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王傳喜:“選舉咱當村幹部,就要對得起大夥兒這份信任”

王傳喜:“選舉咱當村幹部,就要對得起大夥兒這份信任”

時間:2024-10-23 12:26:36

山東省臨沂市蘭陵縣卞莊街道代村社區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王傳喜攝影王蘊聰/人民畫報從舊村改造到村民增收,從土地流轉經營到首個國家級農業公園試點,從美化村莊到改善村風……19年間,王傳喜帶領村“兩委”班子和全體村民将一個“髒亂窮差”的落後村,發展成為新農村建設的“領頭羊”、鄉村振興的“排頭兵”。2018年6月29日,中共中央宣傳部授予王傳喜同志“時代楷模”榮譽稱号。王傳喜和村“兩委”班子成員在讨論新規劃的新農人培訓中心圖紙細節。攝影王蘊聰/人民畫報千年古縣山東蘭陵,縣城旁一隅,坐落着代村。代村,始建于東晉初年,原名戴家村,因戴姓居民最早居住而得名,現屬卞莊街道管轄,迄今已有1700餘年的建村曆史。早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代村是“農業學大寨”紅旗單位、縣委書記包點村,代村在解決自身溫飽的基礎上,一年還能上繳愛國糧100多萬斤,是曆史上有名的“先進村”。然而,到了20世紀90年代,代村因種種原因,成了一個背負着近400萬村級債務的“落後村”。

經過近19年的治理與發展,現如今的代村集體産業總産值26億元、純收入1.1億元、村民人均純收入高達6.5萬元,成為名副其實的“産業興旺、生态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模範村”。

這一巨變的背後離不開代村的帶頭人——臨沂市蘭陵縣卞莊街道代村社區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王傳喜。身材魁梧、面龐黑紅的王傳喜,給人以敦厚而穩重的感覺。這位聲線渾厚的山東漢子,引領了代村的發展熱潮。

敢啃硬骨頭一碗水端平

王傳喜辦公室的文件櫃中,190多本工作筆記碼放得整整齊齊。從剛上任用的小黃皮“工作手冊”,到大大小小的皮革面筆記本,裡面記錄着他近19年工作的日日夜夜……

20世紀90年代,市場經濟大潮興起,而代村卻沒跟上時代步伐,村集體負債近400萬元。當時,王傳喜還是蘭陵縣第二建築公司項目部的經理,大夥兒都覺得他在外面見的世面多,有真本事,所以在1999年村黨支部換屆時,村民們都選王傳喜擔任村黨支部書記(2008年10月成立社區黨委,改任黨委書記)和村委會主任。面對村民的信任,王傳喜毅然辭掉了經理職務,回村擔起了“領頭人”的擔子。

經過調研他發現,人地不均和零散經營,是限制代村發展的根本問題,也是第一塊難啃的“硬骨頭”。他反複思量,提出重新調整土地,一戶兩塊田。“莊戶人最關心土地問題,當時人均最少的是不到三分地,最多的二畝七八,相差近十倍,大部分群衆反映強烈。”有的幹部認為,動土地是傷筋動骨的事,人少地多的戶、組肯定不幹,解決土地問題合理但不現實,再說王傳喜一個剛30歲出頭的年輕人能行嗎?

“為啥合理還能做不成?”王傳喜不信,“分地的事兒喊出去了,如果幹不成,我們這屆班子就失去了威信,等于提前解散了,沒有退路!”王傳喜帶領村幹部一邊做群衆思想工作,走民主程序;一邊将方案形成文件,報到鎮裡、縣裡。

時值2000年夏天,地裡剛割完小麥莊稼騰茬,為不耽誤下季播種,王傳喜帶着村幹部臨時設了個後勤組,夜間發大衣,白天發草帽、送水送飯。村幹部和村民小組成員吃住都在地裡。

一戶兩塊田,一塊好點的一塊差點的,所有村民一律公平抓阄選地。從抓阄結果看,村幹部抓的碰巧都是孬地貧地,老百姓一下子就對這屆村“兩委”班子豎起來大拇指。

“通過這件事,奠定了我們這一屆村‘兩委’班子的群衆基礎,大家對我們都很信服,進一步樹立了村幹部的威信。”回憶起這段往事,王傳喜十分感慨:“老百姓的工作好不好做,關鍵是看黨員幹部能不能‘真’和‘公’,隻要我們沒有任何私心,幹的是一碗水端平的真事兒,一定能把事幹成。”

