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探尋加拿大不列颠哥倫比亞省:野性與人文

探尋加拿大不列颠哥倫比亞省:野性與人文

時間:2024-10-25 01:39:12

11天的BC省之行,讓我意識到,加拿大不隻有壯闊的好山好水好風光,更充滿了人文和煙火氣。它在通過行動,讓人們去思考和重塑他們居住的城市和生活。

溫哥華城市街景(東方IC供圖)

惠斯勒對于滑雪愛好者來說就像朝聖者眼中的耶路撒冷(視覺中國供圖)

最早了解加拿大,是在美國作家傑克·倫敦的筆觸裡。這位出生于平民家庭的天才作家與加拿大有着纏繞不清的緣分。從大學退學之後,他加入了淘金者的攘攘人群,抵達克朗代克淘金。克朗代克是加拿大北部育空地區的一座城市。在傑克·倫敦的筆下,這裡有着皚皚看不到盡頭的白雪、長滿枞樹的森林以及徹骨的寒冷。這座小城并沒有給予傑克·倫敦所憧憬的财富,他隻帶回了一本密密麻麻寫滿多篇小說構思和提要的筆記本。依據這段經曆,傑克·倫敦寫出了《野性的呼喚》《熱愛生命》等享譽世界的文本。這些文本也奠定了我對加拿大最初的印象:狂野、原始和壯闊。

加拿大BC省(不列颠哥倫比亞省)很好地印證了我對加拿大的原始想象。一位詩人曾說過:“春風吹過加拿大,首先着陸的一定是BC省。”加拿大BC省地區的自然資源可謂頂級配置:全省有141個生态保護區,35個省級海洋公園,7個省級文物保護遺址,6個國家曆史遺址,4個國家公園和3個國家公園保護區,衆多省級公園組成了加拿大第二大公園系統,衆多國家公園則組成了加拿大最大的公園系統。

我們一行人抵達了位于BC省壯觀海岸山脈之中的惠斯勒。這座小城,距離溫哥華大約有兩個小時的車程,年均降雪量高達11.64米,連續多年獲“北美第一滑雪勝地”及“最佳度假勝地設計”等稱譽,也是2010年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滑雪場地之一。每年冬天,許多歐洲、亞洲的遊客慕名到此滑雪。我和同伴抵達惠斯勒時已經是4月上旬,氣溫回暖,在零上幾攝氏度。這并沒有影響遠道而來的人對滑雪的熱情。站在山腳的度假村,能看到五顔六色的身影從上而下悠然而過。不過,隻要離開了這片地域,視野所及隻有生長了幾十甚至上百年的古樹和白雪。

我們這群打春天過來的人又重新套上了羽絨服,圍上了厚厚的大圍巾,幾個人說話時都能看到彼此吐出的白色哈氣。我也是一個滑雪愛好者,喜歡在雪地裡呼嘯而過的自由和刺激感。滑雪的有趣在于一旦出發,即可擺脫恐懼。當你從大坡度的山頂往下滑時,你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腳上和滑雪闆上,身體會跟着坡道轉彎、起伏,甚至完成小坡度的跳躍。這個時候,山不再是山,而變成了平平的道路,隻有耳邊風的呼嘯聲提醒你,速度可能已經超過了每小時60公裡。

惠斯勒對于滑雪愛好者來說就像朝聖者眼中的耶路撒冷。除了滑雪,雪上摩托車運動也十分有趣。一輛輛體積巨大、看起來笨重的摩托車整整齊齊地在雪中排成一溜,車子最前方有着寬闊的擋風玻璃,車頭兩邊有兩個細長的滑雪闆,和把手一起完成轉向的功能。給予摩托車動力的是一條長而寬的黑色履帶,它與離合器相連。車子可坐兩個人,前面是駕駛員。

我們看着這些龐然大物,躍躍欲試,但又擔心操作起來會難度大,且不安全,萬一方向失靈,掉進雪道旁邊的深溝怎麼辦?教練很快打消了我們的顧慮,他向大家示範了整個操作過程。大緻理解下來,也就是一個打火和轉向的操作。教練告訴我們,隻要有駕照,就可以騎行,否則就隻能坐在後面看風景了。我驚喜地告訴同伴,半個月前,我剛拿了駕照。然而,這使得我的搭檔憂心忡忡。“你确定可以嗎?”他一遍遍地問我。我看了他一眼,壞笑了兩聲,他沒有别的選擇——有駕駛資格的就這麼多,他隻能選擇服從。

