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文化認同助力京津冀協同發展

文化認同助力京津冀協同發展

時間:2024-10-23 03:59:56

“文化認同,既要認同文化的一緻性,也要認同文化的多樣性。”劉勇說。攝影段崴/人民畫報

京津冀地緣相連,文化相通,曆史一脈。

當下,京津冀一體化建設正以破竹之勢迅速全面展開,經貿交通、生态環境、醫療教育、網絡文創等各個環節都在實質性的大力推進。但在這一過程中還有一重要環節不可忽視,這就是文化認同。

什麼是文化認同呢?最簡單的說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我能說到一起,唱到一起,玩兒到一起。我為你做的貢獻,你心裡有數;你為我做的犧牲,我銘記感恩。我的貢獻和你的犧牲,最終是大家共同的發展與收獲。

珠三角發展得好,嶺南文化的認同起了很大的作用,嶺南文化在整個東南亞一帶的經濟發展中都具有重要而深遠的影響,一碗肉骨茶能把四面八方的朋友聚到一起;長三角協調得好,海派文化的影響力和帶動力也功不可沒,上海産品特别是上海人的精明細緻至今仍然被世人稱道;新加坡發展得好,文化認同也起到了相當大的作用,多元文化、法治文化、小國文化、公民文化等,都是凝聚新加坡人心的重要元素。

京津冀地區具有深厚的文化淵源,燕趙文化就是三地文化的母體。燕趙“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這成為千百年來燕趙文化的獨特标志和燕趙大地的民風民情。河北别稱為“燕趙”,但從燕趙區域的劃分來看,燕趙區域東部臨海,黃河為其南界,太行山和燕山山脈為西界和北界,其地理位置恰好涵蓋了北京、天津及河北三地。燕趙文化的根基,是京津冀共同的文化背景,是三地密不可分的地域人脈。

在現代曆史上,這種根基和人脈更顯示出特有的活力,比如20世紀30年代所形成的“京派”文化圈,就是京津冀文化認同的重要例證。所謂“京派”的作家和文人,并不隻是聚集于北京,更不隻是北京人。相反,“京派”的主要代表性文人幾乎全是外鄉人,浙江、江蘇、山東、河南、安徽、廣東、福建、湖北、湖南、山西、四川,當然也有北京和天津,哪兒的人都有。“京派”活動的場所也蔓延在整個京津冀地區。著名的京派刊物《大公報·文藝副刊》就創辦于天津。無論是從人脈還是文脈上看,京津冀都是緊密相連的。

與此同時,在漫長的曆史進程中,京津冀各自的文化不斷地繁榮進步,三地的文化也彰顯出各自的個性。北京有八百多年的建都史,“古都文化”地位在國内無可撼動;天津臨海的地理位置,通商口岸的曆史背景,讓天津文化開放而多元;河北有淳樸的民風民俗、特色鮮明的俠骨柔腸。現如今,北京到天津,高鐵半個小時的車程,但是,京劇不是一個唱法,相聲不是一個說法,足球不是一個踢法,生活習慣也不盡相同。在北京京劇昆曲振興協會倡議發起的“京津冀地區武功武戲培訓成果展演”上,演員們演出傳統劇目。CFP供圖因而,文化認同不僅是認同文化的一緻性,還要認同它們的不一緻性。京津冀是一體的,利益是共享的,文化的目标是一緻的,但這絕不意味着淡化或消解三地文化的個性,隻有在三地文化的個性發展得更好的基礎上,文化認同才能做得更好。

跨行政區域經濟合作的粘合劑

高度的文化認同可以在區域内形成強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這種力量促使區域成員緊密地團結起來,自覺維護共同體的利益,增強成員之間的協調性、整合性,從而保持整體的穩定,促進共同的發展。

特定區域的文化認同,能産生普遍的群體認同感和歸屬感。北京、天津、河北三地,在協同發展中,在情感上要有一緻性,要相互做出貢獻,更要相互領情,不能理所當然說誰就應該為誰服務。情感就是互相感恩,情感的認同會夯實京津冀的文化基礎。

文化認同帶來的情感上的理解,有利于區域動員一切經濟和社會資源,為區域經濟的發展服務。尤其對于一個跨行政區的區域經濟合作來講,文化認同整合經濟資源凝聚力的作用更是不可忽視。各地區之間的民風民俗、曆史文化等方面各不相同,在區域經濟合作中就難免會産生因文化差異而帶來的摩擦與矛盾。因此,為了避免或将這些摩擦和矛盾最小化,實現共赢,構建文化認同極其重要。

