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一路桑梓一路僑

一路桑梓一路僑

時間:2024-10-23 08:29:16

口本刊記者/逸夫特約通訊員/董國順發自順德

夏偉院長(右)與葫蘆絲演奏家李春華(左)同台合奏

順德奇迹,是中國改革開放成果的經典縮影。而作為一個縣域城市,能夠成功辦起一所屬于自己、卻又面向世界的大學,且成為業界翹楚,自然也就浸染了一些傳奇的色彩。

而創造這樣的傳奇,斷然離不開叫做“桑梓”的那個詞,本就充滿韻味的兩個字,因為順德的元素,便更加千回百轉。

順德職業技術學院與僑,在時代的背景闆上,定格為一種溫暖,一種永恒。這不僅僅是因為這所大學成為順德最大僑捐項目的承載者,更因為在百年大學夢的所有祈願中,“僑”成為不棄不離的動人音符。

對話夏偉,即是為這樣的夢尋找一個注腳。

夏偉

研究生學曆,工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順德職業技術學院院長,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政協廣東省第九、十、十一屆委員;政協順德區第十三屆委員會副主席;廣東省知識界人士聯誼會常務理事;中國機械工業刀具協會切削先進技術研究會常務理事;廣東省機械工程學會常務理事;廣州市機電工程學會副理事長。

1981年湖南大學機械制造專業本科畢業;1988年華南理工大學機械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博士研究生畢業。英國華威大學、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美國明尼蘇達大學訪問學者。先後主持過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部省級項目及軍工項目等20餘項。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教育部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三等獎1項、廣東省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廣東省自然科學一等獎1項、廣州市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在國内外學術刊物上發表科研論文100餘篇,其中被SCI、EI收錄60餘篇。獲中國專利共28項,其中發明專利22項。獲部省級科技成果鑒定15項。2001年當選廣東省高等學校“千百十工程”省級培養對象,2004年獲“南粵優秀教師”榮譽稱号。教育部創新團隊、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研究優秀團隊和廣東省“千百十工程”先進團隊的主要學術負責人之一。

《僑時代》:據聞,順德職業技術學院從創辦之初就得到了海外順德鄉親的大力支持,學院之所以能夠快速發展,這些海外鄉親更是功不可沒。對此,夏院長怎麼看?

夏偉:這個說法,是客觀中肯的。可以說,學校在建設發展的各個時期,都得到了各級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海内外鄉親慷慨踴躍的捐獻。截至2015年底,學校獲得各類僑捐超2.34億元,南海農商行1,512,695股股份(現估值超過650萬元)。

作為順德最大僑捐項目的承載者,我們倍感榮耀與慶幸,在榮耀與慶幸的同時,我們深感使命的崇高和責任的重大,我們感佩順德鄉邑賢達們傾注大愛于教育的睿智與胸懷,并以此為鞭策和激勵。惟有以強烈的曆史責任感和使命感,加倍努力做好僑務工作,管好、用好僑捐項目,維護僑益,凝聚僑心,辦好僑捐學校,促進順德高職教育快速發展,才不辱使命。

《僑時代》:海外順德鄉親情系桑梓,共圓百年大學之夢,助推學院快速發展,并且使學院成為順德最大僑捐項目的承載者。你如何看待這一現象?

夏偉:我校僑捐項目之所以是順德最大,并且獨具特色,總結起來,主要是“三個得益”。

所謂“三個得益”,首先是得益于順德自古以來,崇文重教的文化傳統。順德自古以來,崇文重教,英才輩出,自北宋鹹平四年(1001年)至清末,全縣出過4名狀元,2名探花,318名文進士,111名武進士,2088名文舉人,394名武舉人,科第居全省前列。

常言道“教育興,則萬事興”,生養于順德這方熱土的先賢們深明此理,并竭盡所能,付諸于此,造就了順德“狀元之鄉”和“嶺南壯縣”的彪炳功績和曆史美譽。正是基于這一崇文重教的文化傳統,改革開放中敢喝“頭啖湯”、大膽創新的百萬順德人和50多萬港澳台同胞、海外僑胞更明此理,并遙相呼應,發出了“萬衆同心強教育,百年樹人興順德”的共同心聲,并以“興建順德大學籌款萬人行活動”為開端,開創了“同築百年大學夢,共囊桑梓千秋業”的新篇章。

