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一師阿拉爾:沙漠綠洲中的新興之城

一師阿拉爾:沙漠綠洲中的新興之城

時間:2024-10-23 12:11:35

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新時代新作為新篇章

在中國,有一類特殊的城市叫軍墾城市,它們是由兵團人設計并建造。坐落在塔裡木河之濱、塔克拉瑪幹沙漠邊緣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第一師阿拉爾市,就是這樣一座現代化的軍墾城市。

三五九旅精神鑄就了這座軍墾城市的靈魂。戈壁荒原中,兵團人60多年風雨堅守,從無到有,從小到大,一座軍墾新城拔地而起。

2004年1月,阿拉爾市人民政府挂牌成立,實行“師市合一”的管理體制,成為共和國最年輕的城市之一。

黨的十八大以來,一師阿拉爾市進一步振興産業、城鎮建設突飛猛進、民生改善亮點紛呈,已轉型為一座功能完備的現代化城市,正向着黨中央和國家定位的兵團南疆區域中心城市的目标邁進。

空中俯瞰第一師阿拉爾市市區。坐落在市中心的恢弘建築是三五九旅屯墾紀念館,它是城市的标志性建築,再現了兵團屯墾戍邊的艱苦曆史和奮鬥精神,是遠近聞名的紅色旅遊基地。攝影馬耕平/人民畫報

1955年,一師勝利農業生産社的社員們,參觀某農場拖拉機耕作,并與戰士們聯歡。

1963年,塔裡木農墾大學的師生們上農作物栽培實驗課。塔裡木農墾大學,創建于1958年,是塔裡木大學的前身。塔裡木大學為新疆建設培養了大批人才。本刊資料

20世紀60年代,進入塔裡木的新疆生産建設兵團,住“地窩子”、吃粗糧、頂酷暑、冒嚴寒、抗風沙,在荒漠中開辟出了大面積的耕田。本刊資料阿拉爾,蒙古語意為“彙聚、交彙”,它同時也被稱為“軍墾之城”,是一批又一批的開墾者、建設者和創業者與當地各族人民一起共同建設的“塞外江南”。

最年輕城市的“老資格”

6月的阿拉爾,草長莺飛,綠意盎然。漫步城中,繁花似錦,綠樹成蔭。開闊的屯墾文化廣場,現代化的居民小區,塔裡木河穿城而過,猶如玉帶環繞;周邊的團鎮,田疇萬頃,阡陌縱橫。天際的雪山與一望無際的農田相映成趣,如詩如畫,“塞外江南”美譽名副其實。長勢喜人的馬鈴薯。經過數十年開墾,昔日的大漠荒原,已變為千畝良田。

昆崗文化古村落民居遺址(上左)及先民使用的石器(上右)、料珠(下左)、青銅權杖頭(下右)。昆崗文化是四千年前部落族群在阿拉爾繁衍生存的曆史見證。正處豆蔻年華的“新城”阿拉爾,卻有着悠久的曆史和深厚的人文底蘊。

一師阿拉爾市地處古絲綢之路上的龜茲于阗古道,是古代綠洲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多種文化在此交流、融合。境内有永甯和昆崗兩個古墓群,是四千年前部落族群在此繁衍生存的曆史見證。

先秦時,中央王朝就在西域進行積極有效的治理。公元前60年,鄭吉擔任第一任西域都護,開啟了有史料記載的中央王朝成建制的屯墾戍邊曆史,之後曆代中央王朝都延續了這一傳統。如今,在塔裡木河流域已經發現100多座古城遺址,它們不僅是絲綢之路的地标,更是曆代中央王朝統治和屯墾西域的見證。

在塔裡木大學西域文化研究院廖肇羽教授看來,屯墾戍邊與絲綢之路互為因果,彼此推動。屯墾戍邊是絲綢之路的開拓者、主力軍和守護神,它推動了不同種族、不同宗教、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相互包容而共生,促使源遠流長的東西方文明全面深入交流、融合、發展與共享。

“生在井岡山,長在南泥灣,轉戰數萬裡,屯墾在天山。”王震将軍曾用這四句話概括一師阿拉爾的曆史沿革。1949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一兵團二軍第五師奉命來到新疆阿拉爾,這支曾經番号為“三五九旅”的部隊脫去戎裝、鑄劍為犁,在亘古荒原上屯墾造田,築路修渠……開啟了在沙漠腹地、塔河岸邊的建城之“夢”。阿拉爾國家農業科技園區,集花卉種植、銷售、園林觀光為一體。攝影馬耕平/人民畫報

位于阿拉爾經濟技術開發區的臻泰紡織有限公司(左)和新疆新越絲路有限公司的生産線。開發區依托師市的棉花、土地等優勢,吸引了各類紡織服裝企業進駐。企業用工還解決了不少當地各族群衆的就業。“五城”規劃百業齊興

如今的一師阿拉爾市,擁有約6937.45平方公裡的面積,2017年底,人口達到36萬人,是建師之初的36倍;國内生産總值(GDP)由建師之初的2350萬元增長至298億元,增長約1300倍。一個個現代城鎮、工業企業、科技農業園拔地而起。一師阿拉爾藍泊灣生态觀光園中的熱帶植物蝴蝶蘭。如今,生态觀光園已繁育了200餘種熱帶、亞熱帶花卉、苗木,實現了“南果北種”。攝影陳建/人民畫報