提升區域協同發展品格的助推器

文化認同到位,可以提升當地區域一體化的品格與韻味,使其在一體化的道路上走得更加穩健和持久。

文化環境與經濟發展有内在的聯系,文化環境所孕育出的人文精神是區域經濟發展模式形成的精神支撐。從某種意義上講,區域經濟發展的變革往往是從文化觀念的更新開始的。

一般來說,先進的文化造就發達的經濟,落後的文化将伴随貧困的經濟。就算是相同的經濟制度和發展模式實施在不同的文化區域中也會産生不同的經濟結果。在沿海地區的區域文化中所具有的敢為人先、兼蓄并收、求真務實、重商重義的精神,為沿海地區的經濟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使得沿海地區的人們在改革開放中充滿生機和活力。

例如,長江三角洲的上海及江浙地區是中國經濟較發達的地區。在其經濟增長的原因中,曆史傳統、思想觀念、科技等地域文化因素是重要的方面。該地區的文化水平高,商品意識濃厚,為地區經濟的騰飛提供了共同的文化氛圍。因此,不同的地域文化使區域經濟具有了不同的特點,形成了各有特色的區域經濟。馬三立(左)與搭檔趙佩茹。馬三立是中國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相聲藝術起源于華北,流行于京津冀,普及與全國及海内外。“馬派相聲”是中國重要的相聲流派之一。本刊資料室供圖

京津冀聯手打造的北京前門曆史文化節吸引衆多遊客前來體驗。文化節聯手天津、河北承德,展示展銷京津冀三地的特色文化。CFP供圖

獨樂寺觀音閣梁思成手繪圖。

天津獨樂寺十一面觀音。據考證,該寺始建于隋,重建于遼,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曆史。寺内16米高的十一面觀音是國内最大的泥塑站像,山門和觀音閣是中國現存早期木結構建築的代表作。本刊資料室供圖文化認同是尋求某種文化的一緻性或同一性,離開了群體成員對共同文化的确認,就難以形成區域經濟發展的文化背景。很多地區經濟發展落後都與觀念封閉、保守有關。不同區域的文化對不同地區的人們有着全面而深刻的影響,它不僅使人們在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具有了自身的特色,也使地區經濟的發展打上了深刻的文化烙印,并最終使區域經濟走上不同的發展道路,如我們所常說的吳越文化、齊魯文化、巴蜀文化、燕趙文化、閩粵文化等。京津冀一體化過程中也必然會打上“大燕趙文化”的烙印,這種文化烙印對提升區域發展的品格具有非凡的意義和價值。

拓展區域制度創新空間的動力源

任何制度的創新都要受到社會文化因素的制約,學習、借鑒現今的制度必須考慮根植社會的文化因素,否則制度便很難适應當地的文化發展語境,難以存活,更别提長久發展了。因此,地域文化特質可以降低制度創新的摩擦成本,增強當地文化與外來文化融合的可塑性。

地域文化特質對制度創新具有深刻的影響,比如徽商文化誘發改革開放之處安徽農民自發實行“包産到戶”制度創新,浙江的商業市民文化促使人們探索出了一條經濟上的“溫州模式”。這都根源于當地在發展過程中對文化的深刻認識和透徹體察,隻有利用好文化這個“軟武器”,認清文化認同在區域協調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才能最大限度地減少制度上的摩擦;制度和政策的出台上摩擦減少了,改革推進的成本才能降低,區域一體化發展的阻礙也才能少一重。

區域一體化發展的真正标尺

在區域一體化的各種指标和現象中,經濟一體化盡管來勢兇猛,但容易受到各種偶然或變化性因素的影響。最終真正成為一個區域整體名片的,一定是它的文化。隻有文化的認同才能曆經歲月的變遷和時代的考驗,曆久彌新。古今中外,莫不如此。也許在多年以後,京津冀經濟格局已随着時代發展的要求而多次調整,而彼此的文化認同則會逐漸沉澱下來,愈久彌堅。在文化認同的基礎上,各種現實利益因素和行政壁壘形成的暫時的困難終将會迎刃而解。

對于京津冀而言,協同發展不但是一個政治問題,一個經濟問題,也是一個文化問題。對于目前的京津冀來說,融合個性活力,協調三地發展步伐,健全制度法規,是需要面對和解決的問題。如何最大限度地實現京津冀的文化認同,最大力度地繁榮發展京津冀文化,對于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未來至關重要。

(本報道撰文者系教育部特聘長江學者)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