可以說,正是情系桑梓、血濃于水的鄉情,夢繞故園、骨肉相連的親情,萬衆同心強教育,百年樹人興順德,建設順德大學、圓順德人百年大學夢這一共同心願,成就了順德這個隻有806平方公裡的縣域城市的傳奇,它從根本上反映和見證了這個縣域城市的文化傳統和人文精神。

再有,就是得益于順德曆屆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和精心組織。順德在改革開放和建設發展中,獲得巨大成功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必然離不開的是50多萬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僑胞傾注心智地廣泛參與和持續不斷的慷慨捐獻。是什麼讓他們長期熱情不減地迷戀故土,壯懷不已地關愛家鄉呢?我們深切地體會到,除了割舍不斷的血緣親情外,關鍵還在于不斷加強和延伸這種鄉土情誼與交流發展的政府組織。

順德曆屆黨委政府和領導都非常重視僑務工作,正因為他們的高度重視和廣泛的參與組織,使順德的建設發展始終與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僑胞赤誠的愛鄉情誼和捐獻支持緊緊地牽連在一起。正是因為順德曆屆黨委政府的精心組織、周全服務和強有力的号召凝聚,使我們這所僑捐高等學府,不管是在籌建的初期,還是在發展壯大的過程中,始終都有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僑胞們熱情的關注和大力的支持。

第三個就是,得益于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僑胞對順德舉辦高等教育的卓識遠見和強烈的共識認同。是什麼在根植和延綿一方水土的脈息?是什麼在維系和恒久一方人的情緣?是什麼鑄就了一座城市的魂魄?是地緣血脈,更是文化,其中最根本的是教育。

自獲得高等教育舉辦權後,在順德黨委政府的精心組織下,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僑胞便通過順德世界聯誼會、香港順德聯誼總會、澳門順德聯誼總會、香港順德綿遠堂等各聯誼會和商會組織及個人與學校頻繁溝通交往,為學校的建設發展出謀劃策、出資出力,可以說是傾盡心力,毫無保留。

這源動力,就是對文化教育的認同。

《僑時代》:我們知道,僑捐的管理是一個很敏感也很關鍵的問題,學校在這方面有哪些舉措?

夏偉:的确,僑捐的管理,不僅關乎錢,更關乎責任和情感,是一項“良心事業”,管理的好與差,直接影響着學校的聲譽和可持續發展。

在這裡可以告訴大家,我們都一直對華僑充滿敬意,對僑捐管理嚴格要求。就在2015年,我校被廣東省教育廳批準授予為廣東省高職院校中唯一一家,廣東省首批依法治校示範單位,這樣的榮譽,全省隻有五家高校獲得。廣東省相關法律專家來考察時,均對我校給予了高度肯定。

《僑時代》:具體的做法呢?夏偉:具體來說,我們在僑捐管理方面,就是一直堅持“四個緻力”。首先,學校緻力于政策研究和戰略部署,以保障學校事業的可持續發展。基于這所學校的僑捐背景,學校領導班子高度重視僑務工作,在認真研究各項政策的基礎上,把它放在了學校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高度。學校領導班子在加強定期組織各級幹部認真學習有關僑務政策文件,準确掌握政策,有效地維護僑益的同時,指定一位黨委副書記專門負責管理僑務工作,根據相關政策要求,并結合我校實際制訂了相應的執行細則,保障僑務工作有序、規範、高效地開展。

其次就是緻力于各項制度建設,以保障僑務工作的創新開展。比如,我們建立并不斷完善董事會制度。為把我校建設成為有國際影響的、國内一流的、具有高職特色的、大衆化的、國際化的、開放式的現代地方大學,我校在新校園建設落成的2003年10月便成立了第一屆董事會,在十多年的運作中,校董會在學校建設發展的重大問題和重要時刻,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從第一屆校董會為學校辦學重要事務咨詢、指導、審議機構,到第三屆的學校辦學重要事務的決策和監督機構,我校董事會制度改革,作為廣東省教育綜合改革試點的核心内容,正在探索現代大學制度并建立以政府辦學為主體,企業、社會各界參與的多元辦學新體制,形成利益相關多方合作辦學、共同育人的長效機制,增強辦學活力方面邁出了重要的一步,産生了積極的影響。我們還建立了财産使用維護制度,使華僑捐贈項目财産的使用和維護制度化、規範化。

