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李崴:梁思成血脈裡,有中國知識分子最寶貴的東西

李崴:梁思成血脈裡,有中國知識分子最寶貴的東西

時間:2024-10-23 08:27:46

(本文為李崴在《僑時代與人文中國》座談之“梁思成與中國建築”上的講話,題目為編者加。)

我們廣東僑界人文學會成立近四年了,四年來我們秉持着我們:“傳承發揚人文精神,提升社會人文意識,促進世界文化交流融合”的初衷,筚路褴褛,奮力前行。

“僑時代與人文中國”座談會是我們學會每年春天,在北京進行的一項品牌活動。今年活動的主題是“梁思成與中國建築”。圍繞建築進行探讨座談,應該說是與我們人文學會宗旨十分融合的。大家知道:被稱為歐洲文藝複興時期最完美的代表、也是我們學會的會徽的來源、天才的發明家、科學家、畫家達芬奇就是一位建築工程師,他設計過橋梁、教堂、城市街道和城市建築。在城市街道設計中,他将車馬道和人行道分開。設計城市建築時,具體規定了房屋的高度和街道的寬度。米蘭的護城河就是他設計和監工建造而成的。1502年達芬奇還擔任過軍事建築師及工程師。而我們學會的會徽所采用的達芬奇的著名素描《維特魯威人》,這幅畫的名字也是來源于古羅馬傑出的建築家維特魯威,維特魯威因他講述建築均衡、神聖比例的著作《建築十書》而獲得了當時的羅馬皇帝奧古斯都的嘉獎。在這本書中有那麼一段話,說不定可以成為我們這次大賽的一個評判标準:“在完成一個好建築時,各個局部對于整體應當保證有一個神聖的比例。”

講到這次大賽,是以我國著名的建築學家梁思成冠名。大家知道,梁思成是著名的維新派改革家梁啟超先生的長子,他們都是江門人。他們兩代人——以緻到梁從誡的三代名人——對中華民族人文精神的貢獻,相信在座的各位都是耳熟能詳的。甚至這裡連“中華民族”這四個字,也是當年梁啟超先生的首創。由此,大家應該大緻了解由人物傳記學會、廣東僑界人文學會以及江門市人民政府主辦的這次座談會的緣由了。

這次大賽的舉辦,我以為還有一層更深的意義所在。大家看看這次大賽的标志,使用了梁思成先生親筆所畫的“鬥拱”,這是特别具有中國建築傳統文化韻味的元素,看到它使我不由得想起中國傳統文化在曆史上經曆的三次颠覆和複蘇。這第三次指的就是20世紀以來的文化大圍剿和當下文化複蘇運動。這場文化圍剿以“文革”為高潮。“文革”中被毀棄的器物之多,秦始皇跟它比起來,已經是小巫見大巫了。但據現在的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霁翔先生說,改革開放後對文物、遺産、遺迹的破壞甚至比“文革”時期更甚、更大、更快!圓明園這一精美的建築群是被西方入侵者焚毀的,但“文革”究竟燒了多少個圓明園?還有精神上的圓明園——如人的愛、尊嚴、自由、教養等所有這些東西都幾盡無存,人和人之間,隻剩下嚴酷的鬥争關系。儒家精神強調人的教養和禮儀,而我們卻越是粗鄙、越是無禮越好。佛家以善為本,我們卻變成以階級鬥争為綱。以至這種“粗鄙美學”上升為我們的“國家美學”——所謂與人奮鬥其樂無窮。于是,人們不僅摧毀了人類的共同價值,也摧毀了民族自身的核心價值。另一方面人與自然的和諧是道家的基本價值觀,而我們一直把破壞生态贊美成“人定勝天”,使整個中華民族都置身于破壞生态的嚴重後果中。我們到底還要不要傳承我們的民族傳統文化了?!我們必須承認人類共同的人性、人類經驗和價值訴求,這也是馬克思主義在全球擴展的邏輯前提。否則,就是在取消馬克思主義的生存依據。所以這次梁思成杯僑鄉建築設計大賽的意義非同一般。

今天,我們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古城北京舉辦這次座談會,還令我想起前天在我下榻賓館的書店裡,翻到一本書,讀到1950年代作為北京城市規劃建設委員會副主任的梁思成先生,為了保護北京這座古城,四處奔走,多方求助而徒勞無功的叙述,我再次落淚了。在此,我想以謝泳的《梁思成百年祭》中的一段話作為結語:“梁思成如果活著,他是一百歲了。最應該紀念他的不是我,而是一座城市——北京,但北京消失了,隻留在夢中。故都的逝去,讓一個人痛心疾首,但他無能為力,今天的北京,還記得這個人嗎?北京不是梁思成的故鄉,但北京消失的時候,他最心痛,他有沒有流過淚,我不知道,但我依稀聽到他的歎息聲,北京,你真的就這樣消失了嗎?為留住北京,為留住一座經典的城市,梁思成付出了一生的代價,他本來可以不說話,讓故都離他遠去;也可以遠走他鄉,讓故都留在夢中,但他實在放心不下,他太愛這座城市了。曆史真是無情,當故都将傾的時候,想去扛住她的竟是一個瘦弱,還有些殘疾的書生,他哪裡來的勇氣呢?文化?藝術?還是别的什麼。他是梁啟超的兒子,血脈裡有中國知識分子最寶貴的東西。”

我想正是這最寶貴的東西,促使我們舉辦這樣一次“梁思成杯”僑鄉建築設計大賽,為保護和承傳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更為我們祖國的偉大思想文化的複興。謝謝!謝謝大家的光臨!

座談會上,向全國人大、全國政協贈送《僑時代》雜志。(左起:萬伯翺、熊光楷、李崴、何丕潔)

座談會現場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