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錦繡中華”當非遺遇見時尚

“錦繡中華”當非遺遇見時尚

時間:2024-10-23 12:23:36

“錦繡中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服飾秀”系列活動之一的“木真湘韻—非遺服飾秀”閃亮登場,外籍模特身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湘西苗繡元素服飾在恭王府大放異彩。踏着湘西原生态苗族古歌的旋律,身着“并蒂蓮花”“蝴蝶探花”“百鳥朝鳳”等傳統苗繡紋樣服飾的中外模特們在北京皇家府邸、古宅大院的“百年T台上”,為人們呈現出一場非遺服飾精品的饕餮盛宴。

中國豐富多樣、曆史悠久的紡、染、織、繡、印的獨特技藝,為今天的紡織服裝品牌和設計師提供了豐厚的文化土壤。作為極具中國中國風格的紡染織繡類非遺活動,“錦繡中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服飾秀”經過三年的培育,已然成為恭王府博物館在非遺項目中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品牌,而恭王府博物館作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展示保護基地,承擔着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展示和保護的工作職能,在中華傳統技藝的研究、保護與創新發展等方面逐步探索出了展與研相結合的新思路。

2015年起,文化和旅遊部、教育部共同啟動實施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該項計劃以傳統工藝為重點,通過組織非遺傳承人群到高校學習專業知識,研究傳統技藝,開展交流研讨與實踐,為非遺保護提供大學的學術和教學資源支持,幫助傳承人群“強基礎,拓眼界,增學養”,促進非遺的可持續發展。

這一次的“錦繡中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服飾秀”系列活動中,組委會邀請了6位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蘇繡代表性傳承人姚惠芬、苗繡代表性傳承人張桂英、黃梅挑花代表性傳承人石九梅、苗族蠟染代表性傳承人楊芳、榮昌夏布代表性傳承人李儉康、湘西苗畫代表性傳承人梁德頌,她們和另外十幾名繡娘們一起來到恭王府共同參與開幕式走秀活動,與來自高校和文化品牌的來賓交流探讨中國傳統工藝的振興。

“見人見物見生活”“活态傳承、活力再現”,“非遺”要走進現代生活。如今,全國已有112所高校加入非遺研培計劃,這些來自中國各大高校的年輕本土設計師們通過在湖南湘西、貴州雷山等地深入實地考察,走進深山,收集、整理、保護非遺苗繡作品和技藝,尋找幾近失傳的各種苗繡繡法,了解雙針鎖繡、绉繡、辮繡、破紗繡、絲絮貼繡、錫繡等當地苗族的獨特繡藝,将傳統的工藝升華,并與時尚現代的設計結合,體現東方傳統工藝獨特的中國氣質。

“最初培育‘錦繡中華’這一活動,就是希望把列入到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傳統技藝中的紡、織、印、染、繡這些類型,以及傳統的民族服裝服飾和當代時尚設計進行結合,讓古老文化在現代生活中發出光彩。”恭王府中華傳統技藝研究與保護中心主任,“錦繡中華”系列活動組委會辦公室主任孫冬甯說。作為2018“錦繡中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服飾秀”系列活動的收官之作,“苎夢東方”非遺服飾秀在恭王府銀安殿舉行。這是秀場後台候場的模特。

“挑繡之韻”專場是由武漢紡織大學非遺研究中心設計團隊與2016至2018年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研修研習培訓班學員牽手合作。此次展示的服飾作品結合了荊楚地區的多種紡織刺繡類非遺項目的元素。

“流光溢彩”專場。作品以中國傳統宮廷的花絲鑲嵌技藝為靈感來源,以京繡的表現手法呈現。設計師通過繡娘手裡的絲線,将宮廷花絲鑲嵌元素轉化到服裝上,實現對傳統文化新的解讀與傳承。

非遺服飾秀開場前,湘西苗族繡娘們在古色古香的恭王府嘉樂堂前合影留念。

為了讓現場觀衆更好地感受到湘西原生态的苗繡文化,主辦方邀請到18位來自湘西大山深處的苗族繡娘現場展示苗繡工藝。

來自中國湘西苗族曆史悠久的紡、染、織、繡、印的獨特技藝,以新的風姿再現生機。

“錦繡中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服飾秀”系列活動生動體現了“見人見物見生活”的非遺口号。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