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不用拳頭的硬漢名探

不用拳頭的硬漢名探

時間:2024-10-25 11:31:32

在美國硬漢派三大名探中,羅斯·麥克唐納筆下的盧·阿徹不用槍不用拳頭,既不逞強好勝也并非睿智機警,他更像是名内斂的記者,詢問并傾聽着世界的一舉一動。

藍錘

作者:[美]羅斯·麥克唐納

譯者:張軍學

新星出版社,2016年版

三年前我剛到周刊,寫社會新聞,虐童案、撞車案、養老院火災、遊輪沉船、公交縱火。

那是周刊培養新記者的一種傳統,我們既可以去四、五線城市看到真正的中國,還可以訓練現場采訪突破能力。尤其對于當時那個剛從巴黎留學完回到北京的我來說,每每寫下的都是動了情的文字。

就是在那段時間,朋友送了我一本羅斯·麥克唐納(RossMacDonald)寫的《藍錘》,我第一次接觸美國硬漢派小說。

我發現麥克唐納的硬漢派小說簡直就是一部社會新聞記者的采訪手記。小說主人公盧·阿徹(LewArcher)是名私家偵探,受人委托來到一座并不熟悉的無名小鎮尋找一幅失蹤的名畫,畫作據說出自著名畫家錢德裡之手,可錢德裡25年前就失蹤了。為了尋找線索,盧·阿徹走訪了所有曾經與錢德裡有關的人。

小說裡充斥着大段的“采訪”對話。他的談話往往以問句結尾,主題也不僅圍繞着線索錢德裡,更試圖去了解事件表象背後的深層原因。他“采訪”到的幾乎所有人都充斥着謊言,而盧·阿徹則耐心地與他們反複談話,用不同方式收集信息。

麥克唐納小說裡最有魅力的元素,就是通過大量心理描寫來表現“采訪對象”矛盾。盧·阿徹在與對方交談時,會觀察對方的表情或動作細節,并做出主觀的判斷,對對方的心理做出解讀。比如:“她不帶任何情感地笑了。”“他做出哈哈大笑的樣子,卻隻發出一聲尖尖的幹笑。”“她硬生生把話咽了回去,我都能聽到她牙齒咬得咯吱直響。”“在高速公路沉悶的噪聲襯托下,她的沉默聽起來像孤獨本身一樣無助。”

誰知在盧·阿徹的調查過程中,錢德裡的畫商相繼橫死。故事在調查第三天夜晚達到高潮,盧·阿徹與調查對象徹底攤牌,将自己的判斷直接告訴了他認為的嫌疑人,“像塊舊海綿吸了水一樣,他/她把我的畫外之音聽了進去,臉色變得凝重起來”。這引發了對方身份的接連翻轉,最終破案。一部看似“常規套路”的偵探小說,卻在麥克唐納冷靜的心理描寫下,看得人心潮澎湃。

後來我陸續讀了一些美國硬漢派的小說,發現麥克唐納确實是個另類。作為美國硬漢派“三巨頭”之一,麥克唐納在中國的名氣也遠不如達希爾·哈密特和雷蒙德·錢德勒響亮。

1929年美國經濟危機,随後陷入大蕭條,名流、律師乃至執法當局也與黑社會同流合污,道德和法律趨于崩潰,硬漢派小說(Hard-boiled)由此發展而來,小說中的私家偵探們在惡劣的環境中為社會伸張正義,又多少帶有一種憤世嫉俗的心态。加之後來好萊塢改編電影的推波助瀾,硬漢派小說在美國成為潮流。

硬漢派的開宗鼻祖達希爾·哈密特(DashiellHammett)13歲中斷學業,做過各種各樣底層工作,也做過私家偵探,後來開始寫小說,是個真正從社會底層中脫胎出來的亂世英豪。他筆下的私人偵探薩姆·斯佩德生活在舊金山,草莽冷酷,随身帶槍,但他循線查案為的不是正義,而是生存。哈密特把他從現實中體味到的種種悉數寫進了他的小說。