摩托車在雪地裡開了起來。車頭的滑雪闆挑起大片的飛雪,打在我的護目鏡上,兩旁的樹木飛馳而過。我覺得自己的心髒與馬達一起高速轉動。起初,我還有些擔心車會不會從道上滑出去,但很快就發現這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教練舉着小旗在前面引路。路過彎道,你隻需要将重心倒向轉彎相反的方向便可輕松而過,遇到上坡和下坡的地方都可以踩油門飛速而過。當回過神來看兩邊的時候,我發現我已經到達了森林的深處,厚厚的雪上很少能看到行人留下的蹤迹,甚至還能看到有大鳥在天上盤旋。“好美啊!”自然的壯闊深深地震撼了我,除了這三個字我已經想不出其他的詞。

在森林深處,我們還看到了筆直高聳的杉樹上挂滿絲狀的藓類植物,像極了巫女的綠色頭發,它們将冬日光秃秃的樹幹裝飾得生機盎然。導遊告訴我,這種藓類非常嬌貴,對空氣尤其敏感,稍有污染就會死掉,所以靠近路邊的地方,從不見它們的身影。導遊說這種植物還有藥用的價值,可以起到消炎殺菌的作用,她鼓勵我們放進嘴裡嚼一下。深深的澀感一下就充滿了整個口腔,更讓我覺得自己像曾經生活在這裡的原住民,與整片的雪、幽靜的森林融在了一起。

包容與接納

BC省給人的驚喜遠不隻這些。這個橫跨大西洋與太平洋,南部緯度與羅馬等同的國家,北部一直延伸至北極,其溫度與自然氣候也展現出了千變萬化的特點。與4月冰雪連天的惠斯勒不同,距離其隻有120公裡的溫哥華已經是春意盎然,櫻花漫天飛舞。

溫哥華的櫻花到底有多少,官方數據是近4萬株,之于我,則是數也數不清。去之前我查過網上的攻略,說去溫哥華賞櫻,必須要去三大地方:第一個就是伊麗莎白女王公園,據說,公園裡有一棵名叫“TheGreatOne”的櫻花樹,是全溫哥華最大的櫻花樹;第二個則為斯坦利公園,這裡被認為是溫哥華最早種植櫻花的地方;第三個則為範度森植物公園,擁有100多棵櫻花樹,20多個品種,每年櫻花季都會有好多活動在這裡舉行,喜愛熱鬧的人們絕不會錯過這裡。

到了溫哥華之後,我發現,其實哪裡都不用去,溫哥華的櫻花遍布大街小巷,據不完全統計,溫城賞櫻地點超過2500個。走出酒店,随便沿着一條道路走個一二十米,就能看到滿樹的櫻花在微風中搖曳生姿,晶粉、珊瑚粉的花色是最常見的。漫步在櫻花樹下,地上掉落的櫻花瓣讓人不忍心去踩,不管是遊人還是當地居民,都會小心翼翼地駐在樹下,或凝視,或拿着相機拍照。想起了俳句詩人伊薩說過的一句話:“櫻花樹下,沒有陌生人。”是的,我們都是愛美之人。

其實,原本溫哥華并沒有櫻花。這座城市與櫻花的淵源可以追溯到1930年神戶與橫濱市長的造訪,他們贈給斯坦利公園500棵櫻花樹。這開啟了溫哥華種植櫻花的時代。溫哥華公園管理局陸續開始自行嘗試引進種植不同品種的櫻花樹,所以盡管是“移民後代”,來自異國的櫻花卻在溫哥華綻放出了新的境界,最終勝過日本的任何一個城市。櫻花在溫哥華的盛行,除了與當局的舉措有關之外,我覺得這也與加拿大本身移民國家的屬性密不可分,因為多元,他們更願意接受外來的事物,隻要它們是美的和好的。

