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關于塑料瓶的三大謠言

關于塑料瓶的三大謠言

時間:2024-10-24 02:09:24

“平均每升瓶裝水含有325個可能有害的塑料微粒”,這樣一聽确實挺吓人的。我們到底還能喝塑料器皿裝的水嗎?

近期,一篇名為《瓶裝水中是否有塑料?》的視頻報道引起消費者的關注:來自紐約州立大學的研究者在9個國家進行了調查,發現93%的瓶裝水中都含有“塑料微粒”。

研究者分别從中國、巴西、印度、印尼、墨西哥、黎巴嫩、肯尼亞、泰國和美國購買了來自11個不同品牌的259瓶瓶裝水,使用一種可以吸附在塑料上的熒光染料對瓶裝水中的塑料微粒進行檢測。結果顯示,這些瓶裝水中平均每升水含有325個包含聚丙烯(Polypropylene)、尼龍和聚酯合成纖維成分的塑料微粒。

什麼是“塑料微粒”和“塑料顆粒”?

根據劃分,塑料微粒的直徑小于2mm,屬于微塑料的一種。比如磨砂洗面奶當中的磨砂粒子,就是由塑料微粒組成(如下圖)。

而塑料顆粒體積稍大,是塑料以半成品形态進行儲存、運輸和加工成型的原料。我們能在絕大多數礦泉水瓶的底部或者靠近底部的側面發現這些材料的成分标識(如下圖)。

目前,市面上95%的瓶裝水塑料瓶都是由PET(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顆粒制成。此外,還有部分更大的“瓶子”,比如桶體呈乳白色的4升和類似的桶裝水,采用的是2号高密度聚乙烯(HDPE);常見的杯體呈半乳白色的水杯使用的是與高密度聚乙烯同為聚烯烴類的5号聚丙烯(PP);而飲水機用桶裝水采用的是7号聚碳酸酯(PC)(7号标志是指其他的好幾種塑料,PC包括在其中)。

問題一:塑料微粒是怎樣進入瓶裝水的?是否有害?

前述報道的研究中找到的塑料微粒屬于微塑料(microplastics)。

根據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的介紹,微塑料的來源有很多,比如日化用品。而人類至今已經産生了大約90億噸塑料,在地球上微塑料無處不在,海洋裡最常見的垃圾就是塑料。2017年,國内外一些研究者在自來水、海鮮、啤酒、海鹽甚至空氣中都發現了塑料微粒。

制作商代表,瓶裝水公司Gerolsteiner表示他們不能确定塑料微粒的來源,因為塑料微粒“無處不在”,它們可能通過空氣或者包裝材料進入瓶裝水。

可口可樂公司也表達了類似的觀點,塑料微粒看起來無孔不入,經過精心處理的産品也可能含有微量塑料。

既然塑料微粒無法避免,那麼我們把他們吃下去會有危險嗎?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UNFAO)去年對微塑料進行了調查。該調查指出,對于齧齒動物和狗來說,直徑超過150微米的微塑料不會被吸收(1毫米=1000微米;毫米單位mm,微米單位μm),而會通過糞便排出。因此,90%被人體攝入的微塑料應該不會被人體吸收。

對于那些小于150微米,如上表描述的314個小于100微米的塑料微粒,又是否會有危害呢?

目前,科學界對人體内塑料微粒累積的危害知之甚少。對于實驗動物來說,隻有在攝入了幾百萬粒微塑料的情況下它們才會出現不良症狀,比如肝髒炎症。但是人在日常生活中的攝入不太可能達到這樣大的量。

微塑料在原文報告中被稱為三類緻癌物,屬于“懷疑它緻癌”等級。

根據資料,WHO在水中檢測出來的有害污染物為765種,其中緻癌物20種,可疑緻癌物23種,緻突變物56種,促癌劑18種。這些是已經經過證明的,在各國市政自來水中有明确指标規定的,但微塑料并不在其列。

簡而言之,塑料微粒确實通過水源或者包裝過程存在于瓶裝水中,但目前尚沒有組織或者檢測機構确認塑料微粒對人體産生危害。而負責檢測和分析的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教授謝麗·梅森也向BBC表示:“目前尚沒有證據證明,人體攝入這些塑料微粒究竟有什麼傷害”,隻是表述為:“看到塑料微粒的數量,是令人擔心的。”

結論:瓶裝水中的塑料微粒不足以緻癌。

問題二:塑料瓶本身是否有害?會不會含有塑化劑?

暫且抛開水中的塑料微粒,塑料瓶在生産、運輸、儲存、使用過程中,還會有有毒有害物質遷移到水中嗎?這就要回到上文提到的PET,它是大部分塑料瓶的原料。

PET屬于高分子材料化合物,這些分子鍊纏繞在一起,常溫下不流動,也不會向水中擴散,因此不會帶來健康方面的危害。

在日常使用的溫度下,PET不可能分解。不過,其中含有的小分子雜質還是有可能溶出的,這些物質可能帶來潛在的危害。在瓶子合成過程中,由于合成工藝要盡量避免對苯二甲酸的殘餘,所以會保持另一組分乙二醇稍微過量。高溫下兩個乙二醇分子可能會發生副反應,生成二甘醇(二甘醇,化學式C4H10O3,無色、無臭、透明、吸濕性的粘稠液體,有着辛辣的甜味,無腐蝕性)。二甘醇在PET的合成、切粒和吹瓶等熱加工過程中還可能會發生熱降解産生乙醛。而二甘醇和乙醛是有一定毒性的。