第二位宗師雷蒙德·錢德勒(RaymondChandler)上過戰場,當過石油公司總裁,酗酒,他的小說被改編成電影,名聲遠傳歐洲。錢德勒寫出的菲利普·馬洛有着窮街陋巷中的騎士精神,讓硬漢派有了空前的美感。

而麥克唐納則算得上高學曆推理作家。生于加州的他4歲時父親離家出走,母親帶着他背井離鄉去了加拿大。他後來住過孤兒院,也寄宿過其他家庭,流離失所讓他喜歡上了讀書。1940年他申請到美國密歇根大學的研究生獎學金,師從詩人奧登研究19世紀英國詩歌,1951年攻得博士學位并在密歇根大學任教。在讀書期間,他娶了高中同學瑪格麗特為妻。妻子先他成為神秘驚悚小說家,受到妻子的啟蒙,麥克唐納開始推理小說的寫作。

他筆下的私家偵探盧·阿徹并沒有前兩位名探薩姆·斯佩德和菲利普·馬洛的逞強好勝或睿智機警。盧·阿徹不用槍,不打人,不無時無刻展示自己的個性,他更像是位内斂的記者,借着他的提問,其他人才能把自己的故事說出口。他也是位冷靜理智的傾聽者,他傾聽别人的故事,然後将它們在自己這裡拼合,互相填補對方故事的空白。

1955年,麥克唐納和妻子瑪格麗特都處在創作巅峰。瑪格麗特的《野獸逼近》獲得了愛倫·坡獎,次年她當選美國推理小說協會會長。同一年,麥克唐納也已經出了好幾本書,有了自己熟悉的出版社和寫作圈子,同時還為好萊塢的制片人們改寫劇本。一家人在加州的家裡,房子兩頭各一間書房,一人早上寫,一人下午寫,兩人縱情寫作,卻忽略了對他們女兒琳達的照顧。

也正是在那一年,麥克唐納為16歲的琳達買了輛二手福特車。孤獨的琳達一人喝光了兩瓶酒,開着車出門撞上三個行人,一名13歲男孩當場死亡。琳達現場逃逸,随後精神崩潰被送進了精神病院,“著名偵探作家”的女兒撞車逃逸的故事成了當地的大新聞。最後法庭因為琳達年紀太輕,判她緩刑,沒有坐牢。争議判決曾使麥克唐納因焦慮試圖自殺,後來開始接受心理治療。

這次治療讓他獲得了很多對人性和精神分析的洞見,随後他寫就《災難預言者》。“盧·阿徹在《災難預言者》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從此以後,他不再執着于追捕罪犯,而是去了解他們。他更代表了一個關注人性的人,而不隻是要懲之以法的偵探。”麥克唐納後來寫道,“這部小說标志着我與錢德勒傳統的一個徹底決裂……我開始有了自己對犯罪始末和生活悲哀的獨特理解。”

幾年以後,已經進了大學的琳達又一次在内華達的賭城失蹤一周多,麥克唐納在各大報紙電台和電視台發尋人啟事,他自己也因神經高度緊張住院兩周。此後夫婦兩人開始更多把精力投入社區的維護和建設,尤其是環境保護。1970年琳達去世,年僅31歲。悲傷的瑪格麗特棄筆,直到6年後才又開始寫作。麥克唐納自己也因神經高度緊張和其他并發症一再住院,直到1981年被診斷為老年癡呆。此時他已經出版了18部小說,最後一部便是發表于1967年的《藍錘》。

麥克唐納的最後幾部小說裡,犯罪故事不再是找出一個或幾個壞人的問題,而是發現一張環環相扣的關系之網。在他筆下,人們往往花盡精力追逐财富權勢,但财富權勢并不能彌補人們心中對情感的渴求,尤其在追逐的過程中,親近關系往往被忽略、損害、抛棄。

他最後呈現給人們的案件結局,常常是一個複雜而又悲哀的關于人性淪落、人類溝通失敗的結論。麥克唐納自己曾總結說:“盧·阿徹是個有時站在反英雄邊緣的英雄,雖然他是個行動的人。但他的行動,主要是把他人的故事連在一起,并發現其中的意義。他與其說是執行者,不如說是一個提問人,一個讓他人的生活意義呈現出來的意識。”

羅斯·麥克唐納(視覺中國供圖)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