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一樁最消暑的謀殺案

一樁最消暑的謀殺案

時間:2024-10-25 11:27:02

“如果每個寶寶都是完美的奇迹,那麼生命基本上就是一場堕落的旅程。”

雪人

作者:[挪威]尤·奈斯博

譯者:林立仁

湖南文藝出版社,2016年版

“這天,天空開始飄雪。早上十一點,大片雪花從無色天際落下,入侵魯默裡克區的野地、庭院、花園、草地,猶如來自外層空間的白色大軍……”

在盛夏讀尤·奈斯博的小說是一件特别解暑的事,《雪人》療效尤其好——所有故事都發生在挪威奧斯陸和卑爾根漫長的冬季,每個冬天的第一場雪,雪地裡都會多一個無人認領的雪人,每個雪人都暗示着一樁已經發生的命案。

這個“雪人”梗好像有點熟悉?沒錯,去年那部頗受好評的網劇《無證之罪》借鑒了尤·奈斯博的創意,劇中的命案現場總有一個雪人,逍遙法外的兇手也被冠上了“雪人”的代号。

可見,《雪人》的确是一本流行度很高的小說,或者說,它是将尤·奈斯博推向國際市場的重要作品。

算起來,尤·奈斯博是唯一一位我完整閱讀過的推理小說家。起初,吸引我的不是他的作品,而是他北歐盛産的“斜杠青年”的身份。這位高産作家曾夢想成為一名足球運動員,踢了一陣子挪威甲級聯賽,目标是加入英超熱刺隊。因傷告别綠茵場之後,他惡補文化課,進了大學,學習經濟管理。畢業後,他又不甘心在奧斯陸的格子工位裡做金融白領,跟朋友組了一個樂隊,取名DiDerre。一半是運氣,一半是實力,DiDerre樂隊在挪威爆紅,尤·奈斯博一夜之間成了搖滾明星。做了幾天偶像,他又覺得日子無聊,于是給自己放了長假。在從奧斯陸飛往澳洲度假的漫長旅途中,他靈感迸發,奮筆疾書寫下一個小說大綱。1997年,這個大綱成了尤·奈斯博的處女作《蝙蝠人》。他大概很滿意“作家”這個身份,至少目前為止還沒有轉行的迹象。

很長一段時間裡,尤·奈斯博幾乎每兩年一部小說,發表于2007年的《雪人》是他的第七部長篇作品。

在探讨《雪人》和作家風格前,我想先分享一部鐘愛的電影。并非跑題,這個發生在挪威奧斯陸的故事或許能讓人更理解尤·奈斯博筆下寂寥、陰郁的北歐,以及書中那位永遠喪裡喪氣的男主角哈利·霍勒警官。

挪威人約阿希姆·提爾導演的《奧斯陸,8月31日》(Oslo,31.August)沒講什麼大不了的故事,電影男主角是個叫安德斯的34歲瘾君子,接受了10個月的戒毒治療後,安德斯收到一份來自報社的面試通知。于是,他借着面試有了屬于自己的一天。《奧斯陸,8月31日》講的就是發生在這一天裡的事,這位家境不錯的曾經的文學青年重新回到生活中,他找朋友訴說想要自我了斷的念頭,嘗試聯系姐姐,對曾經的愛人示好,在party上等始終沒有出現的朋友。party上認識的女孩騎車帶着他,走過無人的街道,天空是灰藍色的。最終,親情、友情和愛情都對他置之不理,與漂亮女孩的邂逅也沒能拉住他,生活的無聊和無望侵入骨髓,他最終還是選擇了結束生命。

安德斯這樣訴說父母和挪威給予他的一切:“她對吸毒持寬容的态度,民主是最佳選項,他們尊重我的隐私,也許太尊重了。他們教導我宗教是虛弱的,我不知道我是否同意。他們從沒教過我烹饪或建立一段感情,但她們看起來很快樂。他們從沒告訴我友誼是怎麼消失的,直到朋友形同陌路。他們容許我對食物挑剔。她說我可以照我想做的,自己決定想當什麼人,想愛誰,想住哪兒。他們會永遠幫助我,他們對姐姐比對我嚴厲。”安德斯死在了北歐式的自由裡,死在了灰藍色的寂靜裡。