接下來,王傳喜又帶領大家陸續開展了治安整治、環境整治、村風整治等多個專項行動,代村的面貌在一天天變好。

一切為了群衆美好生活

在分地的同時,舊村改造在2006年也開始進行。在這一過程中,王傳喜尊重村民意願,堅持小步快走,循序漸進。

王傳喜介紹,在村民“上樓”過程中,堅持先安置後拆遷,按照“評估補償、低價安置、按需分配”的原則。科學的方案、優惠的政策、得當的方法、有力的措施。代村的拆遷路曆經十年時間,一步一步地來,一片一片地拆。2015年,代村在沒有占用一寸耕地的情況下完成了舊村改造。節省出來的幾百畝建設用地,可供後續開發利用,同時也留足了未來50年人口增加的居住用地,實現了零占地、零違章、零投訴。

首批入住的代村社區居民李繼華最有感觸。李繼華說:“小青年結婚那時候必須得有房子啊,沒有房子誰跟啊?後來我們村裡搞改造,沒想到是按需分配,500塊錢1平方米,當時心裡的石頭一下子落到地。”

“王書記常說,做村裡工作,就要多聽取村民意見,學會換位思考,尊重群衆意願。”村委委員王傳海告訴記者,正是因為他們将心比心,以情感人,工作做到了群衆的心坎上,群衆才從心裡支持他們的工作。

自2006年分期分批實施舊村改造後,目前代村建成多層居民樓65幢、單戶“小康樓”170座、老年公寓樓4幢,小學、幼兒園、衛生院、老年活動中心、村民文化廣場一應俱全。

“綠樹掩映小洋樓,空氣清新人長壽,使用沼氣新能源,文明衛生又方便,條條大路通家園,鄉村勝似城裡面。”這句順口溜,道出了今日代村人的心聲。

謀鄉村振興讓村民富而樂

2017年代村村集體收入1.1億元,村集體資産增長到12億元,村民人均純收入達6.5萬元。是什麼讓代村變得如此富裕?王傳喜的秘訣在于:他選擇了一條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堅持集體與個人同步增收,實現共同富裕的道路。村裡比較大的資源、項目由集體去操作,按照市場規律企業化運作,然後通過分紅、補助等形式反哺、惠及每一位群衆。

王傳喜上任不久,就和“兩委”班子一起,煎餅夾鹹菜當幹糧,開上車,一路南下,到江蘇華西村、上海九星商場、河南南街村等地取經,逐步堅定了走集體道路的決心。老村支書李學全說,參觀結束後,王傳喜豪情滿懷,一直念叨着要帶鄉親們實現共同富裕。“當時覺得不過是一時沖動而已,沒想到他實現了自己的理想。”李學全說。

2005年,村民土地統一流轉,改由集體經營;2008年代村又流轉周邊村幾千畝土地,王傳喜請中國農科院的專家規劃設計了萬畝農業示範園。2012年,代村又搭上“國家農業公園”的快車。

“國家農業公園是鄉村休閑和農業旅遊的升級版,是農業與旅遊融合發展的産物。”王傳喜說。按照設計定位,它既涵蓋園林化的鄉村景觀、生态化的郊野田園,還包涵景觀化的農耕文化、現代化的農業生産,是一個綜合的現代農業田園景觀。

如今,走進坐落在代村的“蘭陵國家農業公園”,滿眼都是各種特色蔬菜水果,還有異域風情的熱帶雨林王國、花香撲鼻的蘭花館以及古香古色的沂蒙山農耕博物館、沂蒙老街等。這個由王傳喜一手推動、打造的現代農業景觀,遠近聞名,2017年遊客達近百萬人次,光門票收入就達3000多萬元。

敏銳的市場眼光和嗅覺,讓王傳喜具備了超前的判斷力。他的每一次探索,都給代村帶來新變化。2009年,村“兩委”認真研究縣内批發市場形勢,抓住縣政府計劃将市場外遷的機遇,超前謀劃,精心籌備,多方征求意見,建立代村商城。2010年當年規劃、當年建設、當年投入使用的代村商城一期,創造了驚人的“代村速度”。2012年9月,蒼山縣農村交通物流分撥中心建成投入使用,物流輻射全縣所有鄉鎮。2015年建設了商城二期,目前商城占地面積20萬平方米,經營面積16萬平方米,接納商戶2000個。今年計劃推進第三期建設,對接縣城的南二環,逐步提升一、二期,統籌将商城定位好、規劃好、管理服務好。