塔克拉瑪幹沙漠之緣的地理位置,為一師阿拉爾市舉辦汽車越野拉力賽提供了充分條件。黨的十八大以來,一師阿拉爾市根據精細石油化工城、紡織服裝産業城、綠色食品加工城、大學科技轉化城、旅遊休閑養老城的“五城”規劃,以“兵團向南發展排頭兵”的擔當銳意向前,取得了跨越式發展。

得天獨厚的光熱資源,為一師阿拉爾市建成全國重要的優質棉生産基地奠定了基礎,阿拉爾擁有中國唯一的長絨棉科研所和育種中心;中國第一個長絨棉和一半的新品種誕生于這裡。作為國家确定的新疆四大紡織服裝産業基地之一,吸引了一批紡織服裝龍頭企業落戶于此。

一師阿拉爾市位于塔裡木盆地豐富的礦産資源區,這裡依托英買力氣田、塔裡木油田、順北油田,具備雙氣源、雙輸氣管道,年輸氣25億立方,年産電石10萬噸,PVC37萬噸……正在籌備400萬噸“煤油共煉”項目,也初步形成石化産業集群。這樣,也吸引油田生活基地入駐。

一師阿拉爾市擁有着潔淨無污染的空氣、水、土壤等自然資源,日照近3000小時,是新疆知名有機大米生産基地、兵團最大特色林果業基地、全國裝備先進的優質奶源基地。

阿拉爾是中國離沙漠最近的城市,全國沙漠場地越野拉力賽多年在此舉辦。有着大量原生态自然資源,境内被譽為“千年不死,死了千年不倒,倒了千年不朽”的英雄樹胡楊林,蔚為壯觀。境内河流湖泊廣闊,是中國最長的内陸河——塔裡木河的起源地,葉爾羌河、和田河、阿克蘇河在此交彙,塔裡木湖、多浪湖、葉爾羌湖、千鳥湖,水沙相連,風光無限,形成沙漠觀海的特有景觀。獨特的大漠風光,悠久的西域文化、軍墾文化,吸引着國内外大量遊客前來觀光、休養。南疆首個全域旅遊示範區和絲綢之路經濟帶上重要的人文生态旅遊區已初見雛形。2018年,阿拉爾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獲得提名城市。

作為南疆地區先進生産力和先進文化的示範區,一師阿拉爾市在産業轉型、科技創新、文化引領等方面都發揮着重要的作用。

阿拉爾國家農業科技園區與新疆農業科學院、塔裡木大學達成科技合作協議,共建5個産學研試驗示範基地,申報兵、師級科技項目18項,成功申報國家現代農業産業園及國家“阿拉爾·智慧谷”星創天地項目;無土栽培、“南果北種”等現代化設施農業走在了全國前列;國家級阿拉爾經濟技術開發區,依托豐富自然資源和百萬畝棉花、林果産業,發展綜合性紡織服務産業、石油天然氣精細化工産業、農副食品精深加工産業,已吸引200餘家國内外知名企業入駐,解決了當地3000多名少數民族群衆的就業。

被譽為“今日抗大”的塔裡木大學就坐落在阿拉爾市。60年的風雨曆程,塔裡木大學已經發展成為綜合性大學,其學子成為新疆,特别是南疆發展中各領域、各行中當仁不讓的中流砥柱。它同阿拉爾職業技術學校、塔裡木高級中學等,為阿拉爾培養着後備人才,也為一師阿拉爾市的發展提供智力與技術支持。塔裡木大學校史館前伫立着王震将軍塑像。王震是塔裡木大學的創建者,曾對學校傾注了大量心血。攝影陳建/人民畫報

阿拉爾市圖書館。圖書館由浙江台州援建,于2018年年初對外免費開放,目前已累計實現閱讀人數5萬餘次。攝影馬耕平/人民畫報

空中俯瞰一師阿拉爾市。城市中的昆崗大道、班超大道、井岡山大道等道路,訴說着這個城市的年齡,也在見證着它的未來。攝影陳建/人民畫報

開放包容自我革新

縱觀一師阿拉爾市的曆史,無論是西域文化,還是軍墾特色,都蘊含着開放、包容的氣質。這也成為今日阿拉爾革故鼎新、大步發展的内生動力。

從20世紀50年代至今,鑄劍為犁的戰士來了,上海知青來了,浙江援疆幹部來了,支邊大學生也來了……在阿拉爾這片土地上,操着各種口音的人們沒有地域的隔閡,都因着與阿拉爾的情緣在此團結奮進,生生不息。

即便是植物,到了這裡也可以和諧共處。大漠胡楊的維護之下,阿拉爾一年三季開滿鮮花,南方的各種花草樹木被精心呵護。

阿拉爾也從未停止改革和自我革新的腳步。改革開放之初,一師在農牧團場實行“财務包幹”和“定包獎”責任制,重點解決企業和團場吃“大鍋飯”問題。進入新時代,伴随援疆人而來的浙商敢為人先的精神,與兵團的“三五九旅精神”一起,成為阿拉爾深化改革的重要精神動力。

黨的十九大精神為這座邊城注入新的強勁動力。在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引下,第一師阿拉爾新一輪改革揚帆起航,解決兵團“五個不适應”、去除“五統一”、實行“四分開”……各項改革舉措相繼出台,團場職工生産積極性空前高漲,國資國企煥發活力。

這座古絲綢之路上崛起的軍墾新城,将發展史銘刻在城市之中:昆崗大道、班超大道、井岡山大道、南泥灣大道、軍墾大道、勝利大道、塔裡木大道……仿佛是這片神奇之地的生長年輪。沙漠綠洲中的新興之城,正在走向可持續發展的未來。

(本報道未署名圖片由第一師阿拉爾市黨委宣傳部提供)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