加拿大的移民曆史可以追溯到16世紀。當時,随着北美大陸的開發,歐洲人、亞洲居民大量移民至此,他們給加拿大帶來了新的活力和新鮮的事物,溫哥華也以包容接納他們。我們的導遊傑克于上世紀90年代從中國台灣移民到溫哥華,他做出選擇的原因很簡單,溫哥華氣候好,環境适宜,有着很好的工作機會和養老保障,更重要的是生活氣息濃厚。他給我們講了一個事例:在溫哥華市中心的居民區附近,政府都會留下小片的空地,供附近居民耕種,可以種些蔬菜、鮮花,居民們隻需每年遞交申請,先到先得。“你想想寸土寸金的地方,有哪些地區會這麼做,但溫哥華就會。”

傑克所說的生活氣息,我在溫哥華最受歡迎的一家公共市場格蘭維爾島市場獲得了深刻的感悟。市場坐落在溫哥華市中心格蘭維爾橋的下方,是與陸地相連的一個半島。我們的導遊說,這裡原是一片荒廢的沙丘地,經過上世紀70年代的開發整建,逐漸成為如今集藝術、美食、創意、休閑等多元文化風貌為一體的魅力之地,每年吸引着上千萬遊客來到這裡。

格蘭維爾島公共市場由6間相鄰的廠房改建而成,裡面有超過50家攤位,供應的各種産品不但新鮮,而且價格相當實惠,據說許多溫哥華本地的高級餐廳也會選擇在此采購蔬果海鮮、肉蛋乳制品等。在這裡,你可以買到來自弗雷澤河谷的草莓、歐墾娜根的櫻桃以及新鮮肥嫩的銀鲑魚和珍寶蟹。更重要的是,穿梭在店鋪攤位之間,你可以時刻感受到豐富的藝術元素,比如:這裡的手工巧克力不僅外形精美,充滿創意,而且口感柔滑、味道濃郁;即使是最普通的蔬菜,也是顔色豔麗,井然有序地擺放在那裡,生活氣息之外,更是賞心悅目。溫哥華對生活品質的追求可謂是融入到了生活的點點滴滴。

反思與重塑

我在BC省總共待了11天,幾乎每一天都在颠覆我對加拿大最初的印象。慢慢地,我發現,這裡除了好山好水好風光,也不乏濃郁的人文氣息,布查特花園(ButchartGardens)就是其中的一個例子。

布查特花園位于托特灣,距離BC省維多利亞市隻有21公裡。我們抵達花園的時候是上午10點左右。在來時的路上,導遊傑克告訴我們,布查特花園是公認的北美最美的花園,位列“世界十大最美花園”,之前它曾是一座采石場,現在已有上百年的曆史。我當時就想,維多利亞市是世界著名的“花園城市”,成規模的花園有幾十座,布查特花園隻有300多畝,何以能進入世界最美之列?

到了花園後,我們一行人便被花園的美麗和精緻震驚了,洋水仙、郁金香和杜鵑、玫瑰應有盡有,而且井然有序。穿梭在花園裡,就像進了愛麗絲漫遊記的仙境,到處香氣襲人,深深地吸上一口氣,有一種被治愈的感覺。花園裡,除了植物,還有引人入勝的噴泉、清澈見底的池塘,以及各種各樣曲徑通幽、蜿蜒輾轉的小道。就連圍牆都是用植物精心隔離出來的,處處都能體現出令人歎為觀止的園藝造詣。

很難将這蘇州園林般的精緻景色跟上百年前的采石場聯系起來。布查特花園的一位工作人員告訴我,花園最早可追溯到傑克·倫敦筆下的淘金時代。上世紀初,年輕的布查特一家遷居至此,開始生産水泥。這給他們帶來了源源不斷的财富,不過,一個問題也随之出現,經過數年的開采後,原來綠色遍野的山坡變得滿目瘡痍,到處都是坑坑窪窪的穴洞。這時,布查特夫人覺得應該做點什麼來彌補一下。她提出将采石場改建成花園,這獲得了布查特先生的全力支持。夫妻倆雇人從遠方運來适合栽培的泥土,還遊曆各國搜羅了很多珍貴的花木。後來,他們又邀請園林專家幫助他們精心設計了各種園林,包括玫瑰園、日本庭園與意大利花園。在上世紀20年代,布查特花園就成為加拿大著名的花園,每年吸引5萬人前來觀賞。

如今,唯一能夠将花園跟采石場聯系起來的隻有當時遺留下來的一根煙囪,用來提醒人們銘記人工行動給自然界留下的傷痕。反思與重塑,正是布查特花園用上百年的營造曆史想要告訴人們的。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