在商城經營照明生意的商戶付愛學說:“商城地理位置優越,實行統一規劃管理,對商戶還有房租、稅收方面的減免優惠政策,顧客到這裡來可以體驗到舒适的‘一站式’服務體驗,應該說自打落戶代村商城這兩年,生意就越做越大了。”

新規劃占地150畝的新農人培訓中心這幾天在代村破土動工了,預計建成後這裡将能容納700人食宿、培訓。王傳喜說:“面向全省、全國培訓新農人,培訓農村基層幹部,想讓我們成熟的做法開花結果,能夠影響帶動更多的農村去實施鄉村振興。”

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10多年來,王傳喜堅持生态、可持續發展理念,除了國家重點建設項目征用外,從未賣過一分集體的土地。“代村東北角一片地,曾有企業要買來搞開發,但王傳喜堅決不同意。”村委委員宋桂雲說,現在這片地上建起了大型社區醫院。老有所養,住有所居,病有所醫,上學有助學獎學金,就業在村内即可解決。看着村民過上幸福日子,王傳喜欣慰地說:“隻要村民們舒坦了,就是對我最大的回報。”代村舊村改造前(左)和改造完成後的對比圖代村村委供圖

代村每年向居民發放住房補貼、支付新型合作醫療資金,60歲以上老人免費入住老年公寓,全村人走上了“離土不離鄉、就地城鎮化”的道路。攝影王蘊聰/人民畫報

蘭陵國家農業公園不僅是農業科技示範、種苗培育組培、産業孵化的載體,而且在休閑農業、鄉村旅遊中融入了文化元素,形成了“農文旅”相結合的發展模式。攝影王蘊聰/人民畫報村民富不富關鍵看支部

代村村民說,村幹部們要守的規矩“多得很”。

無論寒暑風雨,每天清晨6點的村“兩委”班子例會雷打不動,總結前一天工作,安排當日事項,晚飯時全體成員再開一次主題會;任何村幹部不許在家裡辦公,村民有事,在辦公室裡敞開了說;每周日晚上要開一次周例會,查擺問題,交流碰撞;每月舉行一次黨員和村民代表會,集體研究項目建設、土地承包等重大事項;每月10日張榜公示黨務、村務、财務;每月編發一期《新代村》月報,把當月大事向群衆講明白。

以黨支部“提事”、村委會“議事”、黨員和村民代表大會“定事”、村務監督委員會“監督事”的工作機制由此逐步形成。

社區服務中心負責門衛工作的李蒼松老人印象深刻,有幾次淩晨兩三點,王傳喜辦公室的燈還亮着,李蒼松以為他忘了關燈,進門一看,他還在工作。

“當村幹部就是給群衆‘打工’的,要舍得出大力、多‘吃虧’,你付出的多,群衆得到的實惠也就越多。”王傳喜這樣告誡村幹部。“既然全村的老少爺們相信咱,選舉咱當村幹部,就要對得起大夥兒這份信任,一定要把全村的事情辦好,不辜負大家的期望。”

“村民富不富,關鍵看支部。”王傳喜注重把那些既是好人又是能人的黨員吸收進村委會,現在村“兩委”幹部中幾乎都是緻富帶頭戶。他還制定了黨員幫帶聯系戶制度,先富帶後富,走共同富裕道路。在調整土地、拆遷舊房等工作中,黨員幹部都帶頭沖在前面。“公生明,廉生威。”王傳喜經常拿這句話告誡村幹部,并“約法三章”:村裡的工程絕不許親朋好友插手,惠民政策絕不因沾親帶故徇私,幹部選用絕不讓直系親屬沾光。

19年來,“兩委”班子經曆過六次換屆選舉,除正常退休外,沒有一人因非正常原因落選。村幹部經手的錢物上億元,沒有一人因此栽跟頭。“全國文明創建先進村鎮”“中國美麗鄉村”“中國最美休閑鄉村”,以及授予王傳喜個人的“全國優秀共産黨員”“全國勞動模範”“時代楷模”稱号……各種金光燦燦的獎狀和榮譽證書挂滿了村委會接待室的一面牆。這是對王傳喜,也是對代村的最大褒獎。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