創新研發具有獨立自主知識産權的核心科技。

馬克思曾經深刻地指出,“社會勞動生産力,首先是科學的力量。”鄧小平同志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産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産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可見,對于一個現代化國家而言,科技是國家強盛之基,創新是民族進步之魂。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隻有不斷地變革創新,才能持續為經濟增長提供“發動機”和動能轉換的“核心引擎”。短短幾十年,中國人勇于創新的理念讓世界刮目相看,新四大發明讓世人驚歎于中國速度、中國創造、中國智慧。“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先賢教誨在日新月異的今日成為現實。

然而必須承認,目前創新能力不足仍然是制約中國發展的突出問題,對知識産權保護重視不夠是經濟持續發展的掣肘之處。建設現代化強國,必須擁有核心技術。前段時間的芯片危機,為中國科技發展敲響了警鐘。我們要直面中國科技發展的薄弱環節,以刮骨療傷的勇氣,倒逼中國創造、中國智造培育核心技術,擺脫關鍵部件受制于人的隐患。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的,一個互聯網企業即便規模再大、市值再高,如果核心元器件嚴重依賴外國,供應鍊的“命門”掌握在别人手裡,那就好比在别人的牆基上砌房子,再大再漂亮也可能經不起風雨,甚至會不堪一擊。隻有把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競争和發展的主動權,才能掌握生産力的根本動能,才能在時代的洪流中把握住自身的命運。

中國的改革開放是自身不斷發展、生成、創造着的偉大實踐,是具有自身發展規律、有機的實踐形态。通過改革開放,中國從一開始的學習、模仿到超越、創新,不再局限于簡單的模仿者、追随者,更是倡導者、引領者。

以合作共享為價值指引,實現人類共同福祉

經濟全球化是潮流,是趨勢,更是手段,其根本目标是讓世界人民共享人類社會發展的成果,使利益惠及每個國家、每個民族。中國推動的全球化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始終是以為人類做出新的更大貢獻為使命,建立和完善多邊貿易體制,推動經濟全球化朝着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發展。

現代社會,各國相互聯系、彼此依存的程度日益加深,帶來了更多的不确定性和不穩定性。中國作為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的代表,大大提升了在全球治理領域的影響力,正越來越深入地參與改善全球治理,承擔更重大的國際責任,有效提升對世界經濟發展的整體影響,為國際社會提供及時有效、豐富多樣的公共産品。

2014年8月,習近平主席出訪蒙古國時提出了著名的“搭車論”,“獨行快,衆行遠”的思想體現了中國追求全人類共同進步、共同福祉的世界胸懷,與西方國際關系理論中的“霸權穩定論”有着本質區别。中國的“搭車論”是真誠歡迎發展中國家搭乘中國發展的列車,其核心思想就是在開放中分享機會和利益,實現互利共赢,把蛋糕做大的同時,更要分好蛋糕,着力實現國家間的公平公正。

“天下大同”是中國傳統文化關于理想社會的美好設想,“人類共同體”是馬克思通過對市民社會與國家的分析與批判,完成社會化的人類對市民社會的超越,構建出建立在生産資料社會占有的“聯合勞動”基礎之上的命運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則是基于時代的曆史性變革順勢而為,應運而生的科學預測與規劃。三者的共通點彙聚于人類真正的自由與解放,現實的幸福與發展。

在這個空前緊密聯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時代裡,人們以全球化為契機,重新建立起命運共同體,重新踏上人類命運的航船,摒棄零和博弈,告别爾虞我詐,從此患難與共,珍惜人類在世界上唯一的未來,互相信賴,彼此依存,共同面對人類的危機與挑戰,共商發展戰略,共建發展秩序,共享發展成果。

始于40年前的改革開放偉大實踐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産力的必然要求,是适應新科技革命和時代發展潮流的必由之路。經過40年改革開放的不懈努力,中國社會主義制度實現了自我完善和發展,中國開啟了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勝利和成功經驗,為世界注入新的生機與活力,加速世界多極化發展,為世界上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中國以改革為内生動力,以開放為外在動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斷為人類作出更大貢獻。

中國的改革開放是中國人民自覺探索科學社會主義在中國實踐發展的成果,是中國人民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衆化的偉大創造,是中國人民經過艱難探索後,自主選擇的強國之路。可以說,改革開放是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邏輯與中國現實發展實踐邏輯相結合的必然結果。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習近平主席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上就是科學社會主義,就是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科學社會主義在中國的偉大實踐。

中國進入新時代,堅持不斷開放發展,花大力氣創新變革,将中國的國家利益和全人類的福祉聯系到一起,追尋全人類的自由解放與幸福,就是對改革開放最好的紀念;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堅持與發展,就是對馬克思主義最好的堅持。

夏一璞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博士

2018年6月10日,陝西西安,一列高鐵動車在灞河特大橋上快速通過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