第三就是緻力于僑捐事業的專門化建設,以加強感恩回饋和帶動激勵。随着學校建設發展的不斷邁進,僑捐項目也在不斷增加,為了增強力量,進一步做好僑務工作,保障學校戰略發展目标的實現,學校從長遠發展角度考慮,于2012年4月專門設置了基金會、校友會辦公室,在廣東省民政廳登記注冊了教育發展基金會,以保障各類捐贈,尤其是僑捐項目的順利進行。

第四,我們緻力于加強與海内外鄉親的溝通聯系,以促進僑捐情誼的增進和恒久。通過這些舉措,我們努力使“僑捐”管理真正落到實處,即維系了真摯的鄉情,也促進了學校可持續發展。

《僑時代》:關于順德海外鄉親對故土、對學院的一往情深,你有哪些切身感受?夏偉:關于順德海外鄉親、關于“僑捐”的故事,有耳聞也有目睹,無論是李兆基博士、鄭裕彤博士、翁祐博士、湯偉立會長、梁潔華博士、周君廉博士、羅定邦家族等鄉賢名流斥巨資的慷慨解囊,還是并非巨賈的僑胞們的一片赤誠,都讓人銘刻在心。這樣的感動,從創校之初到今天,一直在延續。

實際上,海外鄉親對故鄉的無私支持,并不僅僅體現在物質上。除了僑捐,海外鄉親在智力資源、信息資源、人脈資源等方面提供的支持,可以說與僑捐相得益彰,共同促進了學院國際化的進程。

這樣的例子很多,幾乎貫穿學院的發展全過程。例如,在香港順德聯誼總會榮譽會長、校董周君廉博士的積極支持下,2004年,我校與複旦大學建立了友好合作關系,我校醫藥與護理學院的教學、師資培養等方面的工作,得到了複旦大學的大力支持。此後,周君廉先生又精心策劃和親自組織,促成了我校與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明愛醫院等建立聯系,開展中藥研究和高級護理人才培養等方面的合作。

在香港順德綿遠堂主席、校董劉鼎新先生的大力支持下,我校與香港理工大學合作,共同培養旅遊與酒店管理專業人才,并成功地從香港邀請酒店管理的資深專家梁王巧雲教授到我校任教,擔任學科帶頭人,按國際标準高起點建設專業,培養人才。

梁王巧雲教授來校初期,我校酒店及旅遊管理系仍處于創辦初期,學生規模隻有300多人,現酒店與旅遊管理學院已發展到3500多人,并與美國羅瑞特集團旗下的瑞士格裡昂高等教育學院簽約,合作共建順德職業技術學院中歐國際酒店管理教育中心;與馬來西亞UCSI大學合作,在吉隆坡共建馬來西亞UCSI大學順峰烹饪學院,使中國烹饪高等教育走出國門,開創國際合作辦學模式。

再例如,校董吳國寶先生作為旅居美國的著名僑領,受邀參加了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天安門大閱兵,可謂德高望重。他十年來,連續不斷義務為學院引進國外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教育培訓資源,極大地擴大了教師的國際化視野。

《僑時代》:規範的制度确保了“僑捐”的科學管理和使用,但制度畢竟是硬邦邦的,制度之外,我們還有哪些行動?

夏偉:的确是這樣,無規矩不成方圓,但要使綿綿情誼恒久,僅僅靠制度,還很不夠。我們一再強調并要求學院的每一份子,都有義務做到,用心讓每一位來到學校的海外鄉親有回家的感覺。

實際上,學校一貫高度重視與海内外鄉親的溝通聯系,在成立校友會辦公室、基金會辦公室之後,根據政策的要求和事業的發展,于2013年11月專門成立了港澳台事務辦公室,以加強學校的僑務工作。實際工作中,學校積極主動向海外鄉親做好各項彙報工作,使鄉親們及時了解學校的發展變化。

順德政府領導和學院領導在每年春節、中秋等傳統節日登門拜訪,彙報工作,共商學校發展大計,充分利用本地舉行的各種民俗慶典、文化藝術節和招商活動,與到訪的海外鄉親多見面、多聯系、多溝通,定期或不定期邀請海外鄉親來校視察、參與學校的重大文化活動、為師生開設講座,每年向校董鄉親書面彙報學校工作情況,讓鄉親熟悉和了解學校的工作,關心學校的發展。