電影把鏡頭朝向了奧斯陸清冷的街頭和閑散的生活,同時也把這背後的孤獨和空洞傳遞給觀衆。

《雪人》以及尤·奈斯博的所有小說都彌漫在這樣寂寥、陰郁的氛圍裡,他的故事裡很少有日式推理小說中常有的貧窮和苦難,大多是中産階級的精神隐疾或情感糾葛。

“在挪威,有20%的孩子不是父親親生……”這是《雪人》裡罪惡的根源。社會派推理小說常常将罪行歸咎于制度和社會矛盾,意義在于批判現實。而尤·奈斯博小說裡的罪行和殺人動機常常在于人本身,在看似世界上最合理的制度下、最自由的環境裡,人依然有欲望、邪惡,甚至殘暴。罪行并非源于跋扈,而是脆弱。就像他在《雪人》裡分析哈利與老情人蘿凱的偷情:“會不會是良心不安讓我們變得淫蕩?我們之所以不忠并不是因為不顧羞恥,而是因為羞愧不已?”尤·奈斯博(法新社供圖)

尤·奈斯博的作品裡也有一個永遠的主人公——警官哈利·霍勒。像《奧斯陸,8月31日》裡的安德斯一樣,哈利不碰毒品,卻嗜酒,他是破案的好手,卻覺得生活沒有意義,他不缺什麼,也不追求什麼,孤僻和憤怒是沒有緣由的,好像在那樣寒冷的環境裡他就該喪成這副模樣。

在《雪人》中出場的哈利因嗜酒失去了多數人的信任,最愛的女朋友也離他而去。沉溺于酒精中的哈利被一封署名“雪人”的信敲了個激靈,神秘女警卡翠娜的介入也讓他加快了這樁連環殺人案的調查節奏。

進入尤·奈斯博的小說需要一點點耐心,拿《雪人》來說,前前後後有戲份的人物不下50位,一開場就是一堆人名,再加上作者喜歡用“蒙太奇”的手法毫無縫隙地轉場,不習慣他寫作風格的人需要些時間才能适應。如果不幸讀到另一本小說《知更鳥》,挪威和整個歐洲“二戰”以來的曆史又會成為讀者破案追兇的另一道障礙。

即便再喜歡尤·奈斯博,我也不得不承認,他在推理和殺人動機的設計上并不是最出色的。《雪人》裡,連環殺人案的受害者都是有孩子、有老公或男朋友的女性,順着這條線索,哈利逐層調查,漸漸接近真相。在暴露真兇的過程中,《雪人》經曆了多次反轉,這看起來相當不嚴謹,隻是在尤·奈斯博的觀念裡,戲劇性大于推理的嚴絲合縫。電影《雪人》劇照(法新社供圖)和推理、殺人動機相比,《雪人》最吸引人的是懸疑氛圍的營造,以及尤·奈斯博天才般的文字駕馭能力。對于殺人和行兇場面的描寫,他尤其在行,再加上那字裡行間無處不在的冰雪環境,每場謀殺都讓人覺得生疼。在這方面,《雪人》還算克制,到了《獵豹》,尤·奈斯博的狠就更肆無忌憚了。

尤·奈斯博不僅善于“殺人”,他還善于描述恐懼。女警卡翠娜一聲尖叫,他精雕細琢:“那是一種滲入骨髓的凄厲叫聲,發自喉嚨深處,過了一會兒,叫聲轉變為歇斯底裡的嗚咽,聽起來仿佛笑聲。她吸了口氣,安靜幾秒,又再度開始發出相同的尖叫聲,既長且久,猶如女性分娩時發出規律的、儀式性的痛苦歌聲。”

在尤·奈斯博的筆下,黑暗不會降臨,它是“有味道的”,“如棉被般裹住了他”。這種畫面感極強的表達總能讓故事在你面前鋪展開,以至于我一直覺得他的小說适合改編成電影。直到看了邁克爾·法斯賓德主演的同名電影《雪人》,我才打消了這個念頭。那部電影是徹徹底底的失敗,千萬别看。

除了文筆和氛圍,尤·奈斯博偶爾在小說裡流露的搖滾明星派頭也總是吸引我。那是種什麼派頭?是時髦和都市感。

這種特質常常在描寫生活細節和情感狀态時體現,比如哈利和最愛的女人躺在床上:“蘿凱第一次說想嘗嘗看抽煙的滋味,是因為她想感受一下他的感受,想跟他一樣受到毒害和刺激,盡可能靠近他。他想到的則是他所見過的每個吸毒女子,都因為這個同意的白癡理由而第一次嘗試吸毒,因此斷然拒絕。但她說服了他,最後這演變成一種儀式,做愛之後,他們會缱绻着緩慢地抽一根煙,仿佛這根煙是做愛的延伸。有時這感覺像是在搏鬥之後抽一管象征和平的煙鬥。”

總而言之,閱讀尤·奈斯博的樂趣遠不止懸疑和推理。盛夏,在空調房翻《雪人》,喝咖啡,一定是種享受。記得咖啡一定要熱的,那是奧斯陸寒冬裡哈利警官的最愛。

推薦書目

獵豹

作者:[挪威]尤·奈斯博

譯者:林立仁

湖南文藝出版社,2016年版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