針對這些可能存在的有害物質,國家強制性标準GB4806.7-2016《食品安全國家标準食品接觸用塑料材料及制品》明确規定,瓶用PET材料在4%乙酸環境下(60℃)浸泡2小時,重金屬應小于1mg/kg;瓶用PET材料在水環境下(60℃)浸泡2小時,高錳酸鉀消耗量(用以檢測浸出的有機物含量)應小于10mg/kg。同時,另一強制性标準GB17931-2003《瓶用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樹脂》給出了更詳細的食品瓶用PET組分标準。該标準規定食品包裝用瓶PET原料中比較敏感的幾項指标,如乙醛含量小于等于1.0μg/g,水環境下60℃浸泡0.5小時,蒸發殘渣小于0.5%。(如下圖)

這些标準都是為了将材料中可能存在的小分子物質限定在很低的水平。簡而言之,流通市面的瓶裝水,其瓶子均需嚴格遵守這條生産标準。而超标的瓶子,早在面市之前就被扼殺了。

盛傳的PET有害的說法似乎還來自于大家對塑化劑(常見為“鄰苯二甲酸酯類”)的恐懼。

2011年因台灣塑化劑事件走紅,緊接着2012年酒鬼塑化劑事件的進一步發酵,幾乎所有的塑料瓶子都被誤認為含有塑化劑(又稱增塑劑)。

在回答瓶裝水是否含有塑化劑之前,我們先了解塑化劑的危害與用途。

塑化劑種類可達百餘種。此次台灣地區不法企業添加的是DEHP、DINP等。DEHP和DINP急性毒性均較低。動物試驗發現,長期大量攝入DEHP和DINP,會産生内分泌幹擾作用,可造成生殖和發育障礙,并能誘發動物肝癌。但尚無證據表明對人類具有緻癌性。

2011年6月,衛生部曾就台灣地區塑化劑污染食品事件進行解答。衛生部指出,塑化劑對健康的影響取決于其攝入量,偶然食用少量受污染的問題食品不會對健康造成危害。這又回到了毒性和劑量的問題上。

世界衛生組織對塑化劑DEHP規定的每日耐受攝入量為0.025/kg。專家解釋說:“這意味着,體重60公斤的人,如果終生每天攝入塑化劑1.5mg至8.5mg,才可能導緻明顯的健康損害。

而相關檢測結果顯示,每天喝兩升水最多也隻攝入幾十微克的塑化劑(1毫克=1000微克;毫克單位mg,微克單位μg)。

一個人正常一天喝1.6升水,換句話說,如果要達到超标量,一個人一天要喝光近50天的水量,這顯然是不可能的。

再來談談作用。塑化劑一般用于液體中,可以在溶液中起到乳化、增稠、穩定的作用,使不易相融的水油溶液能夠形成混合均勻的膠狀分散體。台灣塑化劑事件就是将一種常見的增塑劑DEHP(後陸續檢出DINP、DNOP、DBP、DMP、DEP等)加入到飲料中,增加飲料流動的黏稠性,使飲料有果膠質感。

而根據我國《食品容器、包裝材料用添加劑使用衛生标準》,當中嚴格規定了DEHP從食品包裝材料遷移到食品的遷移量為1.5mg/kg,DINP為9mg/kg,這與世界發達國家的規定一緻。因此,合格的瓶裝水DEHP含量不會超出有關标準。

同時塑化劑是工業上被廣泛使用的高分子材料助劑,可合法用于工業用途。在塑料加工中添加這種物質,可以使其柔韌性增強,容易加工。

但是前面說到,市面可見95%的瓶裝水都采用PET瓶,其特點是流動性好,可塑性強。所以,PET瓶不必要也不需要加塑化劑。

結論:塑料瓶一般不需要添加塑化劑。

問題三:夏天汽車後備箱放的瓶裝水能不能喝?

既然水中的塑料微粒和塑料瓶本身在正常使用中,對人體都沒有危害,那麼在使用不當的情況下呢?

這裡解答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夏天汽車後備箱放的瓶裝水能不能喝?

高溫下PET是不是會發生反應呢?确實有可能。

研究發現,PET吸水之後随溫度升高要經曆如下過程:

1.結晶和結晶結構轉變(130℃左右);

2.脫水(120~140℃);

3.水解反應(120℃左右);

4.氧化分解(150~470℃左右);

5.汽化分解(470~600℃)。

其中水解反應在120℃就會發生,但此時的水解率不足0.01%。夏天車裡的氣溫确實很高,某些區域甚至可能達到70℃的高溫,但是顯然這樣的溫度還不足以讓PET産生明顯的分解。

我們的認知中,大部分塑料瓶不能裝高溫的水的。那是因為PET瓶采用吹塑的方式制造,一般較薄,瓶體在加熱到90℃時由于PET分子鍊的重新排列和内應力作用,瓶體會扭曲收縮,此時使用容易導緻瓶體變形破裂,但塑料瓶遇熱水變形不等于水解或者釋放有毒物質。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打開了的瓶裝水,容易有微生物進入,喝了一半的水最好盡快喝完,如果繼續放在高溫下,經高溫作用細菌可能大量繁殖,喝了可能會拉肚子。

另外,需要強調的是,塑料制品的使用年限一般為3至5年,而我們提到的瓶裝水通常保質期在1年左右,過期後塑料會老化,出現變色、變脆的情況。同時,國家規定PET塑料瓶是一次性使用,因為在長期反複使用過程中,老化和破損可能會導緻一些微量有毒物質溶出,因此本刊建議不要長期反複使用這種一次性塑料瓶。

結論:瓶裝水能在高溫下放置,但打開了要盡快喝完,瓶子供一次性使用,不要長期反複使用。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