對捐贈項目資金不足的部分,學校積極想方設法從多種渠道尋求配套投入。有些項目的配套資金甚至超過捐贈金額,使項目産生了擴能增益,這使捐贈者收獲到意外之喜和滿意之餘,産生更大的捐贈熱情,形成了鄉親為建設學校踴躍捐贈的良性循環。如校董會主席梁潔華女士捐贈650萬元修建梁銶鋸堂,而此建築建設及設備投入資金超過3000萬元,不足部分均由政府、學校補足。建成後,學校為之組織了大型的揭牌儀式,邀請了省、市、區等各級領導莅臨儀式,通過各類傳媒廣為宣傳,此舉令梁潔華女士非常滿意,此後,她曾多次來學校視察,廣泛利用人脈多方促進學校的發展。校董周君廉博士為學校捐款300萬元後,其子周永成先生再捐200萬元,支持家鄉教育事業的發展成為家族的優良傳統,在父子間薪火相傳。李兆麟、李佘少鴻伉俪在興建新校園時捐資人民币230萬元,此後又追捐600萬興建李佘少鴻樓;梁孔德、劉柔芬伉俪捐資220萬元港币;2007年順德鄉親伍步高、伍步功兄弟捐款700萬元支持學校酒店與旅遊管理學院的建設與發展。王慧玲女士捐資100萬元港币,2015年追捐10萬元助建校友創新創業發展基金;為了盡一份力,75歲的何國偉老人把自己在倫敦購置的一套商品房也捐了出來……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僑時代》:據說,在順德職業技術學院流傳着一座銅像的故事?夏偉:是有這麼一回事,這座銅像與旅外順德鄉親嚴志先生有關。嚴志先生為順德大良人,生于上世紀二十年代,因年幼家貧兼逢抗日戰争而辍學。戰後他将順德家鄉菜帶到香港,于一九四九年創辦“東南宴席專家”、“安安海鮮酒家”、“大來海鮮酒家”。他一生的願望是“人人有書讀”。在2000年的“順德大學籌款萬人行”活動中,嚴志伉俪為家鄉興辦大學慷慨捐資。

嚴志老先生晚年,曾有一個願望,那就是百年之後期望自己的銅像能夠矗立在故鄉的大學内,不為任何炫耀,隻為了讓自己艱難中不放棄努力的生命曆程能給孩子們一點點啟示,希望孩子們珍惜好時光,用知識改變自己的命運,進而改變國家的命運。

得知嚴先生的願望,在老先生過世之後,學校通過研究商讨,一緻同意把他的銅像安放在美麗的校園裡。原本,校内就有一棟學生樓得益于嚴志先生慷慨捐助而以他的名字命名,後來就把銅像安放在了那棟樓前,學校還為此專門搞了一個塑像落成儀式。

銅像就像一面旗幟,指引着一種良知,也指引着一種夢想。

《僑時代》:對僑捐以及僑捐關聯的學校的未來,夏院長怎麼看?夏偉:可以說,這些年來在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僑胞等各方力量的大力支持下,學校的綜合實力、人才培養質量、科技研發和社會服務能力均得到了巨大提升,綜合實力位居全省同類學校前列。

我們學校制定了“政校企合作,産學研結合,國際化發展”的發展戰略,并提出“智慧化、國際化、市場化、法制化”的治校目标。今後,學校将按照政府“起點高,體制新,有特色”的要求,堅持“立足地方,以人為本,崇尚品位,辦出特色”的理念,堅持“以貢獻求支持,以服務求發展”的道路,在以全優成績順利通過國家骨幹高職院校建設驗收後,遵照高職教育發展規律,及時研判發展形勢,提出新的發展目标,實施創新強校工程,大力推進體制機制改革,不斷加強内涵建設。

當前,學校正在通過更新教育觀念、轉變教育思想,來樹立文化自信;通過政校企行聯動,來革新體制機制,實現“跨界”治理,提升“職業性”;通過提升隊伍水平,增強人才培養與科技服務能力,提升“高等性”;通過建設智慧化校園,加快國際化發展,提升學院辦學品位。

目前,“工匠精神”的傳承迫在眉睫,已成為全社會的共識,我們期望學校成為鍛造“大國工匠”的基地,也成為“工匠精神”的承載者。

而對于這樣的期望,以及在實現夢想的路途中,順德的海外鄉親已經發揮并将繼續發揮獨特而重要的作用。我們對此,充滿信心。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